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园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教育思想的血脉与根源所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我国的教育乃至课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国外的这些教育理论并非根植于中国文化,因此其在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造成了“水土不服”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开始转眼聚焦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本文正是试图弄清儒学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积极方面来发展现代中国中学课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研究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思想,通过查阅文学资料、比较现代及古代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而分析孔子的理论,以期对现代中国中学课程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 儒家思想 中学课程
一、引 言
儒学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2000多年。其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要任何一个人来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的传统生活、文化,那个字必然是儒。儒学已经在中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儒家学说被认为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根源,它仍然存在很多消极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儒学的积极和消极因素,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来不断改革中国的课程。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学是一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根源,同样也在中国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教育对象方面来说,孔子让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学习成为可能。无论地位有多卑贱、来自何阶层,只要学生好学、且学而不怠,他都愿意教授。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孔子首倡私学,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反对当时极为盛行的阶级秩序。此外,他重视“仁”性的培养,认为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尤其注重德育。儒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是儒家哲学中最具魅力和智慧的领域之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每人的智力、能力、性格、心理、志向、兴趣等皆有分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而在教育方法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1]。
三、儒学对现代中国中学课程的影响
现代中国中学课程也同样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课程目标
孔子的课程的目标就是将学生们培养成一位举止优雅、说话得体、条理清晰的博学儒士,这也部分体现于我国中学新课改中,新课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课程设置
3.2.1 在古代课程设置中的体现
儒家施教有一定的课程,虽然其课程远没有近现代课程严格,但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对如何设置课程发表过重要的见解,他的课程设置思路相当清晰,而且体现在孔子私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儒家的课程设置总原则是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明确指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道”,根据是“德”,目的是’仁”,具体内容是“艺”。这可以看做是孔子提出的课程设置的总原则。
3.2.2 对当今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儒家推崇“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方式,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唐初期开始的学校教育往往带有很强的社会政治需要目的,考试课程设置中以礼法为主,很少涉及算学,已设置的科目也不为人重视。当下的高考也是如此,将学生分为文理后,便开始术业有专攻,自高二开始细心研习高考要考的科目,其他的可以全然丢掉,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文科生苦于中等程度以上的数理,而理科生则对史地十分茫然。
尽管儒家的课程设置思想以及孔子私学的课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孔子的课程设置思路非常清晰,设置课程的目标相当明确,重点学科和重要内容也很突出,这一重大贡献在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对我国当今中学课程设置仍有许多有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学校课程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几乎都是围绕学校课程设置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如何才能为学校设置合适的课程,一直是困扰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借鉴孔子设置课程的清晰思路,着重抓住以下两点:
3.2.2.1 学校课程设置应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孔子为培养从政君子,以“道”为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一切学科的开设和内容的选择都为了实现“道”这一总目标。我们也可以依据一定的目标解决课程的增删之争。我们设计学校课程时,必须认真分析我国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研究开设哪些学科才更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及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诚实、正直等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考察通过哪些学科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依据学校教育目标,着眼于素质教育,确定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范围,既要继承以往的文化遗产和基础学科,又要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和新学科,合理开设教学科目,构建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
3.2.2.2 课程体系中应确立重点学科和重点内容
现在是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新知识、新学科、新专业不断产生的“知识爆炸”时代:学科组成的知识体系正在急速膨胀,传统学科分支衍生,新兴学科璨若繁星,学科之间通过多种方式的渗透和综合。因此就选择课程内容这一难题,可以借鉴孔子设置课程的清晰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习者的特点,确定当今社会要求的重点素质能力,再据此确定构成学科群的重点学科和学校应开设的重点学科。如果我国当今学校课程设置能借鉴孔子课程设置的合理内核,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依据开设学科、选择内容,又能按照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的智能结构确立相应的重点学科群,挑选重点学科和重点内容。应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国现今学校课程设置面临的一些困惑。
四、课程改革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2010年的课程改革应该是最彻底最显著的。但是目前我们还不能预测它的结果和影响,所以这里我们集中讨论的是2001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能够具体地分析孔子思想对课程的影响,此处将挑选课改框架中的六个部分进行逐一分析。
4.1 课程改革的目标(www.xing528.com)
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里的全人是指具有多方面能力、道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点关于全人的思想其实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是有体现的。例如,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不仅品德高尚并且还是能够承担治国安民重任的贤能之士。在此影响下,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我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记忆知识,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
4.2 课程结构
在我国,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但是二者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是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我们可以看出综合课程的比重从小学到高中在逐步减少,而分科课程则恰恰相反。从小学阶段的初步学习接触到后面更深入细致地掌握某门课程,这一课程结构安排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包括在平时课堂中知识的讲授也是一样的,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
4.3 课程标准
三级课程分别由国家、地方和学校管理,但是各级课程的设置必须参照国家课程标准。从一方面说明,课程的管理上有分权倾向,这也是比以往有进步的地方。但是,从另一方面,依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儒家思想强调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本性与后天培训的统一等等。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尽管课程管理方面实现了分权,但课程标准仍缺乏灵活性。
4.4 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及时作出改进,指导以后的教学。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探究者。师生关系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中的“师道尊严”的束缚,较之以前也更加和谐了。教师开始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表现出一颗仁爱的心。儒家思想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2]。“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一种和谐,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此外,在一个人的有限时间中,教与学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相反,它们二者共生共存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教师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一面教一面学,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4.5 评价体系
评价的作用可以成为三类:第一,帮助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第二,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三,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第五和第六这两方面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为“因材施教”这一框架下。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相当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例如,针对同一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在课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课程多版教材”,比较重视和强调差异性。此外,在学生的评价中也有所体现,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能力,应该区别对待。
总 结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儒家教育哲学提倡“有教无类”。对我国课程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对新课程改革的正面影响我们在前面一部分已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但是,它对新课改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我们知道新课改的核心就是培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根植于封建等级制度,它非常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制。在课堂中,学生习惯了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为一个被动接收者。这点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依然是一个难以突破的壁垒,也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其次,针对儒家思想对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还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学校领导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学校领导也会不断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改革本校的教学。基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认为对学生并不是监督管理,而是将他们的善性激发出来。这种文化冲突同样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②参见于樊亚娇、靳玉乐,《儒家课程观的后现代图像》,载于《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8期
[1]Ames,R.&Hall,D.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Albany,SUNY Press,1987
[2]Creel,H.Confucius.Harper,1949
[3]Lau,D. C.Confucius: The Analects.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9
[4]Nivison,D.The Ways of Confucianism.Open Court,1996
[5]Riegel,J.Eros,Introversion,and the Beginnings of Shijing Commentary
[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97,57(1): 143—177
[6]Schwartz,B.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7]韩星.孔学述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2
[9]樊亚娇、靳玉乐.儒家课程观的后现代图像[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注释】
[1]参见于《孔学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