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在十字路口的六都,未来应当怎样走
我们确定这一小标题时,并无意过分夸大六都村问题的严重性,的确,在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六都确实是处在了十字路口。尽管修缮祠堂、编纂村志家谱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加强了六都的凝聚力。但是,兴奋很快即会消失,随之而来的依然是迷惑与徘徊,六都村民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能使自己尽快富起来。
那么,六都的未来究竟应当怎样走呢?我们在调查时,已经碰到了很多六都人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这其中既有空洞的口号,也有认真的分析,并找出导致六都发展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调查问卷中,原祁门县城关粮站站长、一位70多岁的六都老人,分析了六都难以发展的3个因素,“一、有生之财源,基本已被人取尽,但不注意今后的发展再生,只顾眼前利益;二、组织发挥能力欠缺(或者讲不去组织);三、不善于向外型发展,看来是难以前进。”原历口镇会计、村中辈分最高的程J则认为“自私自利的人多,搞公益事业的人少”,是六都人心涣散、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村支书和代销店承包老人则强调了团结问题,村支书写道:“加强村支部及村委会班子团结,及广大村民团结一致,为六都振兴、经济发展,突(应为‘作’之笔误)出应有贡献。”而后者除了强调团结以外,还特别强调了村干部招标竞选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触及了村民委员会是否指定候选人和如何竞标选举等实质性问题,我们对村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应有足够的重视,并理应给予强烈的关注。
在关于六都落后的原因和未来道路的走向问题上,曾经作了长时间思考的六都精英之一程A指出:
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等自然客观条件和诸多主观因素的限制,六都村的发展还落在全县的后面,农、林、茶各业生产和农民人均收入还处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下,多数村民还只能维持温饱,有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尤其是村居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自由放任状态。建房东一幢,西一座,杂乱无章;村中道路无人修,石板圮损,下水道阻塞,路面坑坑洼洼;猪栏、厕所乱搭乱建,鸡屎、猪粪遍地,河里垃圾成堆,卫生状况很差,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极不相称。村人引以自豪的古祠堂、古牌坊,解放后或被拆毁,或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仅剩的几座也已朽坏不堪,岌岌可危。如不抓紧维修,先人创下的基业,曾经有过的辉煌,将在这一代人手里毁坏殆尽,付之东流。[13]
我们在文化遗存遍地的徽州,深深地感觉到,当地村民对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的毁坏,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真正的忧虑和呼吁主要是来自外地乃至国外的研究者、旅外乡人和普通游客。六都古建筑物的自然和人为毁坏还在继续,祁门县仅存的3座牌坊全部坐落在六都,其中一座的左肩已经塌圮,如不及时加以抢救维修,它的彻底倒塌只是迟早的事情。六都衰败的历史,用程A的观点来看,应从明朝末年的两场大火算起,他认为:“如果说,明朝后期的两场大火,是六都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段下坡路已经走了400多年。”展望六都的未来,程A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和信心,他愿意用自己真诚的努力,来为六都的振兴服务。如果说《六都村志》和《善和程氏仁山门宗谱》的修纂并无复兴封建宗族势力的话,那么,它更多体现的是旅外精英希图振兴家乡、延续家乡文化传统的一种美好愿望和一种举措。程A以《从“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说起》作为《六都村志》的前言《概述》,深深地体现了他对家乡的强烈认同、归属、自豪和眷恋之情。他对六都的发展充满着极大的信心,在这份《概述》的最后,他用饱含热情的笔写道:
改革开放20年来,六都村的经济开始复苏,有了转机,但愿这是六都由衰落走向兴盛的新的转折点。只要村党支部、村委会发扬先人勤俭创业的精神,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团结和带领村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就一定能重振昔日雄风,再铸昨日辉煌,将六都建成一个富裕、繁荣、文明的小康之村。[14]
《六都村志》和《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宗谱》编纂完成后,2001年农历正月初四,六都村专门于承恩堂举行了隆重的发行仪式,黄山市、祁门县和胥岭乡都派出了分管领导参加了仪式,并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4月8日,当我们冒雨前往六都调查时,在承恩堂的大门和木柱上还清晰地看到了尚未褪尽颜色的大幅对联和标语口号。至于六都未来究竟应当怎么走,我想大家从这些对联与标语口号中,多少会找到一些答案。
“世忠旧族,理学名家。”(贴于祠堂左右大门上)
“掀天揭地始信今人胜古人,除旧布新明知往者非来者。”(祠堂进门四柱中左右里柱)
“不信神不信鬼坚信马列作指南,不靠天不靠地依靠双手绣锦卷。”(祠堂一进左右柱上)
“讲道德讲风尚礼让文明,爱国家爱集体遵纪守法。”(祠堂中进享堂左右柱上)
“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东风引紫气一元复始。”(祠堂里进寝堂左右柱上)
附录:继承祖辈优良传统续修《善和程氏宗谱》倡议书
善和程氏父老乡亲们:
值此1999年新春佳节之际,我们向在乡和旅居外地的善和程氏全体父老乡亲拜年,祝你们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我善和程氏自唐代户部尚书仲繁公迁居六都以来,屡世仕宦,有以文德显明者,有以武功著绩者。仅明代就有中举者10人,登进士者5人,五品以上的高官达20余人,从按察使、布政使到中央的尚书都有人出任,历代高官显宦,素为祁门望族,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之谚。历史上,我善和程氏曾三修《善和乡志》,八修《程氏宗谱》,文风极盛。为了继承祖辈编志修谱的优良传统,为六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此,我们倡议:善和程氏全体父老乡亲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续编新的《善和程氏宗谱》。
中国典籍由正史、方志及宗谱三部分组成。宗谱又称族谱、家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是宗族的发展史。据史料记载,我国历代编修的宗谱总数约5万种,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料宝库。续修宗谱,不仅可以查证、整理出大量的史料,而且能储存、保留大量的新史料,为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具有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诚然,旧宗谱中有许多糟粕,但是,其中所记述的家乡的佳山胜水、文化景观,能激起人们思乡、恋乡、爱乡情结和对家乡的自豪感;谱中所载的祖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的经历,清正廉洁、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尊长敬师、睦邻和亲、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崇高美德,对于贬斥当今泛滥一时的“数典忘祖”的崇洋迷外思想和见利忘义、贪图享受的人生观,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以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去续编新宗谱,可以弃其糟粕,扬其精华,把宗谱编成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乡土教材,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善和程氏宗谱》历史上最后一次编修,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距今已有90年,若再不抓紧续修,就有血缘关系难以接续,谱系中断的危险。可以说,续修宗谱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为了对祖宗和子孙负责,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地勇敢挑起这付重担,群策群力,把这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做好。
现在续修程氏宗谱,有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村里干部和群众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这从最近修理承恩堂一事可以得到印证。村委会关于修缮承恩堂的倡议发出后,短短的三个月中,就收到捐款7269元,连旁姓的村民也踊跃捐款。现在维修已经竣工,祠堂内外各种杂物已全部清理干净。二是谱载最后一代的子孙尚健在,通过回忆和推算,血缘世系还能接续得上。三是已有热心此事者做了一些准备和基础工作,已收集了旧谱、《衍庆录》、《善和乡志》(两种),并对旧谱中的世系表进行了整理,摸索出了一种适合现代排版印刷的排列方式。四是最近我们召集了村中程姓干部、辈高年长的老人进行了商谈,取得了共识,对经费筹集、资料收集和编写作了研究和分工,初步拟订了篇目,并已着手编写。所以,现在续修《善和程氏宗谱》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每一位程氏子孙的热烈响应、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这是我们所热切冀望的。
如蒙同意以上倡议,一、请将附表填妥后,于三月底前送交所在村民组的组长,外地的请挂号邮寄祁门县地方志办公室程A收。切勿用平信邮寄,以免因丢失而造成缺载、漏载,这对您和整个程氏家族都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缺憾。二、请交纳宗谱编印费,不论长幼,男性每人20元,女性每人10元(娶进的媳妇和出嫁的女儿一并载入宗谱),需要宗谱的另交30元。编印费和捐款请送交或邮汇六都村程Z收。(www.xing528.com)
发起人:程Z(拱字辈,77岁)
程X(六都村委会主任)
程B(原黄山市文联编辑,作家)
程A(祁门县政协常委,县志办主任)
1999年2月5日
【注释】
[1]历史上徽州的“村”与“庄”是有很大区别的,据清代嘉庆《黟县志》记载:“黟俗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顾庄居亦有旧族,如程家庄、北庄是也。前人重族姓,其有系属者所居,俱不入志。”
[2]万历《窦山公家议》卷首《窦山先生程公行实》。
[3](清)程且硕:《春帆纪程》。
[4]万历《窦山公家议》卷一《管理议》。
[5]同上。
[6]同上。
[7]万历《窦山公家议》卷四《田地议》。
[8]万历《窦山公家议》卷五《山场议》。
[9]同上,卷七《银谷议》。
[10]程成贵编修:《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宗谱·序言》。
[11]程成贵主编:《徽州文化古村——六都》卷首《序言》。
[12]程成贵编修:《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宗谱》附录《续修〈仁山门程氏宗谱〉倡议书》。
[13]程成贵主编:《徽州文化古村——六都》卷首《从“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说起(代概述)》。
[14]程成贵主编:《徽州文化古村——六都》卷首《从“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说起(代概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