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返乡文化冲击,克服负面影响

解决返乡文化冲击,克服负面影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一必然趋势,进行返乡文化冲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返乡文化冲击出现的原因以及克服和消除的对策办法,从而帮助归国人员克服返乡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在1944年,Scheuts在研究在海外服役的士兵归国遇到的困难时便提出了“返乡文化冲击”这个概念。

解决返乡文化冲击,克服负面影响

浅议返乡文化冲击

孙晓琳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人员选择出国留学或深造,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日益完善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多的出国人员选择学成归国。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这种回归被称为“返乡”。伴随“返乡”而来的是“返乡文化冲击”这个概念。返乡文化冲击主要是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在21世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多归国人员选择回国发展,即所谓的海归。面对这一必然趋势,进行返乡文化冲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返乡文化冲击出现的原因以及克服和消除的对策办法,从而帮助归国人员克服返乡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才智

关键词:文化冲击 返乡文化冲击 归国适应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官方最新数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2.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人,有62.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这种回归被称为“返乡”。早在1944年,Scheuts在研究在海外服役的士兵归国遇到的困难时便提出了“返乡文化冲击”这个概念。返乡文化冲击主要是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正是因为这种对本土文化的不熟悉与误读导致了归国留学生对于回国后的再适应问题缺乏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遇到问题时缺乏可利用的资源和有效的辅导帮助,以致返乡文化冲击带给他们甚至比适应异国文化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21世纪,面对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一现实趋势,进行返乡文化冲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需要重新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从而造成巨大的焦虑和心理压力;受到异国文化冲击后对本土母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欣赏偏差等。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归国人员的数量一定会继续呈上升趋势,作为一个庞大的新生代群体,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是有必要性的。通过探析返乡文化冲击产生的原因,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归国人员克服返乡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返乡文化冲击的定义

2.1 文化冲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返乡文化冲击,有必要先明白什么是文化冲击。“文化冲击”这个概念是由学者Oberg于1960年提出的,指的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深灰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深灰符号不熟悉,耳坠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文化冲击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呈U型曲线。

2.2 返乡文化冲击

返乡文化冲击是学者Scheuts于1944年提出的,主要是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换件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返乡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和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类似,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兴奋期、不适应期和再适应期,呈W型曲线。

2.2.1 兴奋期

兴奋期指的是出国人员在回国后,都会经历的一段兴奋的时间。在归国前夕,人们一直在激动地期待回国的那一刻。现在,他们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朋友。亲朋好友对他们的出国经历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他们也很兴奋地向好友们讲述着异国趣事,并把自己带回的照片与朋友分享。在这一阶段,人们不断来访,听他们讲述异国经历,归国者似乎成了名人。然而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归国者很快地进入了不适应期。

2.2.2 不适应期

归国者很快发现,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已经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更糟糕的是,周围的人们似乎也不再对他们的出国经历感兴趣。在生活中,他们感觉到陌生和疏远。在这一时期,人们会表现出同出国时经历的文化冲击一样,感到焦虑、失落、失眠、紧张,甚至无所适从。

2.2.3 再适应期

在经历了归国后的不适应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归国人员都会最终进入对母国文化的再适应期。在这一阶段,回国者对母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适应,并把他们在异国文化的经历融入了母文化中。

三、返乡文化冲击的症状

跨文化研究学者曾指出归国人员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与返乡文化冲击相关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工作表现、身份认同及迷失自我感等。学者Clark(2003)列举了一系列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认知上的表现,如:头痛、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失眠等。学者Pirollo(2000)甚至认为归国人员遭受到返乡文化冲击在迷失自我后会产生自杀的倾向。具体说来,学者黄远卿(2008)认为遭受返乡文化冲击可以从以下症状中表现出来:

3.1 成为本国陌生人

很多归国人员普遍觉得在回国后并不适应祖国环境,没有归属感。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就像刚刚到国外时一样,不适应国内的一切,与刚回国时的兴奋感相比开始产生失望感。

3.2 与所在群体的脱离感

归国人员普遍觉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而国内的人们似乎一成不变,从而从心理上产生了优越感,不自觉地想要纠正甚至是指责别人,对别人所谈论的话题也不再持有兴趣。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周围的人似乎都意识不到自己发生变化的事实,好像自己从来没有出过国,没有任何改变一样,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www.xing528.com)

3.3 思念他乡

由于遭受到文化冲击,归国人员回国后会感觉到种种不适,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他们会产生更为糟糕的排斥心理,后悔自己回国,更为思念国外的生活状态,国外的交际圈子,这也被称为“思乡”,只不过这里的“乡”指的是异国他乡的乡。

四、返乡文化冲击产生的原因

学者Martin(1986)曾指出产生返乡文化冲击的原因只要是由于出国人员自身原因以及受所在的环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变化,从而产生了断层,造成了返乡文化冲击。

4.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影响反文化冲击的个人因素包括出国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出国者能更好地应对反文化冲击,这是因为他们对母文化模式有了较深的理解,当他们面对新文化时,不会只是完全放弃母文化,全盘接受新文化。而年龄小的出国者,往往会逐渐淡忘自己的母文化,而完全融入于异文化中,因此,当他们回国时,反文化的冲击也会更强烈。另外,性别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比对男性更大。例如,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当她到了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时,她会培养起自信心独立感;然而,当她再回到母文化时,却得花更多的时间来重新适应她在母文化中的角色。再者,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出国后能够越快地克服文化冲击,回国后也更容易重新融入母文化。

4.2 环境因素

影响反文化冲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母文化的改变、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对归国者提供的支持网络。社会在不断变化,母文化在出国者出国期间也在经历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同样,在出国期间,出国者的家人朋友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可能结婚、升职、搬迁,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总之,他们不再是出国者所记忆和期待的样子。另外,当出国者回到母文化后,如果亲人朋友知道他,从而能够给归国者更多的理解和鼓励,那他们也能更加顺利地应对返乡文化冲击,从而能尽快地重新融入新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如何应对返乡文化冲击

正如应对文化冲击一样,应对返乡文化冲击也是需要时间的。首先,归国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学会观察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知道如何处事和接人待物,要试着逐渐改变,结交新朋友,迅速重新建立社交圈,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所受的冲击同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对归国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归国培训可以帮助归国人员了解到归国后将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归国后如何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同时,归国培训也为有相同经历的人群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六、结 论

归国人员回国并不是文化适应循环的结束,而是对熟悉的母文化的重新融入。反文化冲击是个复杂的过程,可能并不比出国后的文化冲击简单。在反文化冲击中,归国者面临着对母文化的再认识和对所获得的新文化地再调整。反文化冲击的研究对中国的归国人员特别是留学归国人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而且,有不少已经获得他国护照或定居权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途径回到中国工作、定居,不少跨国公司派遣华人从事高层或中层管理工作或进行贸易活动。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归国人员的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他们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归国人员群体的研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Clark,SE. Loss and Grief in General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wo Instruments to Detect and Measure Grief Practice Patients[D]. Adelaide: University of Adelaide,2003.

[2]Martin,JN.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cultural re-entry: Student sojourners'perceptions of change in reentry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0,1986: 1-22.

[3]Oberg,K.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7,1960: 177-182.

[4]Pirollo,N. The Reentry Team. San Diego,California: Emmaus Road International,2000

[5]黄远卿.跨文化交际中的返乡文化冲击[D].2008

[6]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12.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http://www.taisha.org/abroad/news/abroad/201003/2010031511120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