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水市农村扶贫开发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2007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之后,在认真分析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间差别与联系的基础上,仍然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但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在目标任务、对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则需要根据新形势作出必要的调整。
一、天水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农村扶贫开发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全省贫困地区之一,自1983年秦安县率先被列入甘肃省“两西”建设重点扶贫开发县后,1985年,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四县被列入国家扶持县,2002年天水市五县和麦积区被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州区11个乡镇的197个村被列为省级开发重点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天水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近年来,天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突出抓了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大工作重点,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和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建设,使全市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开发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04年底全市共有农村贫困人口75.21万人,至2009底全市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8.63万人,比2004年底减少26.58万人,贫困面由25.07%下降到16.21%。二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1440元,增长到2009年的2404元,净增964元。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首先是在既未安排整村推进项目,又无世行项目、产业化项目未覆盖的边远贫困村中;其次是因残疾、低智、家庭缺少劳动力的群体;另外是各种因素致贫的人群。
(二)取得的成就
1.不断加大连片开发力度,部分区域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近年来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在天水市取得新进展,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在清水县金集镇郭川乡等5乡镇18个村实施的“连片开发”试点项目,项目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62亿元。通过两年来的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发挥经济效益,项目区呈现产业明、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2009年武山县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项目1000万元,该项目已在4个乡镇的8个村全面实施。这些年通过不断总结完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开发模式,初步建成了秦州区罗峪河流域的韭菜基地,麦积区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和渭河流域的万亩葡萄基地、清水县秦亭镇万亩核桃基地、武山县蔬菜产业基地、张家川的草食畜牧产业基地等,都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发展。近年来,天水市扶贫办认真分析和对待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缺失现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计划安排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新修梯田20.2万亩,新修乡村道路838.5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堤灌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87处,既解决了贫困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一部分可利用水资源发展种养业的问题。
3.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努力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根据贫困户技术技能、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有目的地针对贫困户科技务农和务工就业技能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改进科技、技能培训,并掀起了“两后生”培训热潮。一是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开展了以城市生活常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务工技能培训。二是围绕群众科学种田能力的提高,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不断加强“两后生”培训力度,2009年共完成“两后生”招生4980人。四是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的原则,提高了对基础设施条件与软环境建设标准的要求,不断检查并适时调整认定,使“两后生”培训及劳务输转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模化、集约化。
4.扶贫资金逐年增加,为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2009年,全市共投入财政及“三西”专项扶贫资金5.09亿元,另外,县区以上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487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天水市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贫困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整修村组道路838.5公里,新修梯田20.2万亩,新建人畜饮水、提灌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87处,大力发展种养业增收项目,实施村级文化卫生设施建设、硬化家庭院落等,使项目覆盖贫困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农民增收难、饮水难、行路难、求医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生育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天水市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扶贫攻坚难度大
2009年底,全市人均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49.33万人,占农村人口16.12%,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比重。目前,贫困人口不少是散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边远偏僻山区、干旱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差,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减贫工作越来越难。
(二)返贫机率高
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标准和层次都很低,基础还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收入波动大,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年均返贫人口在12万人左右,累计返贫人口达74.38万人。
(三)发展差距大
2009年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4元,是全省的76.71%,全国的48.0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3∶1,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另外,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更为突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明显反差。
(四)资金投入不足
全市1916个重点贫困村,经过1999—2009年十年时间完成整村推进498个村,实施了26%(1/3不到),剩余1418个村未实施整村推进,可以看出总量投入少,进度慢。特别是2007年以前实施的整村推进村,由于投入的资金量小,现在已基本看不到项目的踪迹,对农村脱贫起到的作用很小。近年实施的整村推进,资金量还是偏少,效果欠佳。(www.xing528.com)
(五)基础条件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目前,全市山区行政村特别是自然村,其通路、通车状况相当差,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70%的乡村还未吃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20%,贫困地区农村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耕作难、看病难的问题未明显改善,有些地方问题还相当突出。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子缓慢,仍存在着“三少、两弱、一低”现象
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少,有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少,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少;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还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就业门路窄,收入渠道单一。
三、做好天水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天水市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路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坚持把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摆在扶贫工作的首位,围绕经济区“一高地四基地”的战略定位和市委、市政府“五大战略”的实施,抢抓发展机遇,突出产业重点,扎实做好项目的论证、储备、申报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多渠道、多途径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协调联系,以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投入;加强与陕西关中地区和省内相关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经济区内扶贫系统互动联谊机制、信息共享联系机制,加强经验交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健康发展。
(二)加强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要更加重视智力扶贫和教育扶贫,坚持抓好农村干部的培训,短期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培训工作的机制和方式,精选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实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就业率。同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出台,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两后生”培训新机制,合理使用培训经费。
(三)加强社会帮扶工作,努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要坚持联络、督促、表彰三管齐下,努力调动各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协调组织好国家机关、省直部门、天津市定点对口帮扶工作,定期走访慰问,随时沟通联络,及时衔接落实项目;要对市、县帮扶单位的业绩适时通报,督促他们带头开展帮扶工作;确定两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帮扶单位的工作热情。
(四)加强调研督查力度,确保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继续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经常性地督促检查扶贫项目的落实和资金到位,提高扶贫项目建设的质量。要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一管理”“四制度”,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察,确保扶贫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努力维护扶贫项目资金计划的严肃性和扶贫项目的真实性。
(五)加强扶贫工作基础建设,为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回顾总结十年扶贫纲要的实施情况,评估工作成效,为进一步开展新阶段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编制好下一个十年扶贫规划、十二五扶贫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扶贫工作规划,为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扶贫工作探索新思路。搞好新标准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做好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的全覆盖。抓好扶贫系统网络化建设,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扶贫信息共享平台,为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坚持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书,使检查有依据,考核有标准,确保扶贫工作年度目标的实现。
(六)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有效衔接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我们要积极主动搞好与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认真搞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丧失的绝对贫困人口,积极实行社会救助,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好国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开发式扶贫,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做到“应扶尽扶”,把两项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七)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负责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从市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都要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人,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的管理,对领导不力、规划不落实、进展缓慢的重点乡镇,要逐级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今后,考核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首先要看扶贫开发工作的成绩,看群众温饱问题是否解决,贫困户的收入是否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是否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