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馆》两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研究成果

《茶馆》两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茶馆》两英译本对比研究杨丹摘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对等”不是绝对的对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只能做到相似的对等。总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本文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茶馆》的两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

《茶馆》两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研究成果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茶馆》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杨 丹

摘 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戏剧的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以《茶馆》的两英译本为例,对比研究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一、引 言

“文化”是戏剧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经常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原语文化能否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直接关系戏剧文化内容的再现。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戏剧翻译。

二、戏剧翻译

一方面,观众是戏剧翻译中最重要的接收者,因此戏剧翻译要以观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一句台词稍纵即逝,如果在观众的接收过程中有阻碍因素如背景杂音、不熟悉的语言结构、生僻的单词及文化异质成分都势必会影响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熊婷婷)。影响戏剧翻译的另一个因素是其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我们应以不同的方式阅读剧本。剧本应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来阅读,因为剧本的全部内涵只有在搬上舞台后才能全部挖掘出来(Bassnett)。可表演性是译者在翻译戏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把文本当做一个纯粹的文学文本来翻译,还是努力就其表演功能来把它当做成一个存在于复杂体系里的因素来翻译?(Bassnett)观众的反应和戏剧的可表演性决定一篇戏剧翻译的成功与失败。英若诚先生在其译著《茶馆》的序言中说道,作为戏剧翻译,我们的努力方向还是应该尽量使我们的观众能够像阅读或聆听原作的人那样得到同样的印象(英若诚)。

三、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来了功能对等理论。其中,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时不必讲究文字表面形式的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中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贴近、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问题再现原文的信息。”“贴近”是指“贴近原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而“对等”不是绝对的对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只能做到相似的对等。“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翻译主要是译意,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将原语意思准确地表达给译语读者,可以改变原语的表达形式,从而再现原文信息。意义第一,形式第二。奈达强调读者反映和贴切,自然……把形式和意义看做是翻译中对立的部分,因此他反对形式对等、主张功能对等。(徐向晖)。

总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译文不一定要再现原文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该理论对戏剧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茶馆》的两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

四、对比研究

《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主任王利发、维新派资本家秦仲义、爱国旗人常四爷、贫苦农民康顺子以及特务、人贩子算命先生等众多人物几十年中的命运沉浮。整个戏剧有三幕,分别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期间的事情。

笔者对两家译本作了认真地阅读研究,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宗教词、习语和物质文化词语三个角度对比研究《茶馆》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策略。

4.1 宗教词语翻译

故事发生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有封建气息,言行举止凸显封建本性。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考虑到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读者对中国宗教方面的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在翻译时如何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与原语读者尽量相近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1848—1929年期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都带有些封建气息,译者应该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将中国的宗教文化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e.g. 1黄胖子哥儿们,都瞧我啦!我请安了!

Tubby Huang: Now,now,folks,formy sake,please,I'm here greeting you all!(英译)

FATSO HUANG: Brothers,look atme. I'm payingmy respects to you.(霍译)

“请安”又称为“屈一膝”,在清代,晚辈见长辈,或者是奴仆见主人等都行这个礼,表示一种尊敬。这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等表达,因此,那些了解中国文化不多的西方读者不会明白这是什么礼节,所以,英若诚译为“greeting you”,霍华译为“payingmy respects to you”,两位译者都采取归化的策略,把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虽然文化信息有所削减,但是这对理解戏剧不会造成干扰。然而,后者还译出了“尊敬”这一深层内涵,表达的意思更到位,取得了更佳的对等效果。

4.2 习语翻译

习语谚语在中西方文化里普遍存在。习语语言简单,形象生动,并传达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的时候,不同的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有时候,译者忽略形式,译出习语的精神内涵;有时候,译者在目标语中寻求对等习语;但有时候译者采取直译策略,传达原语习语的字面信息。然而,在戏剧翻译中,习语的翻译应该不仅反映说话者的性格特点,还要使观众容易理解。

e.g. 2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www.xing528.com)

Pock-Mark Liu: 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 If you lose it,don't blameme! You'd better get amove on.(英译)

POCKFACE LIU: I'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 chance. If youmiss it,don't blameme. Hurry up.(霍译)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句习语在中国喜闻乐见。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替代———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里,刘麻子在试图说服康六把女儿卖给庞太监做妻子,从此享受荣华富贵,不然今后就碰不到这么好的机会了。因为,在英语中找不到类似的对等习语,所以英若诚和霍华均采取意译的方法,将习语的意义传达出来,与原文达到了一定的对等。如果采取直译,比如说,“There is no such a store in other villages.”那么西方读者将会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4.3 物质文化词语翻译

在翻译活动中,物质文化词是一个难点,因为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现象,而且有一些现象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在翻译物质文化词语时,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英若诚在其译著《茶馆》的序言中说道,口语化和简练就成了戏剧翻译中必须首要考虑的原则(英若诚,1999: 4)。戏剧翻译的语言应该简洁并且口语化,所以,对于特殊的物质文化词语的翻译变得难上加难。特定的物质文化词语不应成为阻碍读者和观众理解戏剧的障碍。如何让目标语读者体会理解这些陌生的文化信息成为戏剧翻译者头疼的一个问题。

e.g. 3王利发您!就凭您,加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手儿,去给他们蒸窝窝头?

Wang Lifa: What You But you used to cater for those posh imperial-style banquets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tables. Now you're cooking for jailbirds!(英译)

WANG LIFA: You! You're used to handling grand banquets for hundreds of guests. And now they have you steaming prisoners'cornbread?(霍译)

“满汉全席”是我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汉人合坐一桌。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文中,王利发在夸耀明师傅的厨艺精深。两个译本对此都采取了意译方法。英若诚将其译为“posh imperial-style banquets”,不仅译出了“满汉全席”的内涵,即“posh banquets”,还略微透漏了一些文化信息,指出了满汉全席是一种宫廷盛宴。而霍译本比较简单,表达的信息不够全面,对等效果不及英译本。

五、翻译策略

英译的《茶馆》和霍译的《茶馆》都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基本思想,两家译本都各有特色,难分伯仲。从以上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若诚和霍华在处理《茶馆》中文化负载词时,选择的翻译策略各有侧重。英若诚侧重于归化模式下的意译方法,而霍华侧重于异化模式下的直译方法。

英若诚翻译《茶馆》的目的是将其用于舞台表演,因此,为了译语观众能够轻松的理解戏剧,在翻译时,如果译语文化中缺乏对等文化现象,英采取意译策略,尽量追求原文与译文的语义对等,他主要传递原语意义,而把原语形式放在了第二位。

John Howard-Gibbon翻译《茶馆》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爱好,他在处理文化词语时,多

采取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有时牺牲了内容,保持了形式;但是,没有考虑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背景不同。

概括言之,在戏剧翻译中,如果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着与原语文化对等的文化现象,那么,译者可以选择异化模式下的直译策略。如果在译语文化中缺乏对等现象,那么,译者就应舍弃原语形式,而力求传递原语的基本意义,实现语义对等。无论意译或意译,其目的在于尽量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

结 语

戏剧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很关键,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减少文化障碍,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神韵,使译文读者和观众能顺畅地欣赏原文的经典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熊婷婷.从戏剧性看戏剧翻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Bassnett Susan. 2002.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ress

[3]英若诚译. 1999.茶馆(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4]徐向晖.尤金奈达和皮特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对比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霍华译. 2001.茶馆(汉英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