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电视台重播电视连续剧《玉碎》。以前没有顾得上看,趁机补上。该剧描写了天津老字号玉器行“恒雅斋”老板赵如圭一家,在“9.18”事件前后一年之间,风云起伏的命运遭遇及荡气回肠的情感历程。可以说是集集精彩,处处扣人心弦。关于此剧的评论,早铺天盖地了。我感兴趣的是该剧的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颇有深意,颇具匠心。忍不住要说上两句。
主人公赵如圭:是一位精明而又不失信义、圆猾又颇具爱国情感的天津商人,有深厚的玉器古董学问。名如圭:圭者,玉也。懂玉惜玉痴玉,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玉就是他的生命,所以叫“如圭”。“秋霜如珠,秋月如圭。”(江淹《别赋》)这里,“圭”是喻体,本体是秋月。秋者,草木摇落,入眼尽凄然之色,充耳皆悲鸣之声,叹生计之艰辛兮,吊韶华之易逝。感人生之无常兮,思风云之多变……赵如圭半辈子苦心经营,本想把家业发扬光大;奈何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这个名字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时代背景、悲剧命运、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他毅然将国宝“望天吼”摔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悲壮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赵如圭有三个女儿,都长得如花似玉,所以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玉”字。
大女儿叠玉:叠者,重也。大约出生于赵家鼎盛时期,玉上叠玉,暗喻着家境的殷实。然而,玉者易碎,叠得越高,越有倾覆之忧。果然,戏到结尾,父夫并殒,家破新寡,名字里头暗含悲剧命运。
二女儿怀玉:怀中之玉最温润,三姐妹中,只有她对玉器绘画颇有心得,是赵如圭的至爱和接班人。汉奸李穿石向她妹妹求婚,怀玉极端鄙视,她严辞反对:不爱玉的人不配进赵家门!但是当她爱慕的英雄郭大器也表明自己不爱玉时,她却用深情的语言赞美玉的高洁和刚毅的品质,以玉喻人,玉品即人品。一段话让郭大器若有所悟,若有所思,默默地收下了怀玉赠给他的玉。其二,心中怀玉暗喻有美好的理想。怀玉果然是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大敌当前,舍小家为国家,游行,演讲,慷慨激昂,连东北军的金团长都称赞她是抗日英雄。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玉所有的美好品质,是爱国青年的代表,是玉的化身。(www.xing528.com)
三女儿洗玉:少不更事,图慕虚荣。经不起李穿石的软磨硬泡,先失身于李穿石,后不顾全家人反对,老父苦口婆心的劝阻,执意嫁给汉奸李穿石,这是一块染上污渍的玉。玉洁冰清,清洁是玉的本质,然而,“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可悲!可气!可叹!所以要洗玉,洗去污泥浊水,还我冰清本质。
抗日英雄郭大器:大器者,指能够担当大事的人物。他的名字里头虽然没有“玉”字,但是与玉有着密切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璞玉一经雕琢,便浑然成其大器。果然,在国难当头时刻,他深入敌营,浴血战场,最后与凶残奸狡的鬼子头目小野同归于尽。他是民族的脊梁,他是国之大器。
汉奸李穿石:石与玉,有着天壤之别,何况还是一块洞穿的石。也许,他也本应是一块璞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本可以为国家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卑微的出身、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有奶便是娘的做人的原则,使他把民族大义抛之脑后,不惜出卖民族、同胞、亲人,与狼共舞。这个人良心彻底坏了,即使是一块玉,从中洞穿了,也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只能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往往赋予角色鲜明的时代、职业、性格、民族和文化特色,是这个人在作品中安身立命的标志,一个文学典型带着他的名字走进读者和观众的视野,读者和观众最初正是通过他的名字来看待他、对待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往往是读者和观众理解这个人物的“着眼点”。因此,为人物命名,是作家艺术家断断不可掉以轻心的事。“必以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不仅言顺,更重要的是剧情也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形成更顺理成章,符合逻辑。《玉碎》这出剧,剧中人的命名实在是颇具匠心,不仅暗含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同时紧扣剧名,紧扣主题,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悲歌勾勒出一道亮丽的光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