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语境与话语中的指称成分
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现场促销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它”以及指示代词“这、那”使用频率较高,而这些指称成分在语义上大多指向谈话的目标物——商品。这些指称性成分在会话中必不可少,其语言交际功能有两个:话语衔接功能和语境照应功能。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4.6.1.1 指称性成分的话语衔接功能
话语衔接功能指组织、联结语句使之成为语段及语篇的作用。在现场促销语言中,指称商品的指称性成分会在一个话轮以及一个语段中多次出现,把各个句子或句群连接起来,成为连贯的语段或语篇。这就是系统功能语法所讲的指称衔接(胡壮麟1994),指称性成分就是连接的手段和形式标志。如:
4-145 C:这刀叉盘值几个钱?我自己买不就完了么?
S:它是、它是配的,你看,就是说它是直角的,容易藏死角。另外它是半拉抽的,你在推拉的过程中它也是很顺畅,但是它是有响声的。而且呢,它这里面这个——
4-146 C:二点儿零的车,才能达到八十多千瓦呀,这效率也太低了吧。
NS:但是有一个,它的——功率在这儿,然后它的那个六千五百转儿就可以达到它的最高。功率是在那个、扭矩,扭矩可以达到——三千五百转儿就达到它扭矩值,就是这个车,提速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它的提速最高可以达到一百八十二。
这两个句子里,多次出现人称代词“它”,并出现了一次指示代词“这个”,在每段话里它们所指都是相同的。例4-145中是指称刀叉盘,例4-146中指称汽车,其中“这个”属于异形替代。这些指称性成分基本上出现在每个独立的句子中,它们所指的客体对象是谈话的目标物。这些词本身在各个句子中都作为话题,使用这些成分使得这两段话分别保持话题的连贯性,听起来很容易让人明白每一句话都是关于某个东西的陈述。这种连续使用相同的话题成分(很多时候同时也是主语),在书面语语篇中是比较少见的,在一般的口语会话中也不是很常见。因为不管书面语和口语,相同话题的语段,可以承前或承后省略一些相同的作为谈话话题的指称性成分。所以一般而言,汉语句子当中处于主语位置上的话题以及指称性成分不一定要出现。但在现场促销语言中,这种在一个语段内重复出现作为话题的指称性成分的情况很常见。
按理说,如果一段话的话题只有一个,在语段开头出现指称这个话题的成分之后,可以管辖一个句群甚至整个语段后续的句子可以适当省略指称性成分。而现场促销口语交际中却经常重复这些指称性成分,这可以理解为其指称话题的成分管辖范围比较小,只有不断重复指称成分才能清楚地表明所讲的话是关于什么的,更好地保持话题的一致性和语段的连贯。从语料的实际例子看,这些所指相同的指称性成分多数是不能去掉的。这种情形出现在连续介绍多个方面的商品信息时,而介绍这些不同信息的句子形式上不完全同构,在陈述内容上也有范畴上的差别。如例4-145的第一个“它”,所在的句子“它是、它是配的”是说服务范围;而下一段“你看,就是说它是直角的,容易藏死角”,是指商品的结构及性能;第三段的“另外它是半拉抽的,你在推拉的过程中它也是很顺畅”,指使用方式及性能,只有这句里的第二个“它”可以去掉;后边的“但是它是有响声的”又指性能。每次使用指称成分的时候都换一个角度,所以,这里的指称性成分具有某种重新设定话题的功能。
4.6.1.2 指称性成分的语境照应功能
照应(reference)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使用的术语,指语篇衔接的一种语法手段。照应又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内照应是指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前边所讲的指称衔接就是一种内照应;而外照应是指语篇以外的语义关系,如一个人指着照片问“Who is she”,另一个人回答“She is my sister”,这里的she指的是会话以外的成分(黄国文2001)。在前述例4-145和4-146中的指称性成分“它、这个”分别指向语篇以外的刀叉盘和汽车,这就是外照应关系。所以,外照应是跟语境有关的。当然,任何语言作品以及语言成分都是与语境相照应的,不过这里强调的是语言成分的外照应对于语篇的组织、衔接以及被理解的作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外照应作为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的原因。
在现场促销口语交际中,每个对话都是针对某种目标物(商品)进行的,所以对话中会不断出现与这个目标物照应的成分,这是造成“这、那、它”等指称性成分在现场促销口语交际中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这些外照应成分是现场促销对话的起点和目标,对话就是围绕这些外照应成分展开的。不只是促销员,包括顾客的谈话起点也往往是这些外照应成分。如:
4-147 C:它的角度也都在车内折叠?
NS:对。
……
C:这车多宽?整个?
NS:一米七一。
……
C:这不带CD的么?
NS:六碟CD。
C:六碟CD是吗?
NS:对,对六碟CD。
C:这怎么看不见啊?(www.xing528.com)
NS:在后边儿,后背箱里有个小格。
C:在后座里面、在后背箱里面。
NS:对。
……
C:这车油耗大概多少?
NS:六点儿二。
C:它用的是什么发动机呀?
NS:NSR20,2点儿0的排气量,十六气门。
C:现在这车在哪儿生产。
NS:广东生产。
C:这个是广东生产的?
NS:对。
这段对话中顾客全部问话的主语部分都带有指称性成分“它”或“这”,都是指向现场的具体商品及其部件。双方由这些目标物建立和维持对话关系,是双方的共享信息,而外人或脱离了现场就可能不知这些指称所指为何。因为有目标物作为照应,所以指向商品的外照应成分对双方都是能够理解的,是定指性成分(陈平1987b)。即使它们很少提及商品的概念名称(如“汽车、手机、衣服”等),双方也都明白所指为何物。当新的一轮对话开始时,如果没有这些外照应指称成分,听话的一方可能就不太明白对方所指,造成交际障碍。同时,如果总是没有这样的成分,说话人自己也会觉得很别扭。所以,现场促销对话中大量使用人称代词“它”以及指示代词“这、那”,是外照应的需要,交际双方以此来保持语言交际与目标物的照应。如果外照应不明,另一方就得确认。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现场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多的情况下。如:
4-148 NC:这有什么色儿呀?
NS:这种,这种衣服是么?里边儿这个?
4-149 NC:这打完折,多少钱呀?
S:哪个?
4-150 NC:这个和那个高领的那个面料有什么一样啊?那个白的那一件儿?
NS:这个是吗?
NC:那个白的高领的那个毛衣。
NS:噢,那是百分之百的纯羊毛的。
调查语料中的这些外照应成分很多时候也同时承担语篇衔接功能,这时候它们既是外照应成分也是语篇衔接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