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酒文化差异解析:跨文化视角分析

中西酒文化差异解析:跨文化视角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赵璟摘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从未像今天这样影响如此之大,差异如此明显。本文主要讨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酒文化的差异———例如,酒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下人们饮酒的缘由。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的研究意义,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

中西酒文化差异解析:跨文化视角分析

解读中西文化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分析

赵 璟

摘 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从未像今天这样影响如此之大,差异如此明显。本文主要讨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酒文化的差异———例如,酒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下人们饮酒的缘由。另外,本文用两种理论解释这一差异原因,第一个理论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提出的的权利差距理论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理论,第二个理论是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的研究意义,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两种不同酒文化差异的重视性。

关键词:酒文化 权利差距理论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面子协商理论

一、中西不同的酒文化礼仪

1.1 中国严谨的酒桌礼仪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礼仪文化,中国人的好客精神,在酒座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了升华。

中国人不喜欢独自喝酒,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大家都祝酒或以后才可以喝酒。除非是确实喝醉了,一般不建议拒绝别人的敬酒。另外,座位安排也很重要。以圆桌为例,中华民族的风俗是:正对门的座位为首,即正坐。背对门的为最后座次,一般是作陪人的座位,它同时也是买单的人座位。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座,或是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等级或年龄比主人高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在首座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1.2 西方人品酒却不拘束于太多礼节

在西方,人们同样也有餐桌上的饮酒礼仪,但是西方人强调的是品酒,鉴赏酒的好坏,体现的是对葡萄酒自身特质的尊重,而且对于酒具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品酒来选择的。品酒与喝酒不同。品酒绝不是是啜一口酒并快速吞下去。从西方人品酒的具体的步骤里不难看出他们对酒质量及品味过程的重视。因此,在西方,人们一般都独自品酒而很少劝人喝酒。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他们才会举起酒杯祝酒。事实上,一般是某个人先发表一段祝酒词,然后其他宾客才开始对某人表示祝贺,大家才开始真正的喝酒。

大量研究表明,中西文化中关于饮酒礼仪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体上,西方人注重酒的质量、酒的类型以及品酒的过程。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喝酒的氛围以及喝酒的主体。

二、酒的性能

2.1 在中国酒的政治及交际功能

在中国,酒一般作为一种工具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国人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者的尊重。在国人眼中酒相当于一种交流工具,人们更关心酒的社会价值,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缺乏相关的科学系统的评估。在西方,喝酒的目的十分简单。他们喝酒仅仅是为了品味,对于西方人来说酒就像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值得人去品味、研究。当然,酒及酒精在西方也有交际的作用,但是西方人更看重享受酒。

2.2 西方人更重品酒

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他们注重不同酒自身的特点,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西方的饮酒礼仪反映了人们对酒的尊重。

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尝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份较短的酒再饮年份较长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在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满足饮者对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各种不同的高脚杯,专为饮酒设计的温度计等,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三、中西饮酒差异性原因

3.1 不同的权利差距

权利差距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不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是个权利差距大的文化团体。因此,中国人很讲究座次及祝酒。有时中国的一些礼节很复杂繁琐,如果在正式场合一旦破坏了规矩,就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种叛逆的象征。

中国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理智中等级制度以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在处理长幼关系时,我国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和孝敬。饭局上,敬酒或是祝酒通常就是为老年人或地位高的人而设的。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倡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因此在酒桌上,上下级祝酒或是年长者与年幼者同饮都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人不很讲究座次,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懂礼仪规矩或是没有礼貌。在这些权利差距小的国家中,他们的人民认为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应该尽量减少。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得或接近权利的可能性。下级也常常将上级看成是自己的同级,而上级也会觉得下级和他们一样。当下级和上级一起饮酒时,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各喝各的,互不干扰。

3.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因此,在研究中西酒文化差异中很有必要先了解这两种文化模型。(www.xing528.com)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人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人员的照顾,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文化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层面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对集体主义态度不同。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认为个体是社会中或者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团体是大是小,个人都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霍夫斯塔德的研究,多数西方国家都重视个人的主动性和成就,而且他们也重视个人的决策,决定。当西方人一起聚餐时,他们只有在想喝酒的时候才会喝。尽管人们也会为了别人的身体健康或是成功祝酒,但是却不会劝他人喝下整杯酒或是喝很多酒。

中国社会是个集体主义社会,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希望创造一个和谐的饮酒氛围,大家相互敬酒祝酒、劝酒,方才显得热闹团圆。相反,西方人会认为劝酒等行为是打断他人品酒的不礼貌的行为。

3.3 面子协商理论

面子协商理论是丁允珠在1985年解释不同文化如何处理冲突和加强交流时首次提出的。面子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他是在某一情境下进行互动者互相界定的身份;每一种文化的成员都会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协商。不过,不同文化中对“我”的概念有不同界定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我”被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有其自身规范的表演,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表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并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纵观众对自己记得看法,维护自己的面子。

丁允珠认为,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群体的面子比个人的面子要重要,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的面子是最重要的。

3.3.1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中西对面子概念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人更重视面子。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国几世纪以来都十分稳定。中国人很少离开家乡到别处生活,他们一生几乎都是和同样的朋友、邻居、亲戚一起度过。正因如此,和群内的人建立稳定的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留面子有很大意义。中国人习惯保持和谐,避免冲突和维护群内团结。其二,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和他人和谐共处,而且本质上人类是不平等的。只有在人们都遵循一定的礼仪规矩社会才会和谐,而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尊重并保护他人的面子。丢脸不仅仅是个人的尴尬,同时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群内的团结和整体性。

3.3.2 饮酒礼仪中留面子的表现

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在政场和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人聚起来一起喝酒时,人们都会尽量多喝,因为如果拒绝别人的劝酒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且会使劝酒人感到丢面子。中国自古以热情好客著称,中国人也一直以一起聚餐、喝酒为最佳沟通渠道。

因此,如果在正式的酒席上拒绝和中国人喝酒的话是十分粗鲁的行为。国人在劝别人喝酒之时可以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而且能够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相反,如果客人在主人劝酒后滴酒不进,主人就会觉得很丢面子。有人总结劝酒的方法包括三种,即,“文敬”、“武敬”、“罚敬”。不管是何种敬酒,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宾主尽欢,主人和客人通过劝酒、饮酒,都给了对方面子,饮酒氛围也就更加和谐。

3.3.3 西方人对脸面问题的看法

在西方很少会有劝人喝酒的情况出现,与中国人为什么更“要面子”的原因相比,西方人在几世纪前就开始了流动的起居生活。一个个体周围的朋友,邻居等总是在变,因此比起团体及群体,个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身上。在社会关系及交往中,西方人更喜欢直接、精确地描述某事件。例如,当他们说“不”的时候就是表示他们想要表达负面的情绪或者希望拒绝某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劝别人喝酒,而且自己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

这不是说西方人不够敏感细心,事实上他们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别人是否不情愿。因为他们更习惯直接地处理问题,所以在陈述问题或是提供信息时通常会简单平淡地表述出来。

在西方国家中,主人会认为能自助的客人是最好的。比如说,他们不会像中国人一样给主人夹菜。而且西方人不喜欢规劝别人喝酒,因为有些人不能喝酒是个人原因或是宗教原因等。不管最终到底是何原因,西方人不会坚持让其他人喝酒的。

四、结 论

歌德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文化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也能够收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喜爱。就在人类文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能满足饮酒者在心理,情趣和审美方面的需求。中国拥有源远流长是酒文化,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现如今西方的饮酒文化也对中国的酒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西方来说,对酒文化的不同理解,关键是希望中西的酒文化得以发展,使中西方人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意在使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理解并欣赏酒文化,看到中西酒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 T. The Hidden Dimension. Garden City,NY: Doubleday,1969

[2]Hofstede,Geert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2nd ed.).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3]Ting-Toomey,S. Toward a Theory of Conflict and Culture,in Communication,Culture,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eds. Beverly Hills,CA: Sage,1985.

[4]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5]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

[6]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8]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