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1 产业优化和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一定区域内合理而高度优化的产业结构,对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就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区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其研究和探讨,也受到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及科技界的高度关注[6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一再强调积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扭转只“增长”而不“发展”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效益。地处我国黄土高原核心地段的陕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农牧业发展,其得天独厚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湖盐、岩盐等优势矿产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并由此形成以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其结果不但使区域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且会长期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西部大开发以来,尽管能源资源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但仍然处于初级的原料开发阶段,缺乏系列化深度转换开发。在当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初期,以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结构体系,对未来陕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缓解国家乃至世界能源危机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陕北能源产业开发中的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特征,直接导致了陕北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的短期繁荣和长期不可持续发展,在陕北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已经开发了20多年的今天,能源产业不可持续的现象已经显现,资源枯竭的内在风险威胁着陕北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5.1.1.2 战略与规划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质量应当进行创新。由于西部开发战略是一项系统而宏观的战略,这会给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政策导向,而陕北地区又是这一宏观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域之一,区域发展让陕北有极大的外部需求和发展机遇,也使其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整个大局的需要。[70]对此,可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在能源开发程度加大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致恶化
当前,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区位条件的改善以及需求的加大,能源开发程度也要随之加大,与此同时,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致恶化。对此,就必须改变能源开发的运行机制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机制。
由于西部地区在区域分工中具有双重性:在国内分工中,资源供应基地(西部)和主要加工基地(东部)的错位,使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加工优势互为制约;在国际分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轻工业)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中东伊斯兰文化圈地区——“缘西中国经济带”相比呈现优势,“缘西中国经济带”尤其是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许多重工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轻工业极不发达,消费品短缺,基本上是一个买方市场。陕北在其资源条件供给下,兼具有西部地区区域分工的双重优势。一方面,陕北是我国21世纪能源化工基地,通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以及西包等铁路建成通车,陕北地区将拥有最短的出海通道,把陕北和东部的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连通起来,接受其社会经济辐射;另一方面,陕北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潜力。随着西包铁路贯通,陕北将和陇海—兰新经济区相连接起来,进而通过亚欧大陆桥与“缘西中国经济带”相连通。这样的双向开放,将极大地改善陕北的区位条件,使其尽快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因素,把陕北地区的多元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2)国家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西移,为陕北能源开发创新与生态环境质量创新提供了契机
西部开发战略对应着国家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向西部的倾斜。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中、西部地带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决定着我国经济是否进入成熟阶段。目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并且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面对这种挑战,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必然要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以深加工工业的西移和东部产业结构转换为内容,即东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西部以能源、矿产、原材料和深加工工业为主。随着陕北地区区位条件的改善,逐渐形成以能源、矿产、旅游、特色农产品、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介入点的发展方向,在接受国家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转移方面具有“近水楼台”之便利。积极接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扩散,对于发挥区域多元资源优势、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区域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
(3)实现“脱贫”和“富民”目标的需要
西部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但所面临最突出、最大的挑战则是人类贫困(人类贫困实质上是对人类基本权利或能力的一种剥夺,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收入低下,这种剥夺是导致人类贫困的深层根源)。因此,西部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开发的基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向人类贫困宣战,使广大贫困人口尽快脱贫。陕北是我国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陕西省的贫困发生率为9.0%,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而陕北又是陕西省贫困发生程度最深的地区,完成扶贫帮困,实现富民是国家和陕西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西部开发为帮助陕北人民改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以及能力提供了条件。[71]
(4)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
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受环境约束较大。正如第三章所分析的,陕北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陕北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具体来说:一是水环境和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大量废渣、废石及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延河流域石油类超标7倍,窟野河水体中的悬浮物比能源开发前增加了93倍,无定河、榆溪河全年水质均被评价为iV类。榆林市年降尘量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多。二是地面塌陷、水系破坏不断扩大。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据榆林市观测,榆阳区的沙河水位下降2.62米、神木县尔林兔镇庙壕水位下降0.97米、靖边县梁镇柳桂湾水位下降5.32米。大部分河湖的水面缩减严重或干涸,以著名的红碱淖为例,短短几年时间,其水位下降达2米,周边的天然湿地严重萎缩,危及大面积植被和沙丘,再度沙化的可能性加大。榆林市规划区内15条沟渠、9条源头出现断流,造成大面积地方的人畜饮水困难,耕地难以灌溉,活鸡兔煤矿因采空塌陷而涉及搬迁的有5个村369户人家,其中350户村民因水源泄漏而导致农田水源枯竭。三是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依然严重。陕北的沙化面积仍以每年2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9亿吨,草地沙化面积达7213平方千米,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44%。四是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能源矿区所属的城镇、企业大都没有污水处理厂,也没有集中供热系统和垃圾处理场,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使得城镇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陕北能源产业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给陕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要解决陕北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陕北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做到合理开发和科学开发。
此外,本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大的波及效应,不仅关系到区内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发展。西部开发,提出“山川秀美”建设工程,即建设由地带性因素所控制的地带性景观,而陕北地区要求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对这一工程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扶持,这是陕北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启动点,而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区域以此为契机发展生态经济,否则,牺牲更多的只能是环境继续恶化和人民继续贫困的代价。(www.xing528.com)
5.1.1.3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
世界金融危机为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会,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能源基地——陕北地区,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抓住机遇,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开发方式的革新、生态经济的创新,将是唯一的选择。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包括资源在内的资产价格普遍下滑,为陕西省更新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较好的时机。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我国大量外汇储备资金正在寻求海外投资渠道。陕西省也应积极利用这一机会,加快海外投资并购的力度,加快投资和引进高技术产业的步伐。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各省区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势必会加快国际国内产业向内地寻找转移的步伐,陕西省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在产业转移中占有更大份额,更高层次地承接沿海及海外产业的转移。同时,大规模的集中投资,将会显著改善陕西省的交通、电力以及农村条件,为陕西经济的再次起飞提供基础。此外,全球金融危机也对陕北能源企业适时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提出了要求,而这也为陕北的能源企业从长远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就拿“榆天化”(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甲醇、醋酸及其下游化工产品价格一路下跌,给化工生产企业带来了困难。它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冲击。面对金融危机在短期内造成的国内甲醇、醋酸行业大面积亏损,对企业发展产生的消极因素,“榆天化”能迅速进行企业内部调整,将那些能耗高、成本高的装置退出市场,利用技术优势,通过降低成本、强化管理等措施逐渐走出了困境,并在甲醇、醋酸产业领域赢得了优势和地位。可见,能源企业提升竞争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和对能源开发进行适时的调整,作用重大。
5.1.1.4 全球气候改善的需要
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大环境,要求中国承担一定的责任,必须履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作的承诺。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陕西省也做了相关节能减排的预期,这就使得能源开发的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质量创新势在必行。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和保障生态环境,如何升级能源开发则成为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重大课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恢复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要保持能源开发的适度增长显得愈来愈重要,这也是保障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5.1.1.5 历史机遇的需要
随着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和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供给地的逐步西移,作为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用的重要输出地的陕北,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能源资源开发与转化的步伐,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使之成为陕西第一大战略产业,使陕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考虑到能源开发的巨大极化效应和陕北自身的自然环境基础,传统能源资源的开发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探寻新的能源开发方式,构建陕西省能源生态系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能源生态系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党和国家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把人和自然的演变统筹在一起考虑,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传统的能源开发方式,由于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了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构建新的能源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构建能源生态系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陕西能源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72]
(2)构建能源生态系统是实现能源产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
长期以来,能源产业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环境保护将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运用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企业如何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物质转化为原料和产品,实现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的目的,把传统的环境保护从生态的末端向前推进到生产的源头和生产的全过程。[73]
(3)构建能源生态系统是实现能源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会与日益恶化的环境相冲突,如果能源资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就会与能源资源的需求产生矛盾,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难以实现。当前在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需要新增大量的能源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能源开发产生了诸如资源消耗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使人口与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构建能源生态系统,就可以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将能源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