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与文化交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第二次翻译高潮和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发生于明末清初至五四运动前。

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文化交流

文静

摘 要:我国历史上共有过四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跟随世界文化发展的脚步,在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的带动下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被译介进来,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国人心里的启发教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学名著和文化也被译介到西方世界,以致在全球化的今天出现了中国文化热。

关键词:翻译 翻译高潮 文化交流

一、引 言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张骞西行开辟丝绸之路玄奘留学印度翻译佛教典籍、郑和西洋开辟南洋水道、远播中华文明,这些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其中以翻译文化、文学经典著作这种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交流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对外国文化著作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我国历史上对外国著作的翻译工作大概可归纳为四次高潮,即东汉至唐宋时期对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明清两代对基督教典籍和西方科技类著作的翻译过程,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后的文学翻译过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至今对西方各领域各学科的优秀著作的翻译和对翻译学的深入研究过程。在历次翻译高潮中都涌现出了优秀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它们不仅有各种翻译佳作传世,还有很多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和翻译心得供后人借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翻译成果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将西方的经典文学著作和在科技方面的新成果介绍到中国,起到了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开启国人心智的作用,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第一次翻译高潮和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交流

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翻译的主要对象是佛经。佛经翻译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年与东汉初期政治腐败,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人们渴望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慰藉和解脱自己,从而为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翻译提供了社会条件。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波斯人安清(又名安世高)来到中国,翻译了30部共40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他的译文语言质朴而不粗俗,是最先用直译的方法译成的佛教典籍;十六国时期,前秦王苻坚将佛教立为国教,他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道安推荐大量译经大师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他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131卷,译文通顺畅达、妙趣横生,开创了意译的先河;南北朝时期,梁武王请一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49部经书,其中《摄大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唐朝社会经济发达,也出现了佛经翻译史上空前绝后的伟人玄奘法师,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历时四年到达印度,在印度留学17年后返回长安,取回佛经600多部,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经文

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也有我国的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外国的例证。盛唐时期,我国社会工商业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为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开明而开放的对内外政策,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印度、日本等国对大唐文化都十分神往,当时的一首唐朝军歌《秦王破阵乐》在印度广为流传,后传到日本,今天日本还保留着它的9个古本;玄奘法师去印度时带去了中国人对佛教的独到见解,回国后又将《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了印度。另外,炼丹术在唐朝曾盛极一时,不少波斯商人慕名而来长安购买丹药,由此中国的化学知识伴随着丹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阿拉伯化学家贾比尔从中国炼丹家那里了解到水银知识,并借助炼丹知识和本人实践,写下了《秘典》一书,后经意大利学者翻译,炼丹术由此传到欧洲。

三、第二次翻译高潮和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交流

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发生于明末清初至五四运动前。此时的中国社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统治阶级长期闭关锁国,我国知识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水平并不了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逐渐开始落后于西方,来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侵略者逐渐占领我国沿海地区,一批西方传教士在此背景下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并开始译介中西方著作。此次翻译高潮以译介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译者旨在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知识。

16世纪末,以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为主的较早的一批西方传教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们来到北京,获准建立教堂。此后至清雍正年间,先后有70多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活动。他们除了翻译基督教典籍之外,还与我国知识分子合作,译介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宗教和技术介绍到西方。这些传教士的译作共成书400余部,其中科学著作占到130余种,仅利马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四人的译著就达到75部,主要涉及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和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学和医学、语言学经院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与《测量法义》,今天我们所用的平面、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许多几何概念,还沿用他们的译法,《测量法义》是一部有关土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我国对经纬度的精确概念就来自此书。其他译作如汤若望和李祖白合译的《远镜说》介绍了望远镜的性能、原理和制作过程,是光学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传教士邓玉函编译的《人身图说》是介绍西方人体解剖知识的著作。这些译作对我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学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启蒙作用的当首推严复。他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按照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改造中国社会的启蒙思想家。他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译著,比西方传教士译出的作品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要求、更满足当时时代的愿望。严复与其他译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译作具有明确的目的。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政治目的,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警示应放开束缚、加大变革的步伐。在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他提出的“信、达、雅”的要求仍然是今天的译者普遍遵循的翻译标准。

这一时期在文学翻译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当属林纾。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因而也被看做是文学翻译的鼻祖。他一生共译文学作品170余部,共计1200多万字,最著名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块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作品。他译的为数不少的爱情小说使西方的爱情观得以在中国扎根,大大动摇了封建礼数的根基,掀起了中国社会20世纪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浪潮

这一时期除了西方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外,我国的经典书籍也被翻译介绍到了世界各地。利玛窦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往意大利;比利时人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法国耶稣会士孙璋等人开始翻译《诗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易经》的影响下,提出了二进制理论;马若瑟翻译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各大舞台不断上演。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纷纷以中国开明的政治制度来映照他们的不足。伏尔泰把康熙皇帝比作他心目中的哲人王,并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文化也曾犹如一股不可抗拒的浪潮冲击着欧洲社会,其影响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

四、第三次翻译高潮和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交流

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发生在五四运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五四运动开创了我国的近代翻译史。五四运动后的翻译活动较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更活跃、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更广泛。翻译内容的重点基本集中在无产阶级理论和文学作品以及对西方科普作品的翻译。例如,陈道望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李达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其他马列著作,这些对中国革命的发起和最终胜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名家,其中以鲁迅林语堂瞿秋白为杰出代表。

鲁迅先生23岁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一生共译作品200多部,达300余万字,作品包括以苏俄为主的14个国家的著作,如裴多菲的作品、易卜生的作品、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鲁迅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译文要“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www.xing528.com)

林语堂先生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提倡意译并能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他一方面将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元素引入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将深奥的中国儒家经典文献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介绍到西方。在翻译方法方面他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但其中的忠实原则在他的意译主张中发挥得也是很有限的。

瞿秋白在翻译问题上和鲁迅一样,都主张用白话文翻译。他本人对待翻译工作十分严肃,主张把原文的本义介绍给读者,主张翻译必须非常忠实、追求精确。

在这一时期的科普作品翻译方面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是成绩斐然。这一时期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国外科普作品是法布尔、伊林的作品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时期科普作品的翻译工作标志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开始主动跟随世界科学技术发明和发现的重大事件并进行跟踪记录,为国人展示世界上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这种主动性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五、第四次翻译高潮和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交流

第四次翻译高潮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此次翻译高潮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背景的,因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在规模上、范围上、质量水平和贡献上的成就都大大超过了前三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翻译局和专门的译文出版社,创办了翻译杂志,外语类院校设立翻译专业,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翻译人才,而且有了翻译工作者共同的组织,如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并且加入了国际译联,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翻译者的联系和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大批外国的优秀作品和作家被译介进来。新中国成立初以苏联文学作品为主,如高尔基的三部曲和《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入,大量英美文学的作品也被我国当时的著名翻译家翻译出版,如卞之琳译的《哈姆雷特》、方平译的《威尼斯商人》、朱维之译的《失乐园》、王佐良译的《彭斯诗选》、屠岸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侍桁译的《红字》、杨必译的《名利场》等,还有像傅东华、张谷若、黄雨石、王科一等优秀的综合性翻译大家也纷纷活跃在艺坛。新中国成立初的苏联文学作品对我国的无产阶级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信心,随着改革的开展,英美文学所展示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情感和生活引起了我国读者的向往。

在科普书籍翻译方面,在举国学习苏联老大哥的氛围中,科普翻译也集中在苏联的科普作品上,伊林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出版;除了苏联科普作家的作品以外,还有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和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的作品翻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布尔、阿西莫夫、克拉克、卡尔·萨根、克鲁伊夫、加德纳、霍金等著名的世界级科普作家在中国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小高潮。这些人的作品不仅带给了改革开放后国人新知识,同时,在科学文化、价值理念和科学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深深震撼了国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发生兴趣,我国的传统名著也被大量翻译介绍到国外,很多欧美文学家都对中国传统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德国诗人黑塞等。现在全球掀起一股学习汉语、学习中国古文化的热潮。

六、结 语

从以上对我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的简介可以看出,从东汉至五四运动的翻译史对我国社会发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甚至曾一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逐渐被介绍到国外,通过与西方世界的进一步文化交流,正在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中国热,这是由翻译活动所带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形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桑思民.翻译与文化交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2]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6)

[3]王剑果.简述中国翻译高潮[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5(9)

[4]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