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峰
摘 要:本文在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归纳并分析了英语学习者阅读英语文章时存在的跨文化障碍及跨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并提出英语阅读理解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言 文化
一、语言、文化因素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学科是近二三十年在美国新兴的一门学科,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它是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旨,以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为其目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们所共有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每个民族由于它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而形成它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必然反映并沉淀在该民族的语言中,成为该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的许多方面,都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若不了解该语言的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内容,其交际能力很可能受到限制。通过外语的学习,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还会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理解,能够奠定个人终身发展的良好人文素质。
1.2 文化因素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相当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障碍大多源于文化差异。杜诗春教授指出:“总的来说,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的,一是语言因素,二是非语言因素。”杜诗春教授所谓的“非语言因素”就是指我们通常讲的文化因素。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二、英语阅读理解中跨文化障碍的归纳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文化信息如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必然会通过语言传达出来。学生如果对西方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领会英语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有时甚至会曲解原意。笔者经过实际调查,把英语学习者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差异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的差异。例如,“dragon”这词,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龙没有翅膀,身体修长,龙的颜色为金黄色或其他颜色,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中,龙都是团结、吉祥、欢乐、力量与腾飞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然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则是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它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巨大的蝙蝠翅膀; Dragon的身体粗壮,挺着笨拙的大肚子,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颜色主要是黑色的。它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所以西方人对“龙”绝无好感。朗文英语字典对dragon这个词的注解是这样的: 1.an imaginary fire-breathing animal,意思是一种想象中的喷火的怪兽; 2. a fierce olderwoman,意思是凶恶的老女人,即母夜叉。很明显两样都不是好东西。在中世纪,dragon还是罪恶的象征。经过两相比较,中国的“龙”和英语国家的“dragon”不论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再如,“dog”这词,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多含有贬意,如“走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尽管近些年来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还常比喻人,如Loveme,love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可见,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2.2 英汉语句法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绝不是孤立的、任意的,它们反映了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西方传统思维一般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西方哲学也是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态度;中国传统思维则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强调主观作用及其重要性。因此,英语重客体,使其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而汉语句子结构在很多情况下以词序或语义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备,只要表达意义即可。
2.3 跨文化语篇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中国人因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它们的思维方式以圆式为特征,语篇结构往往呈圆式或聚集式。谈论某一话题时,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东方人这种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的迂回做法,会使受直线式思维方式影响的西方人感到扑朔迷离。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特点,“果”在前,“因”在后,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与中国文化形成鲜明对照。(www.xing528.com)
中西方在篇章结构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段落结构的组织方面。英语段落的篇章结构特点是语篇写作直导主题,再层层剖析,行文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段段首或段末经常有主题句,而且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段落结构严谨;而东方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则是直觉整体性,特别重视直觉感受到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认识,一种悟性,一种经验。因此,西方人的线性语篇特征和中国人的螺旋性语篇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只有掌握了英语语篇结构特征,英语学习者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否则往往发生歧义。
2.4 政治、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阅读时,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缺乏了解,也会给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
比如,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管理着这个世界。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看下面实例:如:全国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上帝用黏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当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the Creation of Man)。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学习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也就难以对句子进行准确的理解。因此,了解并掌握英汉文化差异,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英语阅读理解中跨文化障碍的应对措施
3.1 掌握阅读技巧,系统讲授词法、句法、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
语言知识是阅读的必须条件,它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掌握中西方文章不同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学生很快摸清西方作者的思路和意图,更为高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篇章的字和句子,很难让他们利用信息和课文线索来理解整个篇章。因此,教师应系统讲授篇章结构知识,引导学生从词法、句法、段落、篇章结构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总体把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依据首段和段落首末句概括文章大意;针对长难句进行细节分析;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态度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篇章结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因果关系法、比较法、时间顺序法、列举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使用这些技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2 树立文化意识,充实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针对学生由于背景知识贫乏而引起的阅读障碍,教师应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
构建新的知识储备或激活已有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文化教学的素材收集、话题讨论、问题设计等工作,根据教材中出现的某一个文化点,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化资料,从而识别和解释在英语阅读中有可能被误解或忽视的交际失误现象;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式文化活动。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原版电影、录像、戏剧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汉文化差异,领会英语交际中的思维模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大大地调动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3 循序渐进地开展文化教学,建立加强文化的敏感性文化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接受和领悟能力等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现在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选用著名的作品或文学名著中的原文材料,这些作品的精神文化是丰富的。因此对于基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本身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为主,内容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语言、饮食、穿着及其他显性部分的文化。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引入或揭示更丰富的、更隐性的文化,如英语国家的观念、价值、态度、交际规则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如提到西方的节日时,也可以适当地多介绍些节日的渊源;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读更多的英语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在英语学习方面,鼓励学生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比较英汉两种文化,增强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敏感性。
四、结 语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也要努力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培养文化观念,学习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况新华,曾剑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述要[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卷第1期,1999.6.[6]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年第1期(总第6l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