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徽商小本经营起家的辛酸历程

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徽商小本经营起家的辛酸历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然而,当为徽商经营成功击节赞赏之时,我们亦应看到,凝聚在徽商巨额财富背后艰辛的开拓历程。一首传诵久远的民谣着实透射出徽州人走出大山营生的辛酸故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其实,徽商虽拥资巨万,但多从小本起家,逐渐积累,方才成就伟业。但经商中的辛酸历程,实在不堪回首。

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徽商小本经营起家的辛酸历程

一、徽商:小本经营起家的辛酸历程

徽商的拥资巨万、富甲一方,早已名闻遐迩。明代著作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云:“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2]谢肇淛所描写的情景,正是徽商处于鼎盛时期的明代后期。事实上,包括盐商在内的徽商集团,不仅拥资百万者比比皆是,即使是富及千万者,也大有人在。对此,万历《歙志》亦云:“今之所谓大贾者,莫有甚于吾邑,虽秦晋间有来贾淮扬者,亦苦朋比而无多……吾邑千金之子比比而是,上之而巨万矣,又上之而十万百万矣。”[3]

然而,当为徽商经营成功击节赞赏之时,我们亦应看到,凝聚在徽商巨额财富背后艰辛的开拓历程。

一首传诵久远的民谣着实透射出徽州人走出大山营生的辛酸故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不是徽州人不愿安于现状、享受男耕女织的天伦之乐,实在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多地寡的地理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外出营生,以换得一条活命的生计。正如《歙志》所说:“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太史公之时,江淮以南,地广人稀,食土之毛,人足自给,无事贾也。乃今邑之人之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口于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生’,奈何不亟亟也?以贾为生,则何必子皮其人而后为贾哉?”[4]的确如此,徽州出贾成风,正是山多田少、人众地寡而不得已的谋生之举。(www.xing528.com)

其实,徽商虽拥资巨万,但多从小本起家,逐渐积累,方才成就伟业。就徽商最初的经营资本而言,不少是合伙或合股拼凑的小额资金,有的甚至是借款或贷资经营,更有新婚不久即变卖新娘嫁妆首饰作为资金,从而开始走上漫长的经商之路的。明初洪武年间歙县西溪南吴烈夫,就是靠变卖妻子的妆奁,作为经商的资金,最后逐渐积累至拥金百万的富商大贾的。[5]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明代休宁朱世荣的分家书,对朱世荣经商历程有着详实的记录。朱世荣11岁即自强自立,出门学做生意。在经历多次经商失败后,没有气馁。23岁时,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休宁渭南,娶了上资汪氏为妻,不料汪氏不久病故。27岁时,朱世荣续娶丁氏,并将丁氏的陪嫁妆奁变卖成15两4钱银子,告别新婚妻子,再次走上了前途捉摸不定的经商旅程,在巢县开设典当铺。他兢兢业业,备历艰辛,“丙夜不寐,未明而起”。[6]十余年后,才渐次积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

据《三田李氏宗谱》记载,明代婺源人李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将惟一的家产——一间卧室,以10两碎银的价格出鬻于族人,作为经商的盘缠和斧资,毅然跋山涉水,远赴金陵(今南京)租赁一门面,进行小本经营。不久,依靠诚实经营,获得成功,成为富商。[7]

小本经营的徽商,依仗诚实的劳作,克勤克俭,最终走向成功与辉煌。但经商中的辛酸历程,实在不堪回首。诚如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所言:“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这其实正是当年拥资巨万的徽商群体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