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研究生学术论集

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研究生学术论集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打破了这种局面,强调通识教育,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本科教育。这样来看,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对外语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研究生学术论集

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探析

马伟朝

摘 要:传统的本科教育把学科划分成细小的专业,学校按专业招收学生,学生入校后即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该教育模式下,学生盲目选择专业,过早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低,创新能力差。这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相适应。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打破了这种局面,强调通识教育,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行先入校再选择专业的培养方式,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外语院校旨在培养外语类专业人才,对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建设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将从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规律入手,结合外语院校的特点分析外语院校在建设学科大类专业平台方面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学科大类专业平台 课程建设 外语院校课程平台

一、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背景

1.1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含义

学科大类专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学科小类专业”而言的。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把每门学科划分成很细小的专业,每一个专业又有很多分支,这就是所谓的“学科小类专业”。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把划分好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公布给考生,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填报专业。考试后学校根据每个专业填报的学生成绩按招生计划的人数择优录取。入学后即进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进行专业学习。

而学科大类专业则是学校在高考招生时,不划分具体的专业,只规定学习的专业方向。按考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择优录取。入校后先进行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在第三学年再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成绩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只要修够某一专业规定的学科学分,即可获得该专业的学位证书。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本科教育。它要求高校逐渐打破专业限制,院系阻隔。建设某一方向的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2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优势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的通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前又一开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较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统一,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了素质教育;

二是按大类培养必须重新构建课程结构,这无疑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按大类培养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为学生志趣的发展、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四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学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按大类培养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使学生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际和国内社会发展的趋势,使自己所学专业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发展模式

目前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建设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探索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方面都实行的是“平台+模块”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适合我国高校的发展特点的。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由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专业方向模块和全院选修课模块构成选修课(见图一)。“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原则,“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图一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模式

三、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必然性

外语院校旨在培养在外语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离开了科技文化知识,语言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表达内容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普知识的传授,导致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无法适应以后的工作。因此,外语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来看,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对外语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四、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模式

外语类院校在传统的“平台+模块”的基础之上,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自己的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发展模式。在平台建设上注重文理并重,在模块建设上要突出外语类的专业特色(见图二)。

图二 外语院校大类平台建设模式

具体来讲,在共同基础课平台上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包括中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中西方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等),科学素质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常识、计算机基础、数学等);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相关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知识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提高课程。大学第三年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根据自己兴趣选修一个或两个专业模块(比如英语语言专业模块、国际贸易专业模块等),然后还可以选修学校其他专业的课程(即全院选修课模块),这个模块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来划分。比如划分为:中国文学类,西方文学类,管理类,旅游类,经济类,教育类等。(www.xing528.com)

五、外语院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途径

5.1 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就是对有思想的人的管理,这些人受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而且很难转变。尽管学科大类专业平台模式的优越性很大,而且很多教育工作者也理解,但是真正要实施起来,许多人一时还是无法接受,甚至有人持抵制态度。所以首先要从教育理念上更新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的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观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运作模式,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对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

5.2 人才引进方式的创新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关键是师资,以前高校引进人才着重考虑专业知识方面的才能,引进一些专业型、专家型人才。而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也都是某一方面的精英。这些人在综合素质方面来说相对薄弱,这对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阻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许多人在考研时选择跨专业考研,还有许多人具有双学历。因此在引进人才时,在专业素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进复合型人才。甚至可以招收一定比例的相对低层次复合型人才。比如在招英语专业的教师时,就可以考虑那些以前学过经济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方面知识的教师。这样,他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初级阶段,师资的空缺不是一下子可以填补过来的。因此可以考虑与其他高校联谊的方式,互通有无。从而达到师资的综合利用。对于外语类院校除了可以和其他在某一专业强势的外语类院校联谊外,也可以考虑和理工类、艺术类、综合类院校的联谊,共同建设好学科大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5.3 招收模式的转变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就是招生模式的转变。以往的招生都是按专业划分,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志愿择优录取。这种招生模式弊病很多,许多学生对专业不熟悉,盲目填报专业。而一些真正在这一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却可能因为一分之差,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更有许多学生,填报专业都由父母和老师代劳,而父母和教师在填报专业时,只考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根本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而且专业一旦选定就不容易更改,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学科大类专业平台下的招生模式就是按照大类划分。招生时只划分学习的大致方向,入校后先进行两年的通识教育,第三年再根据学生兴趣和专长选报专业课的学习。外语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专业设置情况,把相关的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按大类招生。比如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有13个语种,30多个专业,这些专业如果按学科大类专业划分可分为:语言类、文学类、经济类、旅游类、艺术类、工商管理类、教育类等七个大类专业。当然专业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尝试着把类似的相关专业合并为一个招生类别,然后逐渐向大类招生的方向转变。

5.4 教学管理的具体模式

1.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大类培养模式对课程及专业分流均作明确的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修完校和院两级基础平台课程之后,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重新选择专业,这势必要求学校出台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还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按大类培养的教学质量。此外,要理顺校、院、系三者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院、系在大类培养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校、院、系凝聚成一股合力,共同推进改革的实施。

2.实行优胜劣汰制,进行专业分流。毋庸置疑,按大类培养的模式拓宽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若对专业分流不加限定,则极易产生修读人数失衡等问题。因此,对专业分流做些限定,实行优胜劣汰制,在按大类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流必须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的专业方向内。具体而言,在分流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填报专业方向,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要从专业布局、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在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时要实行优胜劣汰制,让品学兼优的学生优先享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具体操作方式是根据学生的第一志愿,按照学生第一至第四学期必修课的平均绩点从高到低依次挑选专业,直至选满专业方向计划培养人数,余下学生转入第二志愿,依此类推。实行这种制度既可避免修读方向人数失衡,又可体现学习中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3.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课程选修和专业选择的指导。对学生的课程选修、学习加以指导,并在治学、为人、处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是导师的主要职责。在按大类培养人才的模式的专业分流过程中,如果导师能根据学生自身特长、个人兴趣及就业意向,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对学生专业的选择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就可以减少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疑惑与盲目。按大类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它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实施此项改革,就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要选择教学资源较丰富、教学条件较优越的院(系)作为试点,然后逐步全面实施,以确保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结束语

外语院校的学科大类专业平台建设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制度的一次大胆改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学科大类专业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钟秉林I张健.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努力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J].中国大学教学,2002,(4): 10—121

[2]黄爱华,别敦荣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J].高教探索,2001,(4): 54—581

[3]顾国超.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措施[J].河南社会科学,2002,(6)

[4]彭新一.抓优秀生培养促教学改革深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6,(11)

[5]邓丽曼.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6]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7]杨凤华I陆建新.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7

[8]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