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日同形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研究生学术论集

汉日同形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研究生学术论集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汉日同形词,旨在从认知层面剖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以便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汉日同形汉字词汇。本文从认知学视角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及词义扩展的认知机制,对若干典型汉日同形词例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揭示汉日同形词之间的异同所产生的原因。

汉日同形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研究生学术论集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看汉日同形词

刘晓璐

摘 要:汉日同形汉字词汇是日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准确地把握中日国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有效地减少二语习得过程中同形词的误用和偏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汉日同形词,旨在从认知层面剖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以便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汉日同形汉字词汇。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 负迁移 一词多义 认知模式

前 言

汉日同形汉字词汇,一般指在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表记完全相同和基本相同的词汇。谢步群(2010)指出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忽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这正是日语习得过程中文字负迁移的临界区。所谓“迁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语言迁移主要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负迁移则会起到阻碍作用(李海川2009)。

因此,在汉日同形词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母语正迁移的积极作用,更要努力克服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从而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二者的异同。目前,汉日同形词相关研究多从词义或使用义的角度进行对比。本文从认知学视角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及词义扩展的认知机制,对若干典型汉日同形词例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揭示汉日同形词之间的异同所产生的原因。

认知语义研究

认知语言学将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意义概念联系起来,通过范畴化、心理意象、认知模式揭示了人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李远喜2004)。

毛海燕(2007),“词汇是范畴在语言中的体现,词汇范畴也有原型效应。一词多义和近义词现象都反映了词汇范畴的原型效应”。也就是说,一个词的多个意义构成了一个词义范畴,其中原型意义就是语义范畴的中心成员。范畴内还包含非原型意义,所有词义之间又具有某种联系。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通过某种认知机制(例如,抽象化、具体化、隐喻、转喻[1]和意象图式)不断向外扩展的结构。张肖(2008),“隐喻和转喻与多义词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决定着人们语言的运用。”

img2山(2002)提出通过比喻对词义进行拓展的认知手段,并根据词素或词语基本意义与词义扩张后产生的新意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比喻分为三种[2]:隐喻(メタファ?)、提喻(シネクドキ?)、换喻(メトニミ?)。

汉日同形词例分析

曹臖红(2005)对中日同形汉字词汇的数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并将中日同形汉字词汇按照意义及用法方面的异同分为十类,本文从中选出以下四个典型汉日同形词例,运用相关认知理论展开具体分析。

爱情”和「爱情」

(汉)“爱情”的词义及用例:①爱的感情。(夏衍关汉卿不朽》:“他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有爱情的人。”)②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巴金《家》六:“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现代汉语大词典》)

img3

图1

(日)「爱情」的词义及用例:⑴相手をいとしく思う@持。人や物にAするあたたかい心。(亲の爱情/娘に爱情を注ぐ/母校への爱情/仕事に爱情を9める)⑵?性にAして恋い慕う心。(爱情に溺れる/ほのかな爱情を抱く)(『国语大辞典』)

img4

图2

结合图1[3]和图2可知,汉语“爱情”的义项①到②和日语「爱情」的义项⑴到⑵的变化都是从基本层次范畴“爱的感情”到低级层次范畴“男女之间相爱的感情”进行了映射,体现了“提喻”的认知模式。在现代汉语中,“爱情”特指“男女的恋情”,很少表示亲友之间或者人对事物的感情。但在日语中,「爱情」还常用来表示对于人或物的感情。

可见,两者概念范畴不同,使用对象也不同。

“茶碗”和「茶碗」

(汉)“茶碗”的词义及用例:无手把的用来盛茶水的碗。(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百度词典)

img5

图3

(日)「茶碗」的词义及用例:⑴茶を入れ、また饭を盛る器。饮食に用いる陶磁器。(茶碗蒸し/この茶碗にひびが入っている。)⑵釉をかけてBいた陶器のC称。(茶碗の器/日本では、茶を饮む习惯が7まるにつれ、お茶を饮む器が磁器であったことから、「茶碗」は磁器のC称となりました。)⑶茶碗盛りの略。(20名以上は1人前茶碗盛りの茶饭になります。)(『国语大辞典』)

img6

图4

在汉语中,“茶碗”是一个偏正短语,是“碗”的一个范畴成员,见图3。

如图4所示,日语的「茶碗」从低级层次范畴“喝茶的碗”到基本层级范畴“碗”进行了映射,体现了“提喻”的认知模式,表示包括喝茶、吃饭的碗在内,各种碗底深的饮食用的陶瓷器的总称。因此,日语中有「茶饮み茶碗」、「饭茶碗」、「夫妇茶碗」等表达,它们都是通过对「茶碗」进行修饰限定来特指某物。然后,再次运用“提喻”的认知模式,从基本层次范畴“碗”映射到低级层次范畴,表示“盛饭的碗”。此外,日语的义项⑶运用“换喻”的认知模式,依据事物外部的邻接性和联想的密切性,借用「茶碗」这种盛饭菜的容器来指代饭菜。

可知,日语的「茶碗」通过两种认知模式拓展并引申出新的词义。而汉语“茶碗”的意义没有延伸,从而导致两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着差异。

“水”和「水」

(汉)“水”的词义及用例:①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茅盾《色盲》:“路上刚洒过水,车轮在地面上印出两道线。”)②特指河流。(水事/水禁/水会/渭水/湘水)③泛指一切水域,对陆地而言。(水路/张恨水《啼笑因缘》:“那里四围是水,中间有花有亭子。”)④汁、液的通称。(药水/泪水/汽水/墨水/水笔/徐迟《在高炉上》:“高炉出第一炉铁水一般的是不容易的。”)⑤大水,水灾。(水旱/水备)⑥指水平;水准。(《人民文学》1985.11:“哼,他那也叫处长,一点水儿没有。”)⑦旧指妇女蒙受痛苦凌辱的生活境遇。(《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大老爷不要以富贵打动于我,小女子情愿落水为妓,也不愿随那张客人前去。”)引申为不正当的活动领域。(姚雪垠李自成》:“他又想时机未至,像牛启东这样有些田产又有身份的人物定不肯轻易下水。”)⑧指物的等级。(头水货/二水货)⑨量词。指与水有关的次数。(这床被单已洗过几水,颜色还像新的一样。)⑩旧指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汇费及额外的收入之称;民族名,“水族”;姓[4]。(《现代汉语大词典》)

img7

图5(www.xing528.com)

(日)「水」的词义及用例:⑴酸素と水素との化合物。(水を饮む/岩の间から水が盠く)⑵池? 湖?川?遣水など。(水に落ちる)⑶(汤にAして)冷水。(水で冷やす/この洗面台は水しか出ない。)⑷液状のもの。(肿物の水を取る/ひざに水がたまる/鼻水/水疱疮)⑸洪水。(水が出る/水の被害)⑹〔建〕水平のこと。また、水平を表す瞃。⑺相扑で、力水のこと。(水をつける/水が入る)(『7辞苑』)

img8

图6

两者除了都表示自然界的水、水域、水灾以及汁、液状体之外,还运用“隐喻”的认知模式,从物理概念“水域”中引申出“水平、水准”的含义,也就是用“水平面的高度”指代“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与日语不同的是,汉语的“水”还进一步引申出抽象含义“物的等级(将某个所达到的高度视为一定的级别)”。此外,两者都有表示“某个(抽象)领域”的概念,也是从“水域”这个具体概念映射而来的,在汉语中一般表示“不正当的活动领域”,或者是“处于尴尬境地或不利境况”;而日语中却没有褒贬色彩,如「プロの水に驯れる」,指适应专业的“新环境”。

再者,汉语中“水”的义项⑨还运用了“换喻”的认知模式。由于衣物被“水”洗过之后布料的色泽会变淡,这与“水洗的次数”二者在概念上具有关联性(用水洗的次数越多色泽越淡),因此用“水”来表示“与水有关的次数”。

日语中「水」的义项⑶运用“提喻”的认知模式,从基本层次范畴“水”到低级层次范畴“冷水”进行了映射;而汉语中的“水”则需要通过“热水”、“开水”、“凉水”、“冷水”、“生水”来限定“水”的具体含义。义项⑺同样运用了“提喻”的认知模式,用基本层次范畴的“水”来表示低级层次范畴的“(相扑)力士漱口水”。

在相扑比赛中,因难分胜负而延长比赛时间,暂停比赛让相扑力士饮水、漱口,叫做「水が入る」,这里的「水」就是「力水」。由于人们对于该现象的普遍认同,且“饮水、漱口”和“比赛暂停”在时间上的关联性以及人们基于经验对二者进行联想的密切性,就用「水が入る」来表示“比赛暂停”,这又是“换喻”认知模式的体现。

“把握”和「把握」

(汉)“把握”的词义及用例:①手相携握。(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微微地一笑,抽出手来,又和后面一位文学教授把握。”/战士把握着武器/司机把握着方向盘)②掌握。(侯外庐《坎坷的历程》:“周恩来同志通过参加读书会,把握我们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和思想脉搏,从而能够及时地给我们作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把握时间/把握时机/把握时代的脉搏)③成功的根据或信心。(魏巍《冬天和春天》:“在指挥上,我一次比一次觉得更有把握些。/这事你有把握吗?/球赛获胜是有把握的。”)(《现代汉语大词典》)

img9

图7

(日)「把握」的词义及用例:⑴手でにぎりとること。(その坚い把握の手を缓めて〈菊池D?名君〉)⑵つかむこと。とらえること。また、その分量。(3;を把握する)⑶完全に理解すること。(3情を把握する/状癋を把握する/要旨を把握する)(『7辞苑』)

img10

图8

结合图7和图8可知,汉语“把握”的义项①到义项②和日语「把握」的义项⑴到义项⑵都是运用“隐喻”的认知模式,以“在一定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为意象图式,从具体概念域“用手掌握住(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域“抓住、掌握、控制(抽象事物)”进行了映射。

此外,汉语的义项③以义项②为基础进行了延伸。所谓“信心”就是“(对于尚未见到事物的)信念和凭据”,并将“掌控的能力”视为成功的“信念和凭据”,于是借用“把握”来指代“成功的根据或信心”。汉语中常用的搭配为“有/没把握”。日语的义项⑶同样是对义项⑵的拓展,但侧重点与汉语不同,表示对“掌控范围之内”的事物“充分理解,了解、熟悉”。

由此可见,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是相同的,但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汉日同形词的词义在对抽象概念进一步引申的过程中却有所不同。

结 语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现象作为认知语义学的核心议题,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等结合在一起,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以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汉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各自语义发展的认知模式以及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以便二语习得者在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帮助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更好地掌握同形词的使用,使其日语表达更贴切、自然。然而,本文仅对若干典型汉日同形词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词汇的高度对汉日同形词进行整体的比较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步群.日语教学中须重视学习负迁移的临界区[J].才智,2010(17)

[2]李海川.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3]李远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学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03)

[4]毛海燕.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与差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06)

[5]张肖,胡丽娟.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解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1)

[6]町田健编.img11山洋介著.シリ?ズ.日本语の仕组みを探る5认知意味论の仕组み.研究社,2002

[7]曹臖红.有关中日同形汉字词汇对比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8]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9]国语大辞典.第二版.小学馆

[10]7辞苑第五版.岩波书店

【注释】

[1]本文所涉相关先行研究中的“转喻”,同「提E」(img12山2002)基本一致。后文用“提喻”表述。

[2]参见『认知意味论の仕组み』(img13山2002),p64,「三种の比E」。

[3]图例(图1—图8):
img14

[4]第⑩项为该词的文化含义,本文不作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