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1 特点
(1)通过法律,规范能源开发和利用秩序
在这一方面,芬兰和美国最为典型。这两个国家通过法规性立法,制定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并在一些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完善了配套的法规和环境管理与评价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使该国的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西欧各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政策性立法,把污染治理的思路从刚开始的末端治理转移到全过程控制上,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他们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入到环境立法项目中,同时制定并推行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其废弃物的利用率达到50%,其中某些行业的资源再利用率高达80%。
美国、德国、荷兰以及印度等通过金融倾斜政策来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通过财政补贴来资助环保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政府设置的公益基金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英国通过减免税的政策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征收资源税来限制对化石能源的开发,把得到的税收用于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推广。
(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能源区的产业发展
各国均建立工业园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典型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包工业园区,区内企业为梯级关系,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物作为下一个企业的生产材料,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节省了废弃物的处理费,这样在工业园区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欧盟国家主要是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多重目的。
(4)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各国在推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的工作中,都十分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通过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意识,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的管理。另外,学校教育也是培养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和节约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组织,尤其是政府的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4.1.3.2 经验
国外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做法,可归纳总结如表4-1所示。
表4-1 西方国家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做法
从表4-1和前面的特点可以看出,立法、技术改进和公众参与以及拓宽能源来源渠道,已成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开发利用最为主要的经验和做法,而这些做法,也给我们发展陕北能源产业提供了思路和启示,具体如下。(www.xing528.com)
4.1.3.3 启示
(1)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时间长,且需要政府和企业互动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结构调整不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而是战略的选择,它包括一系列战略决策,注重政府和企业互动,规划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上述城市在传统产业出现衰退前期,政府就高度重视,并及时成立规划组织机构,制定改造振兴的总体战略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了结构调整工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能源区域大多是按照一厂一市的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经营资源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振兴是能源区域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但这些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又有着中央和地方(省、地)之分,在结构调整上与地方政府呈现出不同程度复杂的利益关系,双方在转型工作中都希望对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产业规划、接续产业选择等方面往往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缺乏相互沟通。这种局面不仅有碍资源的优化配置,长此以往还可能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协调能源区域的结构调整工作,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两方面力量,使双方的关系由“囚徒”博弈转变为“合谋”博弈,建立能源区域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基金,制订统一发展规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通过政府和企业互动来促进陕北能源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2)选择好接续产业,注重劳动力平稳转移
选择好接续产业是基础,实现劳动力平稳转移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接续相结合。接续产业的选择是能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必须形成符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思路。美国休斯敦采取产业链拓展的模式,在原有主导产业——石油开采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的纵向拓展和横向扩散,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的广度,从而拓展了原有产业链。德国鲁尔的做法是利用原有资源产业形成的产业基础,形成多元产业结构,虽然鲁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其优势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但由于该地区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吸引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其他次级产业,从而有可能在其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到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新主导产业。法国洛林则选择了植入新产业的模式,摒弃传统产业,坚持高起点进行转型,接续产业大都瞄准高新技术和复合技术产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发展了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力平稳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发达的服务业和众多中小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且为吸纳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休斯敦在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员高达80%,鲁尔区63%的人口在服务行业工作,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繁荣确保了上述城市转型期间社会的稳定。根据我国国情,在劳动力比资本更难于在地区间流动的情况下,将能源区域所在地的劳动力分流迁往其他城市是不现实的。我国能源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转型和就业接续相结合的调整,在选择接续产业时就要考虑到劳动力的安置问题,陕北能源区亦是如此。在结构调整初期,应该采取产业延伸的模式,将主导产业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通过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建立塑料、冶金、煤化工等配套项目,培育下游中小企业,安置富余劳动力;在结构调整中期,借助加工业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外溢效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适度发展资源依赖度小的新产业,比如,石油装备制造向垃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环保方向发展,建筑材料向轻便、保温、节能等新型墙体材料方向发展,塑料、金属制品向民用化方向发展等;在结构调整后期,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适时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促进城市的持续繁荣。能源区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行业中占据着资金、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的高端位置,具有向低端拓展的可能性。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高端优势,发展技术转让、技术培训、股权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与劳动力在地域上的拓展和区域间的转移也是可行的做法。
(3)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洛林和鲁尔的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企业体制只有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保证转型的成功。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不应分国有和私有,而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成功。我国的资源开发企业,资产总量大,国有资本比重大,导致股权多元化难度较大。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开展体制创新工作。首先,要在资源开发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化重组,组建若干个专业化经营的业务单元,通过不断提高各业务单元的资产质量和运营机制,吸引外部投资者,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下属企业率先实行股权多元化。其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对拟退出的产业,应该按照《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年859号文)的有关规定精神,利用三类资产补偿等优惠政策,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再次,对拟进入的新产业,在项目规划时就要考虑体制问题,允许合资方以技术、设备投资入股,并积极考虑从资本市场融资,实行新产业新体制、新项目新体制;最后,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体制转型,稳步推进企业整体改制,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作为股权多元化的过渡方案,可以寻求国资委所属中央企业之间、国资委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为实质性操作奠定基础,待条件成熟后,再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完成股份制改造。
(4)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能源区域因传统产业转型导致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成为一种沉重的社会包袱,但是通过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工人的转业过程变成提高素质、增加技能的过程,变成为新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实践证明,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方式。法国洛林地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经过培训后再就业职工的重新失业率只有7%,这一比例一直低于法国全国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区域劳动力技能单一,整体素质偏低,在转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级培训网络和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脱产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培养能源区域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化工、机械、计算机、企业管理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另一方面,采取整建制和轮岗培训等方式,对衰退产业的职工提前进行新的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员工的爱好、特点、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保证新项目投产之时,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能投入实际生产操作中。在培训经费上,应由各级政府、转型企业和安置企业共同负担,培训后,为职工创造至少两次职业选择的机会。
(5)发展交通网络和加强环境治理,改善能源区的投资环境
我国能源区域一般具有如下优势:廉价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的空闲土地和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仅有这些条件是不够的,国外能源区在结构调整中都十分注重把发展经济同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把能源区环境建设纳入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中,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金,促进了城市对外开放的步伐。当前,软环境的优劣已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提升城市价值,增加技术、资金、人才的吸引力。应该说,自然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要求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资源开发企业也应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去规划生产和经营活动,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质量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
应当看到,我国的能源区域正面临着国外能源区域转型初期的许多共性问题,如资源开采成本上升,企业富余人员多、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普遍的地理位置偏远,缺乏区位优势;国有资本比重大;资源开发企业的社会负担沉重等。在借鉴各国经验时更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针对陕北能源区域的现状,探索适合陕北能源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