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飞越疯人院》人物刻画与深层含义研究

《飞越疯人院》人物刻画与深层含义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飞越疯人院》中颠覆传统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层含义张楚昕摘要:本文从肯·凯西的著名荒诞主义小说《飞越疯人院》对其中颠覆传统主流文化的疯人院病患的刻画方面入手,深层次解读每个人物背后所隐藏的关于人性自由解放的本质含义。他的成名之作《飞越疯人院》被认为是荒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于是,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颠覆传统的人物描述进行的深层含义进行研究,揭示出人类对于身体及精神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人物刻画与深层含义研究

《飞越疯人院》中颠覆传统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层含义

张楚

摘 要:本文从肯·凯西的著名荒诞主义小说《飞越疯人院》对其中颠覆传统主流文化的疯人院病患的刻画方面入手,深层次解读每个人物背后所隐藏的关于人性自由解放的本质含义。旨在集中展现“垮掉的一代”的真正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肯·凯西 颠覆传统 疯人院 人性解放 垮掉的一代

一、引 言

美国作家肯·凯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也是荒诞主义的代表人物。1935年生于俄勒冈州,1955年毕业于俄勒冈大学。1959年于斯坦福大学攻读写作学位,自愿参加了政府在一所医院的毒品实验项目,1963年基于这一体验出版了长篇小说《飞越疯人院》而一举成名。1990年任教于俄勒冈大学,直至去世。他被称为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一位严肃的小说家,可以同菲力普·罗思和约瑟夫·海勒相提并论。正如1997年垮掉一代宗师金斯堡的离世,肯·凯西的去世所留下的空白也无人可以填补。他的毕生理想就是打破固有传统,重建一个真正的美国。

他的成名之作《飞越疯人院》被认为是荒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虚幻的社会,看起来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且不真实的,但是又似乎体现着当下社会无处不在的真实现状。当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后,也许会置于一种疑惑的境地,分不清楚他所讲述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因而,使人感到既夸张、又真实;既奇特,又合理;既怪诞,又可信。这也正是荒诞主义在这部小说中的集中体现。

故事发生在俄勒冈州的精神病院,详细描述了以室友麦克默菲为代表的叛逆青年和以护士为代表的专制统治体系之间的斗争。《飞越疯人院》揭露了疯人院这一阴暗角落里不人道的种种细节,可它绝不是单纯的精神病院的故事,其强烈的社会认识意义远远超过故事本身。它将美国视为一座疯人院,统治权力就是维护精神病院的力量。小说中每一个人都代表某一特定的含义,而这其中的意义,在深刻了解了小说创作的时代,即动荡年代时便会逐渐显露出来。尽管人们的心灵在这种制度流程的压迫下已近乎扭曲,但是人类不应该屈服于此。于是,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颠覆传统的人物描述进行的深层含义进行研究,揭示出人类对于身体及精神自由的追求。

二、麦克墨菲———无赖似的非传统英雄

小说的主人公麦克墨菲在常人眼中是一个无赖,是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和不要命的赌徒。他不接受传统的行为模式的束缚,过着看似叛逆的生活。他有着无赖的特点,但又处处流露出率真的性格。他因强奸罪被判入教养院,又因企图逃避在教养院的苦役而佯装精神错乱进入精神病院。原以为在精神病院可以过着期望中悠闲的日子,却不曾想这里也是一个机械刻板、处处充斥着众多“规矩”的“地狱”。他生性自由,注定与这种传统刻板的生活格格不入,于是带领着众多精神病患者奋起反抗专制与暴政,争取人性的解放与自由。

反抗的道路是曲折的。众多病友从最初的“躲在一边的兔子”,过着简单范围机械性的生活到最后与麦克墨菲一起在酒精中唱歌舞蹈,为了争夺看电视的权利奋起反抗护士长拉契特,砸坏护士值班室,这都是由量到质的飞跃。他们不再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在麦克墨菲的带领下他们意识到了自己也应该如正常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他们学会了质疑和反抗,学会了寻找自己的自由,学会了人性的解放。他们开始试图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这个方面看,麦克墨菲是一个引导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先锋。

但是,事物总是有两方面的,麦克墨菲所追寻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他是极端自由的追求者。他的生活可以说是自由的,却也可以说是极度堕落的。他不但经常酗酒闹事,还曾因扰乱治安和强奸罪而遭到逮捕。他对所有的规则都极度厌恶,藐视一切法律权威。因此在他带领病友们追求极度自由的同时,也给自己和病友们带来了许多危险。

所以在故事的结尾,被切除脑前叶变成了一棵“蔬菜”也是在常理中的,因为他们这些行为是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能容忍的。在一个由机器所操纵的社会中,人们崇尚的是循规蹈矩,遵循规矩,那些如麦克墨菲等追求自由、崇尚人性解放之辈势必会被无情地打击甚至毁灭。

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自由,在暴政面前一定会举起反抗的大旗。但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的自由必须在一定的可获准范围之列,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不被侵犯。麦克墨菲的极度自由走了极端,最终他也尝到了恶果。但是当权者应当保证公民正当的自由,在法律允许下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倘若过分限制人身自由,甚至无情地践踏人性和尊严的时候,人民必然会奋起反抗。虽说,麦克墨菲以死亡祭奠了自由,但他终究是自由的,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意成为暴政的奴仆。而原本懦弱始终逃避现实的罗曼德从麻木中苏醒了,并成功地逃出了那座“人性的监狱”,也表明麦克墨菲的反抗精神已经传播开来,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三、大护士拉齐德———另类的非传统女性

对于小说中出现的这一重要的女性形象,大多数评论家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这是肯·凯西反对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他所塑造的拉齐德是一个冷酷无情、刻板僵硬的女性。在她身上丝毫体现不出女性的温柔体贴,甚至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性别,尽力隐藏自己的女性特征。在小说中,她是群里的象征,她制定了名目众多的非人性化病房管理制度,还通过了一系列侵犯人权的治疗方案———小组治疗讨论(Group Discussion)、EST治疗方案(Electric Shock Therapy),甚至脑叶切除手术(Lobotomy),残酷地打压具有反抗精神的病人,剥夺病患权利,侵犯病患自由,将病人们紧紧地控制在她的权力之下。虽说她是精神病院权利统治者,但实际上她自己也被精神病院所禁锢,被她自己所制造的道德规则和时间表所禁锢,自身的人性也被压抑,并且对于自身的歇斯底里和以折磨他人为乐毫无察觉,她自己的人格也已经发生畸变,也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性人物。

如果说,疯人院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那么拉齐德就充当了社会统治者的角色,她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无情地蹂躏和践踏男性的尊严。所有的病人由她管理,治疗方案也由她决定,所有工作人员听从她的指挥,甚至院长都要让她三分。如此一来,一个飞扬跋扈、野蛮无理、残酷不清的女性形象被肯·凯西展现在读者面前。表面上看,肯·凯西赋予了女性至高无上的权利,由女性来统治整个医院,是这个精神病院的“监狱长”,但实际上女性形象被一味地丑化和扭曲,必定会被读者谴责和批判。这本质上是歧视女性反对女权的一种体现,也是夫权社会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偏见。

四、罗曼德———无声的控诉者

如果小说缺少了罗曼德,那么整个作品就是一部十足的悲剧,但最终罗曼德带着麦克墨菲的心愿逃离了疯人院,去追寻他苏醒后的自由,这也给读者带来一次希望,给整个压抑的故事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

在麦克墨菲到来之前,罗曼德一直不说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因为父亲死在精神病院,而他又来自印第安这个少数族群,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时常遭受到种族歧视和人格侮辱,进而对整个社会感到恐惧,常常一人躲在角落不愿意和任何人说话,假装成聋哑人来逃避现实。他就如同大多数美国的少数族群一样,像一根飘摇的小草,找不到归属感,更没有自由。而麦克墨菲的到来,渐渐开启了他对于自由的渴望。他看着麦克墨菲将音乐、酒精甚至性带到这个被禁锢的世界,他被震撼了。渐渐意识到,自由不仅仅属于窗外的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最后,他用枕头结束了已成为“植物”的麦克墨菲这个象征着自由的精神领袖的生命。因为他深知麦克墨菲对自由的极度渴望,是绝不会甘于被暴政所统治,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也完成了麦克墨菲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盥洗池整个举起来砸向精神病院的铁窗,成功逃离了医院。这一砸似乎将护士长的权威也砸了个粉碎。罗德曼逃向精神病院外原野的背影具有十分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为一个白种人、社会的主流人种是无法逃脱那些不合理的道德法律的,只有像罗德曼这样的少数族群的人才可能逃脱。(www.xing528.com)

五、结 语

《飞越疯人院》中塑造了一群反抗和被反抗的人,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小说强调了人性与人性之间深层次的撞击,通过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极端对峙,映射了美国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普遍的病态心理。麦克墨菲是一个叛逆的英雄,代表着美国社会最底层那群渴望自由、反抗压迫的阶级;他也是一个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英雄,成了整个社会的牺牲品;他同时是一个平民英雄,嘴里说着一些低俗的语言,却好过那些戴着伪装面具表面和善、背地里却干着无耻勾当的统治阶级。而护士拉齐德本身就是个悲剧,虽然是统治者却压抑着自己的天性,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性别。她的暴政不是仅仅个人的专制独裁,而是整个社会的独裁与专制。她同样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牺牲品。罗德曼是整个小说中最充满希望的角色,是一个觉醒的印第安人,最终奔向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也代表着自由最终会赢取胜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浪潮中,这部小说和《麦田的守望者》、《在路上》一脉相承,无疑成了“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时代》周刊当时就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垮掉的一代”并不是真正的垮掉的一代,其实是世人对于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不理解所致,看不到其背后的实质与内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信仰?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下中国社会有人认为80后是中国“垮掉的一代”,这种结论太过于武断,因为“垮掉”的内涵其实象征着我们开始自主的思考自己的生存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我们自身所应该追寻的信仰。在追寻的路上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会犯错,甚至会停滞不前,但这种追寻的精神终会指引我们寻找到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Baldick,Chris. ed.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Chang,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2nd ed.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3

[3]Chen Jia.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2. Be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1

[4]Elliott,Emory,et al.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5]Gray,Richard.“Reventing the American Self: the New York Poets.”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6]Hume,Kathryn. American Dream,American Nightmare: Fiction Since 1960.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7]Kesey,Ke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England: Penguin Books,1962

[8]Ousby,Ia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Ruland,Richard,and Malcolm Bradbury,eds. From Puritanism to Postmodernism: 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ondon: Biddles of Guildford,1991

[10]Zhu Yongtao,and LiliWang.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Book Two.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5.

[11]陈许.美国西部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胡红译.飞跃疯人院.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3]李公昭,朱常杰.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4]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