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主持的罗湖区软科学课题、罗湖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列为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古诗词歌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实验”已经十年。课题组中,既有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也有音乐组的全体老师。成员多达20余人,如果加上校外实验基地,参与人员则数以百计。在这个跨学科的课题组中,作为课题业务主持人,我凭什么服众?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音乐教师心服?主导权话语权从何而来?我的做法是:
(一)提出科研课题,制定游戏规则
2000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教材(试验必修本)开始使用,试验修订本与停止使用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其中大量是古典诗词)在教材中的份量。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向学生展示了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熏陶。如何帮助学生牢固地识记这些诗词经典,在识记的基础上感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素质人才,是教材改革后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高考、中考的必考内容,古诗词的背诵、默写一直是初三、高三学生费时最多又效果最差的弱项。据深圳市教研室2001年5月统计数据,全市高考语文二模考试,古诗词默写这一项,零分率高达40%。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开始思索如何帮助学生牢记课本中的古诗词这一问题。不久,学校组织老师到广州参观学习,回来的路上堵车,几位中年教师就比赛唱起“语录歌”来,我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蓦然发现,小时候学唱的“语录歌”,时隔35年,居然还记得清清楚楚;而那些没有被谱写成歌曲的“毛主席语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见,音乐是帮助记忆的最好的载体,将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音乐的快车!“中小学古诗词歌识实验”(“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的构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2001年9月,“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又名“古诗新唱”),在罗湖区教育规划办立项,成为罗湖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5年9月,又成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确立课题是我取得课题主导权话语权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制定游戏规则:配曲是本课题组最主要的工程,由擅长作曲的音乐教师和爱好音乐的语文教师将其中大量的诗词谱上曲,这也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于是我把课题研究的重点确立为三个“三”:
1.找准研究三重点
一是深入研究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每一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赏析,在把握古诗词的意境、风格和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谱曲;二是研究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可接受水平及其欣赏习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尽量做到贴近而不迎合、引导而不拔高;三是研究经典校园歌曲和儿童歌曲的风格及创作规律,用以指导古诗词歌曲的创作。
2.坚持配曲三原则
根据这三个重点,我为课题组确定了三条原则:一、乐曲是形式,必须服从古诗词内容的需要。二、旋律要尽量简单、简洁,非常适合中学生视唱,真正体现唱歌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尽可能做到优美动听,让学生爱唱。用三原则来审视所配的乐曲,每首乐曲都基本上达到了上述要求。如用江南丝竹的韵律配的《江南春》《清明》,在一片轻歌曼舞中艺术地再现了千里江南一轴烟雨长景:啼莺、红花、绿树、水村、山郭、酒旗、楼台,无一不在烟雨中。霏霏细雨,淡淡轻烟,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优美的旋律把音节本来就十分和谐圆满的《清明》演绎得十分清新、明快,让人感到一种乡野的情趣,一种温馨的感觉。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曲作者大量使用后置休止符,运用凝固式的音乐语言,营造一种雕塑般的悲壮美,加深了诗歌的沉重感。用民歌调式谱写的男女声二重唱《长江三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则有意再现了青山对峙,轻舟似箭,猛浪若奔,碧水低回的壮美、开阔的意境。《望月怀远》(张九龄)则用三拍子、同组音转换的方式,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意境、印象派的风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舒缓绵长,体现了情深意长的感情色彩;中音音域,给人一种云中漫步之感。《雁门太守行》(李贺)则采用进行曲形式,每个音符都像进军的鼓点,低重音体现了一种力量的积蓄,有一股随时准备爆发出来的激情。表达了一种大敌当前,将士们在寒风凛冽中同仇敌忾奔赴前线的战斗豪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运用了AB曲式、二段体的创作手法,模仿木鱼声、牧童的牧歌声、钟磬声,通过这些悦耳之声反衬寺院的寂静,表现了佛家的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空灵感。凡此种种,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3.追求整合三重美
自跨入新世纪门槛以来,我们的课堂,可谓日新月异,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比过去50年的变化还大。“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语)课程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整合,整合需要创新。古诗新唱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整合,刷新课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达到记忆、理解、鉴赏的三重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本课题的最高境界为追求整合三重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教唱,都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一定要暗合这种音乐美、节奏美。其次,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因而,古诗词歌曲的旋律,更要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能够相通就跟诗与歌能够相通一样,三者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词,既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又常常被人选作音乐的题材。如《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歌与诗、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视觉艺术,歌是听觉的艺术,三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和歌,是用语言(诗用文字,歌用旋律)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曲作者在为古诗词配曲时,必须通过音乐语言(旋律)这个媒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去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美。(www.xing528.com)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曲作者也应该十分重视并深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因此,曲作者在为古诗词配曲时,如何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是课题组每一个成员都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古诗新唱实验之所以有效,在于它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符合心理学的原理。许多心理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中,记忆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任务的久暂也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任务越持久,记忆效果越好。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效果会更好;兴趣浓厚,记忆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多通道记忆法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说明远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增强记忆效果。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为不论哪一种语言,学习目的总是为了读、写、听、说,这四种能力恰恰涉及到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四种不同的通道,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时,利用的就是这种多通道记忆原理。让学生看、读、听、唱、舞,刺激到学生的多个感官,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痕迹。
在记忆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记忆起到了自动分捡事物类型、选择适用情感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对古诗词配曲时,特别注意到让音乐的情绪紧扣着古诗词即诗人的情绪。诗人们情动而辞发,曲作者配曲以入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披文入情与歌唱入情统一起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如为苏轼的《江城子》配曲,就采取A+B+A′的结构,准确的表达出悼念诗人亡妻“悲——喜——悲”的感情轨迹。《白马篇》则采取北方歌谣的曲调,把诗中游侠高超的武艺、爱国的精神、矫健的身姿、一往无前的气度用音乐语言作了恰当的刻画,让学生在歌唱时就有一种意气风发、激越的感觉。其余乐曲,也都做到了当婉约时则婉约,当豪放时则豪放;依词配曲,缘情传情,因人设韵,为学生的情感记忆铺路搭桥。
(三)用教学业绩和专业发展来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成就感
自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以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数量和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十年来,无论是学校自行命题的考试,还是参加市区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的调研考试,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的古诗词默写几乎是一网打尽。2002—2012年中考,参加“古诗新唱”实验的学校(班级)的初三学生语文毕业成绩人平均分均突破500分(标准分),名列罗湖区前茅。古诗词记忆难的问题在这些学校已经基本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的核心是“歌”,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来是艰苦的,但这一“歌”,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跋涉者(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得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次实验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即全国中语会)领导称为是“真正的课改,成功的实践。这一实验价值,不仅为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找到了一条新路,而且,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素质教育的进步。”
本课题从2001年秋季新教材使用、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起开展研究,到今年秋正好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在惠及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同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在进步,从一级升为高级,从青年步入中年,从不惑到知天命,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我本人也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授予“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荣誉称号。
为让全国各地中小学师生分享古诗新唱成果,古诗新唱课题已作为“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写入罗湖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支持将鼓励我们把这一成果进一步打造成素质教育的精品、罗湖教育的品牌。
【反思】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教学领导力强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自己的团队创出一条课改的新路,而他的领导力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确立和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