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内容和形式广泛,下面我们从自然信仰、英雄信仰、祖灵信仰和乡土神信仰等方面对徽州的民间信仰简要加以叙述。
(一)自然信仰与崇拜
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神灵信仰相当泛滥,除列入国家祭祀大典的先农坛、社稷坛等天地神灵和雷、雨、风、云、山、川等自然神灵祭祀以外,其他非官方的自然神灵信仰统统被归入淫祀范围之内。但淫祀归淫祀,徽州百姓照样信仰、崇拜和祭祀。徽州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徽州人对列入国家祭祀大典的和民间约定俗成的自然神灵同样都加以崇拜和祭祀。
徽州人信仰的自然神灵,主要有元天上帝神、月神、土地神、城隍神和水火神等。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月亮是美好团圆的象征,因而,每逢中秋佳节,徽州人都要祭祀月亮。如绩溪县在中秋日祭祀月华时,人们舞龙相庆,这与其说是在祭祀月华,倒不如说是在庆贺丰收。
相对于祭祀月华而言,徽州信仰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要热闹而隆重得多,徽州人把土地神称之为“福德之神”。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几乎每一个大的村庄都有社屋,每年春、秋二季祭祀土地神,这就是“春祈”,俗称“接土地”。不仅社屋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而且遍布徽州各地的土地庙也是供奉和祭祀土地神的重要场所。在歙县潜口,土地神被称为“地保”,被人们认为是管理土地的神灵。因此,潜口每村或每一地段都建有土地庙。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的土地神诞日,潜口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是日晚,各家穿上新买的土地衣帽,摆上供品进行祭拜。不仅如此,潜口人还于是日“炒虫”,即以黄豆和小豆各一撮,放入锅内炒熟,再放一撮粉丝和稻草同炒,待稻草炒焦即可盛出。人们以此来祈祷农作物免遭虫害,炒虫也被作为供奉土地神的一道供品入供。[1]在祁门六都,人们以二月初二日土地神诞日为春社日,全村父老齐集社坛对土地神进行祭祀,然后各家轮流供奉土地神像,祭毕会饮,极欢而散。[2]在绩溪和歙县,正月十五即已开始对土地神的祭祀活动,至二月初二日,这一祭祀活动达到高潮。这天,绩溪户户备好了鸡、猪、鱼、菽等供品和香烛、爆竹等什物,在中庭迎接土地神,“家家食糯米粽,多者裹糯米数斗”。[3]在歙县之沙溪,此日之热闹不亚于春节,“里中会次大小百计,是日爆竹之声过于元旦”。[4]正是“徽州土地老儿肥,朔望开荤受祷祈。接祝生辰二月二,炒香麻豆换新衣”。[5]
明清时期徽州人对土地神的信仰缘于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因此,在二月初二日土地神诞日的祭祀,其社会意义更多体现的是春祈。而至秋后即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人们再次对土地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则主要是为了秋报即酬谢和报答了,因而秋报的仪式更加表现了徽州人的丰收后的喜悦和狂欢之情。中秋之夜,为了酬谢土地神所带来的丰收和吉祥,徽州各地纷纷举行庆祝活动。在休宁孚潭,中秋社日的祭祀活动同春社一样隆重,所谓“报赛之仪,一如春祈”。[6]绩溪“少年以新稻草扎草龙,燃香遍插龙身。锣鼓喧天,满街衢跳舞,店户各助香,燃放爆竹”。[7]而在歙县江村,中秋秋报之日,人们竞相庆贺,并于当夜明月高悬之时,由村民自发“演傀儡于社坛,用报秋成,沿为乡例”。[8]正是“儿童成阵打球忙,八月中秋闹戏场。谁是东门谁是郭,崭新争比绿衣裳”。[9]
城隍神本来应是守卫城堡的战神,延至后来,逐渐变异为具有守卫城池、监督官员、明辨是非和兴云降雨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式神灵。在明清时期的徽州,自知府到县令,新官上任或遇到难事,或表露心迹,总是首先向城隍神祭祀祈祷。典型者如清代康熙时期的休宁知县廖腾煃,在履任之初,前后两次向城隍祈祷,并留下了关于祈祷的文字记录,即《告城隍为民请祷文》和《告城隍文》。[10]另外,徽州的城隍还有与龙王相似的功能,被人们视为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灵,能起到祈雨的作用。我们在资料中看到,徽州每县皆建有城隍庙,每逢干旱灾害严重或新官上任之时,当地官民都要向城隍求助,以祈其降甘露,并保祐一方生灵的平安无事。黟县还在每年的十月初一日,由城隍会组织规模盛大的祈禳游行活动。这天,黟县几乎是全县百姓悉数出动为城隍烧香酬愿,并扮演鬼神通宵游街,“好事之徒扮演鬼卒,声状百出,甚或涂脂抹粉,巧装女鬼,彻夜游街”。嘉庆十六年(1811),黟县知县以城隍会的游神活动“扰惑人心,废失事业,殊为风俗之累”为借口,下令对城隍会的游神活动予以严厉禁止,禁令说:“黟邑民风素称淳朴,并无此等积习。特因近年来效尤他处,矜奇斗靡,不惜钱财,不务宁静,皆由无知之辈为此无益之举,纷纷扰扰,日甚一日,伊于胡底?殊不知神道聪明正直,断不使人谄媚,且鬼神灵爽,昭布森列,察人善恶,何时不可陟降?何地非所或凭?岂待扮演遨游,徒滋杂糅。”禁令颁示之后,“倘敢故违,定行重究”[11]。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条件恶劣,“厥土骍刚而不化,高水湍悍少瀦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12]因而,徽州人不仅对土地神信仰崇拜弥笃,对兴云降雨之龙王也敬奉有加,遍布徽州各地的龙王庙即是一个最好说明。
俗话说水火无情,徽州土木结构的民居最怕闹火灾,高高的防火墙和天井中的大水缸是徽州人为预防火灾所必备的消防设施。但尽管如此,火灾仍然时常发生,明末祁门六都的一场火灾,几乎将几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化为灰烬,更使得六都程氏宗族从此走向衰落。故而徽州特别重视防火,并祭祀火神,希冀其不要时常光临人间。
不仅有专门的龙王、土地等神专司降雨和保祐丰收,而且徽州还按照国家祭祀大典的规制,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并实行官祭。其实,何止是官祭,民间处处皆有信仰和祭祀,“若久雨祈晴,冬旱祈雪”,[13]这就是风、云、雷、雨、山、川、城隍神灵的功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特征尽显于其祭祀的目的之中。总之,“其神之为民御灾捍患者,则祀之”。[14]
徽州的自然神信仰还有许多,诸如对石头的信仰和崇拜等,遍布徽州城乡村落民居、祠堂墙角和墙壁上的“姜太公在此”和“泰山石敢当”等石刻,虽然是徽州风水迷信的产物,但实际上,透过这一信仰,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作为山区的徽州,其灵石信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二)英雄信仰与崇拜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地区,人们对各种英雄人物逐渐由敬仰发展到崇拜,最后赋予作为英雄的人以神性,将英雄神化。在对英雄神化的过程中,人们还对神灵人化,赋予各种神灵以人性,从而完成了神灵的人格化过程。(www.xing528.com)
徽州人崇拜的英雄主要有守卫家乡的乡土神如汪华、程灵洗等,也有讲求忠信义气的关公大帝(即关羽),同时还有文化神文昌帝和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与邪恶做斗争的正义之士等,这些英雄既有来自本土的乡土神越国公汪华、忠壮公程灵洗和文公朱熹,也有外乡的镇守睢阳、血战江淮的战神张巡、许远。遍布徽州的汪王庙和双忠庙(其实,双忠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即是徽州人信仰和崇拜汪华、张巡和许远等英雄人物并将其神化的直接反映。诚如万历《歙志》所云,徽州人信仰和祭祀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几类:“邑有祠庙,大都四端:崇德以淑士者,先师、先儒也;报功以保民者,忠壮、忠烈也;祭赛以祈年者,社稷、山川、风云、雷雨也;褒美以劝俗者,孝子、尚贤也。城隍犹之社稷也,东岳犹之山川也,蔺将军犹之二忠也,孚惠王犹之孝子也,睢阳、忠武几遍齐州矣。汉寿亭侯远恢夷裔矣,不独吾邑也。若厉坛之设,毋亦曰国殇,若敖之鬼乎?而义所从来矣。”[15]
1.越国公汪华和忠壮公程灵洗等乡土神的信仰与崇拜
汪华被称为是“新安之神”,即徽州的乡土神。关于汪华的生平事迹,淳熙《新安志》有着较为详细的考证。汪华(586-648),字国辅,一字英发,绩溪登源人,隋将汪宝欢次子。少以侠勇闻。大业年间,以土豪应郡募,平定婺源叛乱有功,寻为众所推占据歙州,并次第平定宣、杭、睦、婺、饶等五州,成为拥甲十万自保的地方武装势力,建号吴王。因“为政明信,远近爱慕”,归附者如云,歙州得以免遭战乱10余年。唐朝建立后,汪华审时度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归顺于唐朝,被唐朝授以方牧,持节总管歙、杭、睦、婺、饶等六州,并任歙州刺史、上柱国,封爵越国公。3年后,汪华朝于京师。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被授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参掌禁军。贞观十七年(643),改任忠武将军行右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征辽东,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卒于长安。永徽中,归葬于歙北云郎山。大历中,迁葬于乌聊山,号越国公汪王神。自唐刺史薛邕、范传等相继修茸,汪王祠遂遍及徽州。到了宋朝,汪华被追封为灵惠公。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被赐庙祭祀,号忠显。七年(1117)被封为英济王。宣和四年(1122)闰十一月,以能御灾厉,加信顺。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三月,进封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夫人钱氏于次年被封为灵惠夫人。汪华共有有八子,旧称八郎君(亦有云九子者)。[16]经过如此多的层层加封晋爵,人们逐渐完成了将汪华由人到神的转变。徽州各地处处建立汪王庙,以祭祀这位捍卫徽州的乡土英雄。不惟如此,徽州还于汪华的诞日即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游神赛神活动,以纪念这位英灵。在绩溪,祭祀汪华的场面极为隆重壮观。该县仁里专门于是日供奉汪华和程忠壮公神像,用大如断柱的蜡烛敬奉二神,祭祀的整猪大如牯牛,珍馐异果堆积如山,琼碗数百盏,轩院、回廊挂满彩灯。宫前搭有彩棚戏台,祭坛上的祭品披红挂绿。白天,儿童登台表演武打,谓之“打洄”。入夜,人们骑火马,执火灯,唱戏舞狮,列队游行。登源汪华故里还专门成立12社,挨年轮流负责主持祭祀汪华,“张灯演戏,陈设必备。罗四方珍馐,聚集祭筵,谓之赛‘花朝’。其素封之家宾朋满座,有素未谋面者”。[17]在休宁西南旌城一带,从明末崇祯年间直到民国三十年代,以祭祀越国公汪华及其子九相公等为中心的祝圣会,一直相沿不断。在那里,人们认为,“田禾丰熟,人丁茂盛,全仗神灵护祐,是以各村各乡立会敬神,祭祀巡游田间,邀神欢媚”。[18]
神灵毕竟是神灵,由于时间的久远,人们对汪华的生日也各有不同的说法。于是,当绩溪把农历二月十五日当作汪华生辰、对越国公进行祭祀之时,远在歙县的乡村僻野,则早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以游灯的方式祭祀汪华的诞辰。“元夕并前后二日为灯节,乡落游烛龙于社,为汪越国寿。亦有燃蜡百斤为钜烛,以奉程忠壮公者,因二公皆正月诞云”。[19]更有甚者,歙县和休宁的部分地区,还有把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作为汪华的生日者,并于是日举行极其隆重的游神活动和傩戏演出,“三月二十八日,歙、休之民舆汪越国之像而游,云以诞日为上寿。设俳优、狄鞮、胡舞、假面之戏,飞纎垂髾,偏诸革鞜,仪卫前导,矯旄成行。震于乡井,以为奇隽。歙各乡及休之隆阜最盛,识者曰:‘曷不节费以周其乡之贫乏者’”。[20]
程灵洗(514-568),字元涤,歙县篁墩人。少有勇力,步行日200里。南朝梁侯景之乱时,程灵洗招集黟、歙乡勇捍卫地方,抵御侯军有功,被梁元帝授为谯州刺史,领新安太守。陈建立后归顺于陈,被武帝授为兰陵太守,封遂安县侯。后因功被授为都督南豫州刺史。文帝天嘉四年(563),程灵洗击败周迪,迁中护军,出为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陈废帝即位,进号云麾将军。华皎反,遣使招灵洗,为灵洗所拒,来使被斩杀。以功封重安县公,进号安西将军。灵洗治军严格,“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然号令分明,与同甘苦,众亦以此附焉”。程灵洗还善于农事,精于耕耘,种谷割稻,虽老农不及。他还于任所,督民纺织。光大二年(568)卒后,被赠为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以“忠壮”,配享武帝庙庭,明朝以来一直被徽州各地官府春秋祭祀。[21]程灵洗与汪华一样,都是徽州本土的英雄,因而在徽州各地特别是程氏总族聚居地,人们都把程灵洗当作本族、本乡、本土的神灵来崇拜,遍布徽郡城乡僻壤的世忠庙,就是祭祀程灵洗的香火最盛的庙宇。相传程灵洗生于正月十三日,故徽州各地纷纷于是日开展各种活动,以纪念这位乡土英雄。在程氏宗族聚居地祁门善和,还专门立有世忠会,用以祭祀这位程氏先灵。休宁率口程氏宗族以元夕前二日为忠壮公生辰,于是日“制花灯娱神,凡五日,族人不下六千。处者多良士,归者多贞媛,不以富贵为丰啬,而以礼仪为盛衰”[22]。歙县以百斤巨烛,来祭奠供奉程灵洗。正如《徽城竹枝词》所云:“巨烛高烧重百斤,满堂香气更氤氲。报功犹祀程忠壮,正月生辰有祝文。”[23]
除汪越国和程忠壮公被徽州人所信仰和崇拜以外,汪华之八公子以及传说中的汪华第九子九相公、胡元帅等乡土神灵也在人们的信仰和祭祀之列,歙县就建有忠助八侯庙,祀汪公八子(一说有九子),旧称八郎君。隋末将军蔺亮,也为徽州人所祭祀,歙县有将军庙以祀之,俗传祀之以射西方五鬼山。明清时期徽州不少地区甚至专门为此成立祭祀神会来祭祀这些神灵。
2.对张巡、许远等战神的信仰与崇拜
徽州人对桃源三结义之一的关羽和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张巡、许远双忠的信仰和崇拜也极富地域特色。关羽是著名的仁义之神的化身,徽州人对其尤为崇拜,各地皆建有所谓的关帝庙,并成立关帝会,以筹集资金进行纪念和祭祀。黟县人还专门抬关公之神像游行,并举行迎神赛会,以娱神为乐。关于张巡和许远的事迹,《新唐书》以及各地方志等史料均有记载。
张巡,唐代邓州南阳人。博览群书,精通战法,喜结交名士、长者。开元末进士,先后任清河、真源等县县令。安史之乱爆发时,作为谯郡长史,在太守杨万石投降的情况下,张巡与乱军展开激战。后因斩杀叛将雍丘令令狐潮妻子,遭到令狐潮的报复性进攻,城几欲失守。在杨朝宗的包围下,外失依据的张巡拨马300、兵3000力保宁陵。行至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等会合,遣雷万春领兵战宁陵北,经过一番血战,斩杀叛军将领20、兵卒万余,汴水为之不流,迫使杨朝宗深夜遁去。不久,张巡被擢升为河南副节度使。时安禄山死,其子安庆绪遣其骁将尹子奇合突厥劲兵,与杨朝宗合兵10余万,向睢阳发起最猛烈的围攻。张巡激励士兵迎敌,一日凡20战,士气不衰。最终战胜尹子奇,缴获大量兵马牛羊,并悉数分与士兵。因这次战役的胜利,朝廷遂拜张巡为御史中丞。张巡本欲乘胜一举攻下陈留,但尹子奇闻讯后,再次对睢阳城实施包围。面临敌强我弱、粮草给养不济等不利形势,张巡亲自巡城,并寄语守城官兵誓死一战。时箭矢射尽,守兵乃砍蒿为矢。粮食食尽,援兵不至,守城官兵饿死并伤者累累,士气大挫。张巡乃杀其爱妾,亲烹其尸以为士兵之饷,并说:“诸军经年乏食,而精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士兵为之泣。后大小数十战,终因孤立无援,使睢阳城失陷,张巡与许远不屈,一同罹难。安史之乱平定后,张巡被追授为扬州大都督,并立庙祭祀。
许远,杭州新城人,系丞相许敬宗曾孙,为人宽厚儒雅。安禄山发动叛乱时,曾被推荐给唐玄宗,被召拜为睢阳太守,迎真源令张巡,并与之并肩战斗。为张巡征调军饷战具,并亲自参与战斗。睢阳城陷后被执,最后于洛阳就义。被追授为荆州大都督,立庙祭祀。
由于徽州张姓和许姓众多,加上自宋以来,张巡、许远又屡被加谥,于是,在不少张姓与许姓聚居村落,纷纷建起了专门祭祀张巡和许远的所谓“双忠庙”或称“忠烈庙”,以缅怀此二位为国尽忠的英雄。在歙县唐模,双忠庙中香火缭绕,明代砖雕的张巡、许远像左右两面悬挂一副对联,上联云:“童可烹婴可杀城不可亡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生辉。”对张巡、许远的信仰与崇拜,至今在徽州乃至江淮其他地区依然十分普遍,由忠烈庙演变而来的双忠庙地名,也有很多。
双忠的信仰与崇拜,在徽州既是战神等英雄信仰与崇拜,也是张姓和许姓的祖先神灵崇拜。它反映了徽州民间信仰上的多重性和多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