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更“信”
马翠菊
摘 要:现在学术界的一些学者持的观点普遍是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会背离原文的思想,是一种叛逆性的创造,认为这样的译文不是对原作的翻译,而是另一种相似于原文的创作,是不可取的。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一些基本的文学翻译原则,尤其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之中的“信”一原则相抵触。但本文以功能理论为基础,基于《沉思者》中文翻译的两个译文,阐释译者适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功能语法“信”主观能动性
引 言
文学翻译跟非文学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学翻译的主要功能在本文作者看来主要是传播文化,使读者欣赏到文章的优美之处。然而就在这个层面上而言,仅仅是对原文进行逐字地翻译,就会失去文学中的美感,因为两种文字之间既然需要互译,断定两种文字便不属于同一个系统。而我们在基础语言学里了解到语言是系统的,既然两个系统不同,之间的应用会存在不对等的情况。于是,作者认为两种文字之间的字面意义的对等的翻译,是完全不能够满足文学翻译所需要达到的高度。
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原语与译语、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而主体性则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译者在作为译者之前更重要的是个有着独立思维的自然人。主体性“具体地说,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重要的特征。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一方面在进行翻译之前,译者要充分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认真解读;另一方面当译者进入翻译阶段后,又要把自己当做原文的阐释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和分析能力,分析原文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从原语到译人语的转换过程中,必须再现原作的风格、思想主题。可以说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指译者在接受原作,充分尊重原作,并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完成译入语的文化要求和读者要求而表现出的能力。
二、译作需要忠实于什么
忠实于原文是有着很长历史的翻译原则,尤其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并且在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但是,对于这一理论,有不同的理解衍生出来。有人认为,忠实原文就要忠实于原文的词汇意义,句子结构,要坚持不懈地搜寻以期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在本文作者看来,这样就会出现“愚忠”,只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的词汇意义的对等,句法的对等,翻译出“四不像”的作品。当然也有人主张,抛弃忠实理论,认为忠实原文这种说法太理想化,认为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意义也是瞬息万变的。在早期对于忠于原文的究竟是忠于什么的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当数法国的学者A.H Albir。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译者究竟应该忠于什么,也完美地阐释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忠实原文之间不可调和得矛盾。在他的理论作品《翻译中忠实原则的含义》一文中,Ablir认为,意义是“the stable core of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ranslation”(意义是翻译实践的核心的内容)。另外他还写到,意义应该包含信息、反应、所指、目的、风格、引申义和隐含意七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文体中,这七个方面的着重点不同。有的作品重引申义,有的则是重风格,例如在诗歌中,引申义和文体就相对重要,而在科技文体中,信息则是翻译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Albir进一步论证到,在翻译中,首先要尽量找到原语和译入语的对等之处,译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译者理解到的原作者的意图,然后再用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意思也就是说,既要先将作者的意图表示清楚,又要兼顾目标读者。作品在不同时代用的词汇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因此,译者应该忠实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词汇的意义,文章的内容,而不是那个特定时代。Albir的翻译理论和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甚是相似,“‘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达’指的是要充分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雅’则是对于文体的要求,要尽量达到文雅,让文章呈现出美感(沈苏儒,1998,2)。
总体来说,译者要在作者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文章的体裁,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这三者之间达到均衡。但要想达到这三者的平衡,最重要的便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忠实于原文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正如上面所讨论的那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更好地处理原文内容、文体,以及更好的服务目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译文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着实需要费一番工夫,尤其是在文学翻译,就像John Dryden所说,“metaphrase is much like dancing on ropeswith fettered legs”,所以在文学翻译中,更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基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服务忠实原则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是不可能任由译者天马行空的。首先,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译者理解原文时,由于两者很有可能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有一些内容的理解着实需要下一番工夫,尤其是文学中的词语内容,都是要根据作者在写作品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曲考量,这就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去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正如Newmark所说,“越多的选择,越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Newmark,2006,9).其次,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中间有很多修辞,习语等一些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渊源的。最后,在两种语言体系之间的对等空缺处,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文意境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义用译入语的特有词语来代替,或者解释,以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将这些异域的文化消化吸收。
四、功能翻译理论
4.1 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翻译功能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翻译功能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而这也正是功能理论的核心思想。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诺德提出了功能与忠实原文两者的兼顾的理论,在这里的忠实,指的是在符合原作者意图的情况下再按照作者的目的进行翻译。在这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及其的重要。要达到忠实与目的主义的二者兼得之,译者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沉思录》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5.1 《沉思录》简介
《沉思录》是斯多亚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公元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并且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他从他的老师那里熟悉和亲近了斯多亚派的哲学(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并在其生活中身体力行。《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在国内的翻译热潮中,这本书可谓是风靡一时,其中有大家梁实秋、李娟和何怀宏。本文引用对比的是梁实秋和何怀宏的版本。
5.2 语料分析(www.xing528.com)
From my mother,piety and beneficence,and abstinence,not only from evil deeds,but even from evil thoughts; and further,simplicity in my way of living,far removed from the habits of the rich.
3.从我的母亲我学习了敬畏上帝,慷慨;不仅是不肯为恶,甚至不起为恶的念头;并且进一步,过朴实的生活,摒绝一切富贵之家的恶习。
梁自称所选择的译本最忠于原作,而他在翻译方面也力求将奥勒留原稿那种质拙朴实的风格体现出来———这本书本就是皇帝不完整的草稿,时有矛盾难圆的词句,但为了完美地体现原貌,梁先生坚持不用修饰笔法改动原意。在梁实秋的翻译中,添加了序数词3,来阐释文章当中连续出现的“From”一词,在原文当中,这个词使文章出现了重复的修辞,陈述事实加强语气。而梁实秋的版本读来,简单易懂,很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而且数字的出现,使文章哲学气息更浓厚。而原文的意义,也是在于阐述作者在经历过世事以后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所以梁实秋的版本中,虽然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读来更加贴切原文,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以上是何老师的版本,在翻译中去除了数字的标序,是简单的直译。去掉数字的翻译,让文章看起来,段落简短繁多。虽是个排比段落,但中间的不禁透露中冗繁,不比数字那么简单利落。
From Rusticus I received the impression thatmy character required improvement and discipline; and from him I learned not to be led astray to sophistic emulation,nor to writing on speculativematters,norto delivering little hortatory orations,nor to showing myself off as a man who practicesmuch discipline,or does benevolent acts in order tomake a display; and to abstain from rhetoric,and poetry,and finewriting; and not to walk about in the house in my outdoor dress,nor to do other things of the kind; and towritemy letterswith simplicity,like the letter which Rusticuswrote from Sinuessa tomymother; and with respect to those who have offended me by words,or doneme wrong,to be easily disposed to be pacified and reconciled,as soon as they have shown a readiness to be reconciled; and to read carefully,and not to be satisfied with a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a book; nor hastily to givemy assent to those who talk overmuch; and Iam indebted to him for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discoursesof Epictetus,which he communicated tome out of his own collection.
7.由于拉斯蒂克斯(Rusticus),我才注意到我的品格有改进与锻炼的必要;不要误入诡辩的邪途;不要写空疏的文字,不要作老生常谈,不要装作为一个健者或无私的人;要避免修辞、诗歌与绮丽的文辞;不要穿着长袍在屋里踱来踱去,以及类似的荒谬举动;写信不要装腔作势,要写得像他自己从Sinuessa写给我的母亲的那封信的样子;对于那些容易发脾气冒犯人的人们,要随时准备和平相处,并且如果他们有意悔过知返,要半路迎上去;读书要细心,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对于每一个鼓舌如簧的人,不可太快地表示同意;最后,由于他,我才得读到埃皮克提图的《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从私人庋藏中拿出来借给我的。
从拉斯蒂克斯,我领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进和训练,知道不迷误于诡辩的竞赛,不写作投机的东西,不进行繁琐的劝诫,不显示自己训练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为以图炫耀;学会了避免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的写作;不穿着出门用的衣服在室内行走及别的类似事情;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锡纽埃瑟给我的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从他,我也学会了仔细地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我也感谢他使我熟悉了埃比克太德的言论,那是他从自己的收藏中传授给我的。
第一段是来自梁实秋的翻译,这一段的翻译语言轻松易懂,例如“receive the impression”“astray to sophistic emulation”分别译为“注意”和“诡辩的歧途”。而在何怀宏翻译为“领悟”和“诡辩的竞赛”这样比较起来,梁的翻译简单通俗,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在梁实秋翻译时,其阐述的这部翻译的目的在于重现文章的写作意境,忠实于原文,让读者切实地感觉到当时作者的写作的意境和心态。而何的翻译虽然是字对字的直译,但感觉读起来相对蹩脚。在这一段的最后,他这样翻译“那是他从自己的收藏中传授给我的“,读来显得晦涩难懂。
结 语
综上,文学翻译的实践中,尽管功能理论适用性还存在争议,但在很多翻译大家的译作中,大都受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而且作品的翻译亦是相当的成功。而翻译目的性与忠实原文这一原看似背道而驰,但只要充分的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就能使文学翻译锦上添花。所以,对于以功能理论为指导的文学翻译中,为了更加地忠实于原文就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叛逆性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忠实原文是相辅相成的。
[1]艾斯卡皮.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2]Clifford E.Landers,《文学翻译使用指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于建华,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
[4]吕朝芳,周晓凤,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
[5]金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J].浙江大学学院报,2010
[6]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J].大连理工大学,2005
[7]Alexander Fraser Tytl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2007
[8]http://classics.mit.edu//Antoninus/meditations.ht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