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均衡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措施,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天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做出了全面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对于天水市而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农村小康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进入新世纪,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农业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失衡,现实存在的“三农”问题,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
天水是一个农业大市,但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水平的影响,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导致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这一切,严重制约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分割治理的传统体制,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理念,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全市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使城乡人们都能均衡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25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低2975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的水平还低483元。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皆与此有关。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积极引导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并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带动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提高农村购买力,启动农村市场,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是实现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地处西部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天水而言,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传统的发展战略显然难以实现,只能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协调与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只有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为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注重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既要注重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要尽力推进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形成,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式科学发展新路子。
二、天水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途径。就天水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长期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趋势尚未改变,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统筹城乡发展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近年来,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但由于基数低,农村人口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比上年度增长19.1%,但远低于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0元的水平,两者相差6902元,收入差距为4.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但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2元的水平相比,仍低7528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仍为4.1:1。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25元,比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7元低8682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仍为4.1:1。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依靠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很难实现。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消费结构也存在明显不同
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农村的消费水平也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2008年,天水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2亿元,其中县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亿元,占总额的66%。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972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2047元。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其中县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亿元,占总额的67%。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93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2252元。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5亿元,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89.77亿元,占总额的72%。乡村实现35.78亿元,仅占总额的28%。在消费结构上,城镇居民的消费已进入以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为消费热点的结构升级阶段,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还处于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大众化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阶段。
3.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www.xing528.com)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多年来欠账太多,因而,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城市,无论是教师队伍素质,还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都优于普通乡村。卫生事业方面,城市医院数量较多,医疗设备配备齐全,医生的诊疗水平也较高。在广大农村,虽然近年来医疗条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技术设备和诊疗水平还远低于城市,农民所能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还很有限,一些全民性的疾病防疫措施在农村也难以落实,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事业方面,城乡发展差距更大。农村拥有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乡村没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农民缺乏学习文化和实用技术的必要场所,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长期以来。城市居民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而在农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推进,使农村居民也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但就天水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和推广阶段,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很低,尤其是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整个农村,还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
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导致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负责,而农业、农村的该项事业主要靠农村自己解决。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导致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明显拉大。近年来,尽管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投资的比重依然不高。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来看,2010年,天水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5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43亿元,农村项目为24.69亿元,仅占总投资的10%。就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仅占0.7%,第二产业占到27%,第三产业占66%。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影响到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各种资源又加速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乏力。
三、天水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研究,通盘考虑,统筹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应当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坚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进行城乡建设设计。既要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也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要构建合理的城乡发展关系,通过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实现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互补共进和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天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科学规划城乡布局,统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格局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如何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使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等相互对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要结合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镇、村、集中居住点布局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生态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时,要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既要打破二元结构,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又要突出和体现城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设计和进行城乡建设,以科学的城乡规划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以现代城市支持农村,以现代工业反哺农业,进而实现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互补共进、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要科学规划城乡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要打破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传统产业分工格局,以产业一体化发展打破二元分工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开展城乡产业协作,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力争形成城乡之间统一的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使城乡经济发展相互吸引。通过城乡经济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进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形成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由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城乡发展的差距。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发挥科技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的软硬件建设,使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与附近城市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与城市同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大城乡道路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对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参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并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学校、医院、商店、道路、供水、排水、环保、绿化等城市拥有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也要逐步建设,并且达到相应的标准。通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为城乡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奠定基础
社会保障与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社会保障涉及的问题很多,要结合国家政策和本地实际,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在农村的普及,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根据本地财政状况,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社会专项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水平可以先低后高、逐步提升,最终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对接。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农业与先进的工业,贫困的农村与繁荣的城市并存的现象,必须将统筹城乡发展贯穿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通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构建城乡互动的一体化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