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思考

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思考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发展思考景婷婷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大量引进国外优秀动画作品。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动画制作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导的水墨动画成为中国动画的一大特色。而在此前,日本动画已经垄断中国国内的动画市场。

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发展思考

景婷婷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大量引进国外优秀动画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来自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如英国等。随着大量国外进口动画在中国播出,色彩各异的各国文化也被带入中国。而大量引进和播出国外动画作品对中国的最明显影响之一就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其价值观以及对文化融合的感知已被极大地改变。对于中国许多“八零后”而言,他们对国外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喜爱程度,要远超过对国产动画的喜爱。然而,继2006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推出一系列对中国引进和播出国外动画作品的限制条例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占据国内银屏,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动画市场开始走向被动和自我保护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历史,指出中国国产动画创作中过分模仿国外动画这一弊病,从而证明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强大竞争,中国动画只有通过解决文化个性与共性间的冲突,在模仿与借鉴中凸显出国产动画自身个性,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动画 全球化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个性 文化共性

前 言

关于中国国产动画的未来发展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除专业动画制作人士从职业角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角度的分析研究外,国内多数研究选择从民族化这一角度分析讨论。如《也谈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中国动漫本土化发展的未来的思考》以及《立足本土文化的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之路》,都选择“民族化”作为中国国产动画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则从文化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出发,通过分析指出国产动画发展的矛盾所在,达到为国产动画发展提供有效意见的目的。

一、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历程

1.1 中国动画历史

在中国,动画创作和政治联系紧密,同时也被赋予了很强的教育意义。中国动画的先驱者万氏兄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动画制作得到快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国内的动画制作以及达到每年制作出十多部动画的水平。就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则成为中国国产动画片史上绚烂的一页。这样的优秀作品也为中国动画产业在国际银幕上赢得尊敬。特别是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导的水墨动画成为中国动画的一大特色。“文革”期间动画作品产量有限。“文革”结束后,《阿凡提》(1979)、《三个和尚》(1980)、《雪孩子》(1980)等内容创新,并以生动活泼的音乐作为背景的动画作品问世,《山水情》(1988)则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顶峰。而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优秀作品也屡见不鲜。如在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的《小鲤鱼跳龙门》;获得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银质奖、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以及葡萄牙国际国产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三个和尚》;以及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文娱片一等奖和加拿大第二届斯特拉特福国际电影节奖状等国际奖项的《神笔》(1955)。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动画产业已经步入电子时代。现代的科技、最新的创意、越来越多的动画人才都注入到这一产业中。然而,这些仍然没有事中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与美国、日本相抗衡。逐渐地,国产动画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凸显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大量国产动画出现被“西化”———国产作品从外表到内容都逐渐接近国外动画表达方式

1.2 被“西化”的起源———中国引进国外动画

1981年,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作为第一部国外动画被引入中国。自此,日本动画进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外动画被引进中国。1986年中国引进了另一部日本动画片《花仙子》,而该部动画也成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进口动画片中重播次数最多的作品。此后,中国观众观看到了更多的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的动画作品。

199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创办了国内第一档动画类节目《动画城》。该栏目负责播出和介绍国外动画作品以及相关信息。

2000年起,根据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相关条例,引进入中国的国外动画需经过审查和批准才能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播放。而在此前,日本动画已经垄断中国国内的动画市场。自该年起,针对进口动画片的审查和播出限制越来越多。据规定,各地方台播放的动画片中,国产动画播出所占比例不得小于60%。2006年9月1日起,根据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规定,中国所有电视台在每晚5时至8时间不得播放国外动画片。而这也被认为是国内动画产业走向保守主义的标志。

根据《法制晚报》网站于2004年做出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中,动画片排行榜首;动画片中观众最注重的是作品是否幽默;最吸引观众的动画片来自日本,其次为国产动画片;如果没有外国动画,但有优秀国产动画片放映,81%的观众表示愿意观看。

二、中国国产动画作品分类

根据国产动画作品的内容素材,国产动画可大致划为两类———教育型和美学艺术型。所谓教育型是指动画作品旨在通过叙述某个故事来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孝敬长辈,等等。通过动画作品中树立的道德模范,达到教育大众的效果。在国产动画发展初期,教育型的动画作品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并选择发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真实故事为素材。与此同时,美学艺术型的动画片则是侧重与艺术概念的表达层面。艺术美的表达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位中重要的因素。在中国古诗、绘画、书法、音乐以及建筑中,艺术概念被认为十分重要。譬如,在艺术概念的表达上,中国国画中的留白就有扮演了重要角色。画上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包含了对自然向往的各种情绪。

而与中国动画风格不同,美国动画中,由于宗教因素,美国人相信自己是上帝挑选的、特别的人。而由于这种特别的情绪赋予美国人特别的自信。这种自信连同美国式幽默,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美国动画作品中反映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能立即吸引中国青少年观众。而由于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中国观众能更快更直接地接受日本动画产品。中国国产动画制作人随后也开始寻求与国际动画制作人的合作,引进国外高科技设备制作出更精良更具国际化水平的作品,使中国国产动画片充斥着更多国际元素。如《梁山伯祝英台》(2004)和《宝莲灯》(1999)等“混血”作品的问世。新的3D动画影片最终将中国传统动画作品推向银屏。中国国产动画创作的天平已向技术较量的一边倾斜。(www.xing528.com)

三、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3.1 文化霸权主义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中国在努力让世界接受“中国制造”,但如何让世界同时接受“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文化这一问题,迫使中国推出更具竞争魅力的产品。从另一角度观察,同处于全球化中的其他竞争对手也在思考如何让本国文化随同本国商品一齐打入别国市场。这便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中国观众不出国门而知天下,而另一方面,隐形的文化入侵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国观众的意识和价值观。譬如,于2008年6月20日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影片一经上映,便深受观众喜爱。截止到2008年7月3日,该影片的中国票房已达到9688万元。该影片吸引中国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故事汇集大量中国元素:影片以中国故事发生地;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人公原型;以乌龟、虎、蛇、鹤、猴、螳螂等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极强的动物为原型;中国功夫贯穿电影始末。乍看就是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影片,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根据Hofstede对文化的分类,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与之相反,美国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在《功夫熊猫》中,主人公熊猫阿波被认定是拯救世界的龙战士,其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及。但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不可战胜。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和英雄故事的流传,是为发掘和弘扬英雄所展现的传统美德,并非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鉴于《功夫熊猫》在中国的成功经验,中国华强数字动漫公司制作了一部全三维动画作品《生肖传奇之十二生肖总动员》。全剧讲述的是年肆虐大地,身为紫魁星转世的小海四处游历,寻找十二位圣兽师傅,习得绝世武艺最终打败年的故事。但遗憾之处在于该部动画的人物形象极具争议:其中的鼠师父与好莱坞电影《料理鼠王》(2009)中的鼠厨师形同兄弟;猴师父又与《功夫熊猫》中的猴大师像貌如出一辙,连武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竹竿;而虎师父则突破以往的国产动画片中虎的形象,与《功夫熊猫》中反派形象豹体型极为相似。除此之外,其情节也不免与《功夫熊猫》也极其相似之处。种种对比可以证明《十二生肖总动员》这部国产动画片并非原创,而是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结果;并非如宣传所说来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传说,而是又一个披着中国传统文化外衣实则宣扬个人主义的作品。

在现在国产动画制作中,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显而易见。而内容及思想上,国内动画制作者却在不断效仿西方和日本,并称学习才能有进步。殊不知诸如此类的效仿已经让国产动画失去了应有的中国特色,退化为不及国外但努力效仿的拙劣品。如此一来,在国际平台上,中国国产动画将丧失自身特有的闪光点和竞争力,而沦为盲目跟从者。一番努力,却实为为国外文化及意识形态摇旗呐喊。

3.2 文化个性与共性

由于现代工业技术与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交流沟通已畅通无阻。由此带来全球文化的趋同。与此同时,文化趋同现象也是各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全球化进程客观上是由西方文化发动的,是通过西方文化孕育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行的,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西方化’……西方民族文化在人类历史的世界转型过程中具有原发性、主导性,而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则处于后发型、被动性的地位。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主义和反文化殖民主义就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民族文化的总格局。”

中国动画制作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其精华之处举不胜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国书画为基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墨动画,如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出品的美术片《大闹天宫》。该片分别荣获了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以及1982年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又例如《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不仅在绘画上运用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水墨画技巧,同时在故事情节、背景音乐、人物设计等方面百分百展示了中国元素。而这些故事轻松、绘画独具一格的作品也十分容易被国外观众接受和喜爱。

但随着国外优秀作品对中国市场的不断冲击,中国国产动画制作也开始寻求在制作科技上的创新。水墨动画则被冷落。但如今国内各电视台热播的国产动画作品中获得国际殊荣的又有几部?为何全球化会让中国动画制作者忘了自身的特色?在即将被全球化“大染缸”染成一色时,何不亮出自己的颜色,让文化个性凸显于世界?国家相关部门可以为国产动画撑起保护伞,让其在国内市场无忧无虑,然而世界却因此对现代中国制作的动画作品鲜有所闻。当保护伞收起之时,恐怕毫无创新、毫无文化个性支撑的国产动画将面临尴尬境遇,更无须谈以国产动画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崇高境界。

总 结

中国动画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它积淀了中国绘画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但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开始,中国国产动画便陷入“始终模仿,但从未超越”的泥潭。从图片到内容,逐步被同化的中国国产动画需要发掘自身优势。时代在变,但优秀的民族文化却越发显得宝贵。用现代科技点亮传统文化,强强联合,学会独立,才能使国产动画更好地自立于全球化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田娟.也谈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发展问题[J].文学界,287—288

[2]葛莉.国动漫本土化发展的未来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 13—250

[3]杨利民.立足本土化的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之路[J].电影评介,2010: 14—21

[4]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