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影响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物资资源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众所周知,陕北包括陕西榆林、延安两市,而这两个市曾经是陕西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北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陕北,使得陕北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近十多年来,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迅速改变着这里的经济面貌。陕北煤炭、天然气资源丰富,已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与此相应的是,榆林市的神木县、靖边县和延安市的志丹县、吴起县、延川县、安塞县等已跨入了西部百强县。[82]
延安市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大力实施“两带动一支撑”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安排和社会经济发展,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仅次于省会西安的过百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5.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2007年,延安市生产总值594亿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陕西省第一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金融经济平稳运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0.99亿元,增长40.5%,较年初增加86.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7.46亿元,增长16%,较年初增加24.49亿元。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继续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森林总面积达到2710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2.9%。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37.3亿元(含长庆),实现利税127.68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62.9%,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3.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19亿元,较上年增长6.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9.4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7%和32.1%。城乡市场消费两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09亿元,同比增长12.1%。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榆林市经济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榆林市经济、政治和文化将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2007年,榆林市GDP总值6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6亿元,经济增速连续6年保持陕西省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6.3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增长15.5%,实现了1996年以来的第一次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加快,畜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3%。能源化工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轻纺、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神华、长庆两大中央企业集团直接参与开发的带动下,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和开端。国家和地方已累计投入资源共享金400多亿元,建成了一批以大柳塔煤矿为代表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矿井,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和以靖边为中心的多条输气管线,实现了向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银川等地供气。全市现已形成年产过7000万吨原煤(总产量超过山西大同)、50亿立方米天然气、300万吨原油、3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33.9亿千瓦电力装机,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天然气和甲醇生产基地。2007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1%,其中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增长2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工业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产权置换率达到43%,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40%。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通信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陕西第三大通信枢纽,金融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9亿元,增长15.8%,各项贷款余额109.3亿元,增长19.4%。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公路方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两纵两横”高等级公路框架,高等级公路里程超过1000千米,成为陕西省高等级公路里程最长的地级市。铁路方面,已建成包头至神木、神木至河北黄弊港、神木至延安三条铁路,正在建设神木至山西朔州铁路,铁路里程达447.9千米。届时年外运能力将达到1亿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www.xing528.com)
同时,陕北地区还应当加强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即要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纳入整个产业发展、经济运营体系之中。陕北能源产业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续基地,其可持续的能源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陕北能源产业进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对现有的产业布局、开采方式、相关产业链的延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调整。而低碳经济是近两年才发展和提出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对循环经济的深化和发展。所以,积极地推行和实施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模式,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来说,具有积极的协调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思维方面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生态经济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于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初衷是出于人们生活的改善,但其行为超出了合理的度——偏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的生存。为此,人的思维方式应转变为生态和谐状态下的思维,并以此来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这种转变需要思维的创新。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的发展,始终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利益既包括当代人的利益,也包括后代人的利益;既包括作为整体集合的利益,也包括作为个体的利益。陕北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创新思维,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引入该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中,突显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优势,在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以确保陕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能源的紧缺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国家更加重视能源安全,这将促进陕北能源工业以较快速度发展,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主要增量在晋、陕、蒙,陕西省增量主要在陕北。国内油气需求继续增加,也将加快推进陕北油气资源的开发,促进石油替代产品及煤炭液化项目的建设。国家继续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梯次转移战略,陕北已经具备了承接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