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名词化现象研究
陈尧尧
摘 要:鉴于英文电影片名有名词化的倾向,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有必要遵从这一语言习惯。通过名词化,将片名中的动作行为和属性特征转化成关系和存在过程,这样在简化语言结构的同时又增大了片名的词汇信息含量。此外,通过主述位的结构重组,还可以达到突出影片主题的效果。本文旨在说明在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过程中,适当考虑名词化的隐喻用法,有助于更有效地传达影片的信息。
关键词:中文电影片名 英译 语法隐喻 名词化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中国电影频频亮相世界各大影展,成绩斐然。理所当然,电影翻译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整个电影翻译的过程中,电影片名的翻译首当其冲,起着画龙点睛、吸引眼球的作用,因而备受国内译者的关注。英汉两种语言大相径庭,表现力各具千秋,隐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又丰富多彩,所有这些造成了英汉电影翻译尤其是英汉电影片名互译过程中的困难。国内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理论对此进行了探讨,如从归化与异化、文化接受的角度、等值翻译理论等方面。而本文是从语法隐喻角度对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加以分析,阐明名词化在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必要性及其功能。
二、文献综述
2.1 语法隐喻理论
真正具有语言学意义的语法隐喻概念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构成的三层次符号系统。其中音系层是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而词汇语法层又是话语意义层的体现。其体现方式又大致有两种:一致式和非一致式。
一致式是对意义的直接阐释,即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方式,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彼此相同。所谓的非一致式,又称隐喻式,是对意义的迂回阐释,暗示了词汇语法层与语义层的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打破常规,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或属性等方式,实现本该由动词或形容词发挥的功能,这一现象就是功能语言学上所说的存在于不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和作用导致了语法隐喻的产生。
2.2 名词化的定义和分类
语法隐喻是由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所表达的意义不对应造成的,而发生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隐喻现象则是通过词性转换实现的。其中,名词化是最常见的手段。胡壮麟指出:“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征(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1]名词化现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把过程看做事物型。换言之就是一致式中由动词体现的过程在非一致式中由名词来体现。第二类把属性(特征)看做事物型。即一致式中由形容词体现的事物特征在非一致式中则由名词来体现。第三类把评价看做事物型。简单说就是一致式中的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在非一致式中由名词体现。
三、英文电影片名的语言特点
拿2010年第82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获奖名单为例,名单上出现的12部英语影片: The Hurt Locker (《拆弹部队》)、Crazy Heart(《疯狂的心》)、The Blind Side(《弱点》)、Inglorious Bustards(《无耻混蛋》)、Precious(《真爱》)、Up(《飞屋环游记》)、The Cove(《海豚湾》)、Music by Prudence(《普鲁登斯的音乐》)、The New Tenant(《新房客》)、Star Trek(《星际迷航》)、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Avatar(《阿凡达》)中,除两部影片的片名分别是形容词和介词外,其余十部都是名词词组,占总数的83%左右。为了更具说服性,笔者搜集了出现在近十年奥斯卡获奖名单上的英语影片片名,将其按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介词词组和小句进行归类,并统计出历届获奖名单上的片名在每一类中出现的频数,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英文影片片名呈现名词化的倾向。所以,在将优秀的国产电影推介到国际市场时,影片制作者们充分的考虑到这一语言习惯,在英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通过名词化这一途径,将中文片名转化成结构紧凑、意义精炼的名词短语。虽然翻译的质量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佳作。以下就以一些比较成功的中文片名英译版为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名词化现象。
四、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分析
4.1 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对过程的名词化
在一致式的表达形式中,动作过程由动词词组实现,动作的参与者由名词词组实现,环境成分则有副词或介词词组实现。在英译转换中,我们利用名词化将动作过程隐喻成事物,从而达到与中文片名同等的精练效果。比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raggers。同时译者并没有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在充分理解影片内容、风格及内涵等的基础上,立足于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力与审美力,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英语将原片名的内容表达出来,求得两种语言表达功能的等值。(www.xing528.com)
以《满城尽带黄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为例,此片名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以菊言志,借物抒怀,体现作者守候机遇,改天换地的英豪魄力。以主谓宾结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作片名动态的描绘出菊花(映射反叛军)香气冲天,开遍长安城的壮观景象,凸显了影片中刀光剑影、规模宏大的冲突场面,非常的霸气。而其英译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字面可译为“金花的诅咒”,其意境和原中文片名可以说迥然不同,但也堪称是中文影片英译的上乘之作。在英译中,“黄金甲”没有被直译成golden armor,而译为golden flower,这是忠实于原文的,因为原诗中“黄金甲”就指菊花。而没有把菊花直译为chrysanthemum是考虑到chrysanthemum不能代表片中华丽的皇家气派,而通过使用描写菊花颜色的golden一词间接告诉观众该影片不是关于平民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华丽家族的故事。另外,英译版并不是和中文版一一对应的:英译后片名中完全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主谓宾结构的影子。若生硬照套这一结构,使用一致式表达,或许会得到这样的片名: The City is Full of/ Covered with Golden Flower。显然这样的片名首先是信息量不足,观众看了片名之后完全不知所云;其次,这样的译法既冗长且过于平淡,根本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译者巧妙地通过名词化这一途径,变一致式为非一致式,将汉语的动态表达变成了英语的静态式———以curse为中心词的名词短语。显然curse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影片主题、总体基调的基础上对原片名进行再加工的结果。这种译法是非常成功的。首先,表面上影片讲述的是一场杀机四伏的宫廷政变,但其深层的主题则是权力背后对爱的背叛。这好似是对古今中外所有“豪门”的一个curse(诅咒)。所以一看到这个英文片名,观众就知道这一定是一出悲剧。其次,通过名词化这一手段,中文片名中两个由名词词组体现的过程参与者———“满城”和“黄金甲”,在英译中,“满城”被省略,“黄金甲”则由参与者转换成名词的修饰成分。其结果就是英译版的名词化处理弱化了“黄金甲”的概念,使强调的重点落在curse(诅咒)的概念上,由此凸显了影片的悲剧情怀,更具人文气息。
4.2 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对特征属性的名词化
在一致式的表达中,特征属性往往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来实现的。但我们在英译后的中文影片片名中常常发现,译者以名词化的隐喻方式来实现本该由形容词结构表达的特征属性成分。这样的现象在片名英译中虽然不及过程名词化常见,但还是可举出些例子来。《燃情狙击手》(《Heart of Killer》)、《有情有义》(《Brotherhood》)、《金娃娃》(《Mama's Gold》),等等。
《燃情狙击手》(《Heart of Killer》)讲述的是两个表面看上去冷酷的杀手和一名女子的感情纠葛。原片名中名词“狙击手”是中心词,“燃情”是形容词,是其修饰成分。英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剧情将“燃情”这一概念转化为heart这一概念,使之名词化,成为新词组的中心词,进而强调了影片的爱情主线。另外一部影片《金娃娃》(《Mama's Gold》),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在香格里拉一位母亲和300多名少数民族孤儿的动人故事。汉语片名中,名词“娃娃”是中心词,“金”是修饰语。经过翻译后,“金”由修饰成分名词化为新短语的中心词gold,具有双关意义:第一,gold就代表原片名中的“娃娃”;第二,gold隐喻了“娃娃”在妈妈心中的地位。所有格形式mama's是译者添译的,作为gold的修饰成分,应该说此英译名比原中文名的信息量更大。
五、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名词化的功能
首先,在简化片名结构的同时,它增大了片名的信息量。以《天下无贼》(《A World Without Thieves》)为例,中文片名中的“无”是个动词,如果用英语与之对应的一致式表达则要采用小句的形式,即AWorld Has No Thieves/There is No Thieves in theWorld.显然这违反了影片片名要简洁的要求。而通过名词化手法分别将“天下”和“贼”这两个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一个放在名词词组中心词的位置上,另一个则充当其修饰成分。这样一来,就突出了a world(天下)的概念,从而告诉观众,该影片并不是讲述一群贼的故事,虽然的确和贼有关,而是借助贼的视角剖析天下事。
其次,通过对结构的重组突出了影片的主题。上文分析的各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功能。这里将再举一例来具体说明。《刺秦》又称《荆轲刺秦王》被译为(《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原文的主位(荆轲)+述位(刺秦王)的结构,在英译版中互换了位置,并省略了谓词“刺”的概念。the emperor由述位迁移到主位的位置,使得“秦王”成为片名中的重点信息,这与国外观众所拥有的信息量产生了交集,从而引起其观看的欲望。因为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知名度远胜于小小的一名刺客。
六、结 语
名词化是中文影片英译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隐喻形式,其出色的表现力、密集的信息含量,以及静态化、浓缩化、抽象化和信息重组的功能,使得英译片名符合简洁明了,引人悦目的审美要求和便于记忆的功能要求。因此,从语法隐喻的视角研究中文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不仅可使我们译出类似《满城尽带黄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这样的佳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将更多优秀的国产影片成功地推向国际市场,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3]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5]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及其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6]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