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与效益

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与效益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5.2.2.1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的实践形式,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使废物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集约更加有效。

5.2.2 模式框架

结合当前的现实以及构建的原则,本研究对于陕北能源开发及环境质量的优化拟建立以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为模式,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保产业、生态移民等为具体方式的“立体式”发展模式,具体参考图5-1。

img9

图5-1 陕北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规划图

从图5-1可以看出,在这个“立体式”的发展模式下,首先要尊重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理论,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有效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最终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

其具体模式包括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示范区等,有效解决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质量优化之间的矛盾。

5.2.2.1 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的实践形式,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使废物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集约更加有效。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工业园就是指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与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和管理,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每个公司优化个体表现实现的个体效益之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利益。或者说,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且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工业生态学将工业园区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设想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地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才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又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能源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把能源化工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串联起来,成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资源与原料,通过资源的闭路循环和多级利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场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基地由府谷火电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榆米绥盐化工区等工业园区组成。基地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可以优化利用陕北各项资源,促进陕北区域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对于陕北生态工业园区在解决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方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升级现有工业园区

比如,在工业园区布局方面,根据神木、横山两县的地理区位、资源分布和产业特征,将榆神煤化学工业区和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合并为“神横煤化学工业区”,由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将两县境内的煤炭开采、加工及其相关服务企业链接到同一条产业链上,使之不再独自为阵、内部恶性竞争,在神木和横山之间形成一条集煤炭开采、储存、深加工、销售、运输、污染处理、废弃物回收利用、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煤炭产业带。在工业园区内部生产要素布局方面,依据流程再造理论,加强园区总体规划,各企业按照生产工序和物料流程集中布点,实现“项目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提高园区内资源共享和产业集群化水平。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注重园区周边交通要道的拓宽与建设,特别是将各工业园区与就近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相连结,确保园区内能源及其深加工产品外运畅通无阻,同时,建设好供水、供气、供暖、供电等生产服务设施,设立金融服务、信息中心等中间服务机构,实行一条龙、全天候服务,促进园区功能完善,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为投资者创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延伸能源化工产业链条

对于这一方面,可按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确定“关键种企业”。在各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群落中,选择那些使用和运输物质最多、能量流动规模最大、对其他企业与行业具有牵制和带动作用的企业为关键种企业,以关键种企业为核心构筑企业共生体,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其次,围绕关键种企业延伸四条产业链,即煤炭产业链延伸、石油产业链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延伸、盐产业链延伸,从而构建四大产业集群:以煤—电产业链为核心的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集群,以煤—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煤化工业产业集群,以石油—天然气—石化发展为核心的石化工业产业集群和以湖盐—岩盐—盐化发展为核心的盐化工业产业集群;最后,召集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运用最新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持续优化升级现有产业链条,并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安排招商引资项目。

(3)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的统一管理

在管理机制方面,每个工业园区设立管理委员会,延安石油化工区管委会作为延安市政府的下设机构,其他五个工业园区的管委会作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由延安市相关部门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园区的评价方面,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其中经济指标应包括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经济投入产出比,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耗,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应包括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达标率,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等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应包括重复利用、柔性特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管理指标应包括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清洁生产企业所占比例、规模以上企业iSo14000认证等方面。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园区内废弃物交换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74]

5.2.2.2 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在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生态保护区。据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4)的定义:生态保护区是指为环境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一块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是纯自然环境的或者是与文化资源相联系的,并通过法律的或其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管理。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的、近自然的、半自然的、人工的以及破坏或退化后能够恢复的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珍贵的遗传资源物种;保护山地、河流、水源;保护国家和地方公园及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www.xing528.com)

当今,自然保护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保护生态环境和维系良性生态平衡的主体而存在,而是一个集多种功能的自然、经济实体。尽管其种类多样,但它们最终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即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好的社会效益(金鉴明,1991)。为实现这一目标,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任务有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长期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开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5项。

从获取经济效益的特点分析,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利用一般分两种方式(金鉴明,1991):一种是直接利用,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间接利用,发挥自然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在自然保护区内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间接利用,其科学意义和指导性作用甚至比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结合其获取经济效益的特点,陕北能源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恢复力度

这就要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和制度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同时,要启动和实施陕北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积极开展和谐相处和社区共建体系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有效维护陕北地区作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能源基地,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等生态功能。

(2)完善陕北地区自然保护区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要科学编制城乡绿色环境建设规划,争取创建多个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单位,重点建设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厂、绿色街区、绿色道路、绿色河流等八大绿化工程。

(3)重视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高度重视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植被枯死、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问题,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遏制粗放开采,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生态恢复治理率。同时,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此外,要继续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建立和实施资源补偿费、资源税按储量征收的新机制,以达到保护自然生态、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的目标。

5.2.2.3 生态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复合系统;由基本层的4个子系统两两之间通过相互联系与制约,形成生产、消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关联层;由关联层相互作用,形成核心层,即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现。[75]

随着生态示范区的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了,具体包括:一是地域开放性,即生态示范区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的系统;二是领域宽泛性,生态示范区不仅涉及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还涉及经济和社会,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三是自然持续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要更多的使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并保证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保护一切自然资源和生命保障系统,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四是经济高效性,要改变原来区域发展高耗能、非循环的运作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五是社会和谐性。[76]可见,生态示范区就是自然持续、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相对独立和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陕北地处我国西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再加上能源开发的不断加深,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因此,急需通过建立生态示范区,把保护和改善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只有在能源开发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发展模式才能使陕北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生活。这就要求要结合陕北的特点,差异化地进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从自然与经济两个方面着手,来做好此项工作。

在自然环境方面,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陕北地区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但是陕北地区地处内陆,构成较为复杂,各类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不同,一旦开发失误,容易导致难以逆转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所以陕北地区能源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依托,生态环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陕北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

而在经济方面,从国内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来看,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经济作为基础的。一个以贫穷为特点的世界将永远摆脱不了生态的和其他的灾难。经济发展不到一定的水平,一般又很难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意义,也就很难提出建设“生态开发”的目标。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生态治理所需要的费用也难以保障。虽然陕北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但由于近几年的能源开发,经济得到了一定改善,这使得环境保护有了一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长效的保护机制,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所以,陕北应该将自己的能源优势不断地转变为可再生的生产优势。

而当前,陕北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正在建设中,这使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目标是:通过努力,将陕北建成一个集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开发产业、科技示范、休闲旅游、体制创新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使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并在重点工程建设区内初步实现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示范区的具体建设内容是以封育保护工程、精品小流域工程、淤地坝系建设工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村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程、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城市水土保持工程、中尺度试验示范工程和水土流失监测工程等十大工程为重点,统一规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据悉,通过五年创建,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 000平方千米,使示范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15%,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0%,林草覆盖率达到45%,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为持续稳定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建设生态示范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事,它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陕北地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全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完备的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等,陕北地区要达到这一点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