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旅游对村镇空间的影响实例研究

乡村旅游对村镇空间的影响实例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旅游发展对村镇空间结构的影响———以西安长安区上王村为例魏红妮摘要:本文以西安长安区上王村为例,剖析了上王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后空间结构的变化,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对村镇的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公共空间及生态空间产生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带动上王村交通、餐饮、购物、建筑、住宿、通讯等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对村镇空间的影响实例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对村镇空间结构的影响———以西安长安区上王村为例

魏红妮

摘 要:本文以西安长安区上王村为例,剖析了上王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后空间结构的变化,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对村镇的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公共空间及生态空间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文针对如何发挥积极影响,降低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可以优化空间结构,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空间结构 乡村旅游 上王村

一、研究背景

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1]。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迈进,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游客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早在19世纪30年代,乡村旅游就受到欧洲旅游开发商的关注[2]。而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而位于中国西部陕西西安的上王村“农家乐”发展,正是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达的城市资本流向了经济落后的乡村[3];以农业为导向的农村产业转向了服务业,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村镇空间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发展乡村旅游前上王村空间结构分析

乡村空间既是乡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产[4]。乡村社区可分为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商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5]。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空间类型是根据乡村土地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划分的。而在当代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的不同,乡村空间类型可分为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如图一所示。

图一 乡村旅游发展前村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2.1 居住空间

上王村位于秦岭青华山下长安区滦镇街办,共有3个村民小组,163户,总人口596人,耕地面积320亩,宅基占地100亩。村民居住在具有关中风貌的砖墙屋瓦房里,活动范围也仅在1060亩大的村子里。虽然自然环境优越,但人们仍居住在布局散乱的农家院落。房屋的建筑材料也靠当地供应的土、砖、瓦等,仅满足遮风挡雨的需求,不讲究美观和舒适度,和其他村落一样都是西北简易的砖瓦房。居住空间以户为单位,散乱分布。村庄背靠大山,交通不便,通信设施落后。居住区人口密集,但生活居住空间小,环境差。居住空间功能单一,没有休闲和娱乐设施。

2.2 生产空间

农业是村镇发展的核心产业,土地是村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单一,只产出自给自足的初级产品。村民靠种植粮食和瓜果维持生活,过着靠天吃饭的贫农生活。全村仅有的300多亩耕地是村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村里适龄劳动力350人,青壮年到邻近的西安市区打工,老弱病残的靠农业为生。

2.3 公共空间

“要致富先修路”是农村发展的传统观念。在乡村旅游未发展前,道路通达性差。虽然上王村自然环境优越,但游客难以进入。由于经济落后,无法支付建设公共活动中心和设施的费用。因此公共空间就仅限于村委会等集体场所。

2.4 生态空间

上王村位于秦岭山下,自然条件优越。秦岭野生动物园、黄峪寺、翠微宫等景点近在咫尺。整个村庄宅基占地与耕种占地地形平坦,农田环绕。为多种动植物提供天然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运转良好。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传统村镇空间多是在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自内而外地进行自组织演化,很少受人为规划因素的影响[8]。而上王村受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空间结构变化如图一所示。

3.1 居住空间

3.1.1 房屋规范化,建筑特色化

乡村旅游发展促使区委和区政府于2007、2008、2009年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原则将上王村改建成规范的仿古示范农家乐明星村。建筑呈现灰派风格,村民的居住空间与以前相比,更讲究美观和舒适度。生活区同时也是农家乐所在区域,占地100亩,由南北一条345米的主干道将村庄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为主要生活区,占地80亩,四条巷道将东区分为5个小区。西区靠环山公路处为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居住空间不仅仅供村民居住、休息,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乡村的旅游景观,吸引城市游客。未来计划建造风俗民居3~4座院落,由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民居以四合院的形式为主,以体现关中风土人情,体现村镇乡土性,又体现现代风格。民居将作为设计新颖、风格独特、设施先进、服务到位的农家乐示范点,打造上王村农家乐品牌。

3.1.2 土地类型丰富

村委会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实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原材料。上王村将土地分为生活区、生态园区、耕地区、果树种植区和休闲娱乐区。生活区占地100亩,四条巷道将生活区化为五个小区,实现规范化。村委会以400亩坡地为果园种植区,以保证游客的采摘和享用。

3.1.3 劳动力分布集中

自2003年起,上王村农家乐经营户发展到13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而2011年底,90%的劳力都从事农家乐产业,同时还雇佣外来劳动力约100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到了乡村,补充了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劳力。

3.2 生产空间

3.2.1 产业结构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之后,改变了上王村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单纯的种植业发展成旅游加种植业的双重模式。环山公路以北320亩为现在的耕地区,由于从事农家乐的村民大多不再利用耕地。调整之后,除继续用于耕种的土地外,将有200亩作为修建绿色生态园用地。村庄以南400亩坡地为果园种植区,计划在果园中间修通一条上山旅游小道,以带动果园销路和农家乐发展。2008年底投资16万元建成200亩绿色生态园,其中果树种植100亩,蔬菜种植50亩,其余50亩为垂钓休闲区。种植园种植品种以水蜜桃、猕猴桃李子樱桃及各种优质蔬菜为主。引进推广大棚种植和喷灌等设施栽培技术,生产优质高效的水果蔬菜。2010年全村水果蔬菜都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大多数村民都弃农从商,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而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带动上王村交通、餐饮、购物、建筑、住宿、通讯等产业的发展。上王村的农家乐已经成为西安乡村旅游的招牌,使其有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上王村计划建造的新型绿色生态园,将供应绿色蔬菜、水果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一条链。

3.2.2 村民收入增加(www.xing528.com)

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农民收入从2003年之前的年收入800元增至2004年创值300万元,2005年创值600万元; 2009年创值1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经营农家乐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除从事从家乐经营的人员外,其余农户经济来源基本依靠外出打工及种植果园。村民的收入渠道从以前单一的靠天吃饭转变到通过餐饮、住宿、采摘、销售土特产、蔬菜种植、出租马场等途径。2010 年5月,上王村出租占地面积约为7.6亩的跑马场两年,赚取租金15200元。为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建一座集观光、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预计年收入将达70~80万元。

3.3 公共空间

3.3.1 基础设施完善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其村庄的硬件设施、卫生条件、景观环境直接影响农家乐的经营收入。乡村旅游发展后,政府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环境提升工程,使村里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全部到位,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同时对景观水渠、景观门楼、停车场、文化墙、门牌、灯箱、导示牌等公共设施进行统一建设,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2 基础设施数量增加

2007年,上王村的全面整治建设结束。上王村道路全部硬化,硬化长度达4300米。道路两侧安装了44盏高亮路灯电视与有线入户率达到100%。为打造上王村乡村旅游品牌,耗资28万元修建代表性门楼。利用秦岭自然水势修建了长约1500米的景观性阶梯水渠,兼具排水与观赏功能。

图二 乡村旅游发展对村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3.3.3 休闲娱乐设施完善

为增加乡村旅游的娱乐性,提高旅游收入,北京大地设计院为上王村策划建立休闲娱乐场所。计划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上王村严密寺大殿,以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元素。同时在村南建设农家乐小木屋,村北建设生态园。为方便游客,修建了3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高级公厕。还计划建设设备齐全的户外健身广场;建设粮油等副食品加工作坊。同时利用自然环境优势,打造黄峪沟出口河道,修建游泳池等设施。上王村同时计划在村庄东南角建3~4座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乐新型民居,成为休闲娱乐的新亮点。

3.4 生态空间

乡村空间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旅游在乡村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的移动,村民的居住空间、产业结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变化。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盲目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空间资源等,游客的进入带来了空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交通拥挤、造成资源短缺。乡村旅游发展恶化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空间。

四、乡村旅游发展下的村镇空间结构优化

4.1 保持乡村空间的乡土性

城市郊区受城市化影响,乡村性日益丧失,而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又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9]。无论从消费或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都属于文化层面的消费和需求。乡村旅游游客寻求的是与城市差异较大的纯正的农村生活,与城市差异较大,乡土性越明显,越能满足他们求异、求真、求特的心理需求,乡村旅游才越有竞争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大多只开发了部分物质文化,而乡村制度和精神文化并未深度开发,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中缺乏乡村文化特色。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重视乡村文化原真性,利用乡村元素和资源,营造乡村意象,体现乡村文化的“古、真、土、始、野”的特色。

4.2 延伸产业链

上王村未发展乡村旅游前,依靠的就是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后,虽然90%的村民都投入到旅游业中,但农业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借助科技手段,发展特色农业,是上王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上王村经济的腾飞,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在上王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为游客提供新鲜瓜果,为乡村旅游经营户提供纯天然的原材料。既节省了成本,拓宽了产业链,又保证了乡村旅游所提供的产品质量。随着乡村旅游在上王村的开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上王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延伸产业链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之一。上王村可将自给自足生产的农家产品转化成供游客购买的商品;也可将农家瓜果蔬菜进行深加工;如上王村种植的油菜花,可加工成菜籽油,作为农家特产销售给游客。上王村樱桃园、草莓园的水果除销售外,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发展成上王村系列产品。上王村不断挖掘其特色产品和潜在产业,利用长安区当地产的葡萄、猕猴桃等作为原料,以传统自酿酒文化为基础,在上王村古镇酒坊酿制出了健脾、开胃、养颜、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保健酒———《红金福》葡萄酒系列。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创造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4.3 推动村镇规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传统的乡村土地大都为农业所用,上王村发展乡村旅游后,原来的农业用地大多都作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类型用地。在大肆兴建设施时,应注意合理规范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制定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条例,将村民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纳入统一规划中。通过统一规划,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设施利用率。

4.4 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实现生态平衡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低,环保意识淡薄。他们急于想摆脱贫困,盲目利用资源,并未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不合理地利用、滥用不仅不利于乡村旅游发展,还会威胁他们的生存。同时城市游客在乡村产生的各种垃圾污染了当地环境。村民对森林、水体、山体等不合理开发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可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讲座等形式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实现生态平衡,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党晴晴,国外乡村旅游成功开发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7): 218

[3]乔华花.曾菊新.李伯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102—103

[4]蒋子龙.曾菊新,基于空间稀缺性的中国乡村空间优化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0(12): 23—24

[5]乔家军,中国乡村社会空间论[M].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

[6]欧书阳,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为例[J].区域经济,2008: 213

[7]陈树.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农家乐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8

[8]赵立德.中国村镇空间演进过程浅析[J].广西城镇建设,2004(5): 20—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