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因此,有人将其概括为“商成帮,学成派”,[20]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徽州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就其内容而言,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契约文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等。就其载体而言,既有书本、契约文书和口头语言等载体,也有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物质载体。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才为我们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直接的素材。
徽州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她的商人特质和宗族特质。徽商崛起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明清两代。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局面的形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徽州介万山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勿论饥岁也”。[21]“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22]为谋求生存的需要,摆脱人多地少的矛盾,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成批地外出经商,形成了“业贾遍于天下”的局面。[23]这些徽商们在商业领域辛勤开拓,“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即半禹内”。[24]“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又其迩焉者矣。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25]正是凭着这种不畏劳苦、顽强进取和诚实经营的良好作风,徽商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拥资雄厚、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集团,活跃于明清商业舞台。徽商这种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任重致远和勤奋开拓的“徽骆驼”品格,为徽州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徽州文化的内容。徽商所创造的商人及商业文化,本身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北方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的举家南迁和徽州山隔壤阻、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其为族也,有殊邑联宗、数村一姓之蕃;其为婚姻,有贫不偶富、贱不偶贵之异。其先代坟墓之存者,远肇齐、梁,近自唐、宋,百年十世者,勿论焉”。[26]清人赵吉士说徽州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宗族聚族而居即是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风俗之一。所谓“千年之冢,不动一籣;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27]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这种特色鲜明性格显著的宗族文化氛围,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由朱熹所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县,他对儒家四书五经的注解不仅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蓝本,而且成为徽州人生活中恪守不怠的重要规范。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徽州,“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故四方谓‘东南邹鲁’”。[28]徽州也因此而赢得了“东南邹鲁”的赞誉。不惟如此,徽州人从生到死所举行的人生礼仪,大都无一例外地遵循朱子的“文公家礼”,不敢越雷池半步。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的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29]为了证实理学乃徽州特产,甚至有好事者不惜烦琐进行考证,并得出程颐、程灏祖籍亦为徽州歙县的结论。理学对徽州文化之影响,可谓是蔚为大观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