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教师领导力研究:准确解读文本,揭示平等中的首席

当代教师领导力研究:准确解读文本,揭示平等中的首席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执行新课标、准确理解新教材既是教师“安身立命”之道,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语文教师是“审美中介”,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以“审美中介”的身份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其中关键环节是“反转”。因为面对大智大勇的蔺相如,秦王明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至此已彻底破产了。

当代教师领导力研究:准确解读文本,揭示平等中的首席

【引言】能否对教学文本作出深入透彻的感悟和解读,是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领导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修订后的语文新课标和语文新教材已于2013年秋季正式使用。谁是新课标的执行者?语文教师。谁是新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语文教师。顾泠沅先生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准确执行新课标、准确理解新教材既是教师“安身立命”之道,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语文教师是“审美中介”,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以“审美中介”的身份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做好作者的代言人,“披文以入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作家的情感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

【案例一】

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赞美诗》一问世便以其奇特的构思、幽默风趣的风格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教师执教这篇课文,知其幽默风格只是知然,知其制造幽默的手段才算是知所以然。那么,这篇小说是怎样制造幽默的呢?

一般说来,幽默情境的形成可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制造悬念——着意渲染——出现反转——产生突变。其中关键环节是“反转”。所谓“反转”,就是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辞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打断了人们的正常设想或合理的预想,解除了“悬念”而产生“突变”。

小说一开头便介绍流浪汉苏比在麦迪生广场的长凳上考虑他的冬居计划——“衷心乞求”去监狱里度过三个月。这便是“悬念”:一个人活得好好的,干吗想进监狱?监狱是什么地方?谁愿意去?可是苏比就愿意去,而且把这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为什么苏比会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原来他是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没法抵御寒冬,不得已才想此下策。那为什么不求助于地方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呢?原来,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就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还不如进监狱爽快。“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既然如此,那就去吧。想上天堂难,想进监狱还不容易?偷点鸡呀摸点狗呀,寻点衅呀肇点事呀不就进去了?却不料他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两次骗吃,第一次被识破未遂,第二次被抛在街头,警察看了只是笑了笑;砸破橱窗等警察来抓,警察却把他当成良民;想扮流氓去“调戏妇女”,却不料对方是个妓女,苏比反被对方调戏;接下来“扰乱治安”又得到“宽容”,夺人雨伞又被误认为是“失主”。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想方设法“想落进法网,而他们(指警察)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这是“渲染”。想进监狱“美梦”难成,突然,从教堂里传出来的演奏赞美诗的乐声让苏比的灵魂得到感化,他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这是“反转”。可是就在这时,警察却无缘无故地逮捕了他——这是“突变”。

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完全具备幽默情境形成的四个独立的环节,意味深长地突出了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小说的整个风格是幽默风趣,惹人发笑。而笑过之后,苏比这种反常心理和他遭遇的违背常理的结局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怎样的现实?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幽默是怎样炼成的?》

【案例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句,课文注释为“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见高中语文第一册229页注释8)对此,我颇感怀疑:堂堂大国,岂因一璧之故而君臣失态如此?那么,怎样理解这个“嘻”字才算准确昵?首先我查阅几本权威词典关于“嘻”字的注释:(www.xing528.com)

(一)作叹词用,分别有以下义项(例略):

①赞叹声、惊叹声。②遗撼声、悲恨声。③惊惧声。④惊怒声。

(二)作动词用,指欢笑貌。亦指苦笑、强笑。(例略)

将以上词性和义项一一对照,首先应排除作叹词用的情况。何也?若取①感情色彩不对;取②则秦君臣太失身份;取③从当时情景看,堂堂秦国君臣岂惧一赵使者蔺相如?取④也不当,一来有失大国国君的风度(太没涵养了);二来毫无意义,蔺相如已经作好“就汤镬”的准备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死且不惧,岂惧怒乎?这样一来,只剩下动词“嘻”作欢笑貌、苦笑、强笑可取了。莫非此处是作“苦笑”、“强笑”解?

突然联想到民谚:“出嫁新娘哭是笑,落第秀才笑是哭。”

于是恍然大悟:这“嘻”是苦笑、强笑,没错。因为面对大智大勇的蔺相如,秦王明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至此已彻底破产了。怎么办?求璧,璧不可得;杀人,人不畏死;发怒,有失身份。于是只有“嘻”了。这“嘻”显然是故作姿态,虽在笑,但决不是高兴,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不过这一“嘻”,一来为自己搭了一个台阶:“赵王岂因一璧之故欺秦邪?”二来显得自己大度:“厚遇之,使归赵。”如果秦王连这点肚量、这点政治手腕都没有,那他还是秦王吗?

——《这个“嘻”字怎样解?》

【反思】准确而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文本,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需要掌握科学方法,更需要一双敏于见疑的慧眼,一副敢于质疑的肝胆,一个善于析疑决疑的大脑。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品质。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首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其次应该选读一些重要的美学文艺学论著,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