第五章 积极融入大关中
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继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国家在西部地区谋划的第三个经济区,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重大举措。随着规划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最终将建设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对于发挥以西安为核心的整个经济区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总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空间战略是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天水作为经济区内重要的次核心城市之一和唯一的外省城市,被纳入国家级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天水市自身发展而言,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将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提升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实力、做大做强以深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动以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一、天水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有利因素
1.从地理位置上看,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位于陕、甘、川交界地带,是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东与宝鸡毗邻,西与定西、北与平凉、南与陇南接壤,自古以来就是陇右的核心、西出长安的第一历史文化重镇。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之后,天水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天水将真正成为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交通枢纽和能源大通道,肩负起发挥甘肃东部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陇东南加快发展的重任。
2.从产业发展上看,关中地区集中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97%以上,天水的产业也主要是装备制造业。随着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天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将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有利于天水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天水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陕西关中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成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两地的产业互补和对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配套,并尽可能避免同类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两地在产业上具备合作发展的基础。
3.从自然生态上看,天水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同属秦岭山脉,可谓是山水相连,地域相通,同饮一条渭河水,同走一条陇海兰新铁路线,同跨一座亚欧大陆桥,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基本一样。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有利于天水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挥农林土特产品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同时,也有利于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和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建设。
4.从历史文化上看,关中地区是“炎帝故里”、13个王朝古都的所在地和著名丝绸之路的源头,主打的是周秦汉唐文化。天水是“羲皇故里”、“陇上江南”和秦人的发祥地,主打的是伏羲文化。天水与关中地区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同渊,文化同脉,语言、民俗等极为相近,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有利于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以及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5.从经济流向上看,由于丝绸之路的存在,天水和关中地区自古以来经济贸易交流就十分密切,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对天水的辐射带动力也比较强。随着宝天高速公路的通车、宝兰客运专线的建设和天水至西安民航的开通,事实上已形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圈。天水与关中地区同处一个区域,一个市场,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既有利于秦州、麦积两大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有利于天水培育大型流通骨干企业,发展和壮大金融、会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物流格局和市场格局;更有利于天水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打造,和天水物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天水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面临的困难
(一)基础薄弱,差距明显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六市一区相比差距明显。从2010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来看,西安为3241.49亿元和241.8亿元,咸阳为1098.7亿元和135.3亿元,宝鸡为976.09亿元和118.44亿元,渭南为801.4亿元和74.9亿元,商洛为285.9亿元和21.24亿元,铜川为187.73亿元和28.28亿元,杨凌预计为42亿元和2.38亿元,天水为300.2亿元和47亿元,仅居于商洛、铜川、杨凌之前,排名第五。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西安为22244元和7750元,杨凌预计为22300元和6800元,宝鸡为18978元和5040元,咸阳为18914元和5056元,铜川为15884元和4789元,商洛为14811元和3605元,渭南为15918元和4372元,天水为11506.7元和2824.7元,排名最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关中地区。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要达到16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53000元。照此测算,天水经济发展要达到经济区的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需达到19.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需达到17.8%。依据全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支撑发展的条件,要实现上述目标,困难非常大。
(二)主要产业发展缓慢
1.工业整体实力较弱。国有企业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缺少大企业集团引领支撑,产业聚集度低,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缺少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技术升级缓慢,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业整体发展较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工业强市处于起步阶段。
2.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天水是甘肃省农业大市,农业生产长期面临自然、资源和市场三重约束,基础条件较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是天水农业发展面对的基本现实。长期以来全市农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投入不足,发展速度较慢,“三农”问题比较突出。
3.旅游业优势不明显。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独特丰厚。但目前全市旅游资源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旅游景区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旅游包装、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僵化;旅游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对第三产业拉动不明显,旅游富市,任重道远。
(三)交通滞后,人才缺乏
1.天水与关中地区同属黄河流域,陇海铁路、310国道、渭河三条纽带把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地缘上来讲,两地极具合作发展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形式单一,公路总量不足、等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商贸的流通,旅游的协作,产业的配套。
2.关中地区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天水与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目前,天水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训基地缺乏等问题,还存在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后,天水将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如何解决人才供需不足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两地人才合作联盟的对接交流和经济区内人力资源的一体化开发。(www.xing528.com)
(四)机遇意识不强,合作深度不够
天水历史上曾多次被国家列为试点,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对外开放旅游试点,1986年被国务院列入对外开放城市、全国机构改革16个试点城市之一,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科教兴市试点城市,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试点城市,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区域试点城市,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城市、全国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但由于思想观念保守,机遇意识不强,错过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致使与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需要两地携手并进,合作发展,但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使两地的合作障碍重重。近两年来,围绕实施国家《规划》,甘陕两省之间、经济区各城市之间建立了一些合作共建机制,但各方之间的协调、联系、沟通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与国家部委之间的衔接联系及统筹推进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一)抓机遇,明思路,逐步缩小天水与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1.紧抓当前各种发展机遇。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等一系列支持甘肃和天水发展的政策措施,天水也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国家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这些都使天水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天水应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跨越式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主线,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基础条件,着力壮大产业规模,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天水建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2.明确今后发展思路。天水今后要按照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思路,举全市之力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五大目标,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搞好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四个联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对接
1.突出装备制造业,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以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以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按照“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气、电子信息三大工业集群,推动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加快建设星火机械、华天电子、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转型,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与兰州、平庆、酒嘉及关中地区企业的联合重组,引导企业在产业、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跨区域协作,提高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关联程度,特别是要争取央企在天水落户。通过做强龙头,重点突破,以大带小,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天水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和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2.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稳市”战略,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统筹”的思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东牧、西菜、南林、北果的产业布局,加快“一城两园”建设,实施蔬菜产业“五个一工程”和畜牧产业“4421计划”,不断壮大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果品产业要以建设花牛苹果商贸城为龙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为载体,以花牛苹果集团为主体,切实做大花牛品牌;畜牧产业要突出发展肉(奶)牛产业,加速提升猪鸡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重点发展小区、企业和专业村规模养殖,组织实施猪鸡产业提升计划和万千百十肉牛发展计划;蔬菜产业要以精细菜、鲜销菜为主,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突出主导品种,培育品牌,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市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把农副产品的市场拓展重点放到关中—天水经济区,通过订单农业、精细农业、冷链物流,实现天水果品的农超对接;要通过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航天育种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努力把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花牛苹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3.壮大文化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大品牌,走好三条路子,突出五项重点”的思路,和把天水建成甘肃省东翼连接周边省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力提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建设三大园区、三大基地、七大产业、七大长廊;要办好伏羲公祭大典及伏羲文化旅游节,争取将伏羲公祭大典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将伏羲文化打造成国内外重要的文化精品品牌,不断增强天水作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打造八条精品旅游走廊、三大旅游精品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积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旅游合作,强化宣传推介和行业管理,着力整治旅游市场环境,做大做强旅游业,使天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消除交通瓶颈制约,构建区域交通运输枢纽
围绕把天水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通县二级公路环道和出口二级公路为主干线,通乡三级公路为支线,通村四级沥青水泥为脉络的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抓好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天平铁路、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水至武都铁路、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庄浪经张家川至麦积二级公路等项目建设,开通天水至西安城际列车,努力构建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内活外畅、快捷便利、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终形成天水区域内1小时交通圈,经济区内高速铁路1.5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3小时交通圈,彻底消除交通对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升科技和人才保障能力
以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富有特色、关联周边、辐射关中的人才特区。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机制为关键,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新老衔接的人力资源队伍。一是依托天水、关中及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储备和使用,尤其是要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用人的需求,加强与关中用人单位的衔接,让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有用人才。二是按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专业结构保证需求、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同步的要求,优化和配置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分布,积极改善人才结构。三是坚持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改革取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四是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才联盟的绝佳机遇,积极参与区域性人力资源合作交流,形成相互兼容的人力资源政策框架与合作体系,加强区域人力资源的市场联盟与对接交流。
(五)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区域协调推进机制
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以观念的大融合统领经济区的大发展。要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既有利于天水也有利于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双赢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在行动上主动融入经济区发展,按照连接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思路,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通过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动、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加强企业联系、产业配套、技术协作,尽快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关系,实现经济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要主动打破行政区域、地方利益的限制,消除条块之间、条条之间、块块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的局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谋求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发展,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子。第四,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在经济区建设上的经验,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运行的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市与市、市与省、省与省(甘肃与陕西)、省与部之间的共建机制,共同协商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