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及解决方案

陕北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陕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9]3.2.2.3地表塌陷问题突出能源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非常容易产生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而地表一旦塌陷便很难再恢复。

陕北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及解决方案

3.2.2 陕北生态环境的问题表现

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地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做得不好,给生态环境本身就十分脆弱的延安、榆林两地造成水资源和空气的严重污染。据调查,榆林地区11条主要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延安市延河石油类超标。据监测,榆林地区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指标超标,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此外,陕北能源资源开采致使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随着煤田不断开发,人为破坏地表植被,侵占农田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地下水水位的降低,致使很多土地盐碱化。大规模的煤炭、石油开采还使很多植被受破坏,沙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长年开采,陕北地区时有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对于陕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2.1 水资源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导致一些河流干枯

近年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煤炭等资源大量开发,工业、城镇生活废水大量排放,由于绝大部分城镇、工业缺少污水处理措施,基地内大部分水源地污染严重,水质恶化,使得水资源本来就短缺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已很难找到水质较好的供水水源。延安市的13个县区中,只有宝塔区的中心城区有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也仅为1.2万吨/天,不足城区日用水量的1/3和日废污水量的50%。还比如,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采空区地表变形严重,地裂缝最宽达2米多,局部地面下降2~3米,河水干枯,400多亩水地变成旱地,沟头杨树等大量植被干死。窟野河两岸大小煤矿连片开发,造成窟野河支流母河沟、王渠、三不拉沟等较大沟流从1997年以来陆续干枯断流,致使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2000年断流75天,2001年断流106天,2002年4月25日再次断流,至雨季河水流量依然较小。[58]

其次,企业高耗水量使当地水资源系统均衡屡屡被打破。能源基地大多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重点缺水地区,以耗水大户著称的能源企业的大量用水进一步使这些地区水资源总量边界不断收缩,造成当地水资源系统一再失衡。而根据国家对能源基地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急切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一般对能源生产企业水资源的收费标准都比较廉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基地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当前陕北地区每采1吨煤就会损害地表水2.84吨,生产1吨煤制油需要12吨水,但陕西省物价局仅将其取水量核定为2吨,石油开采也仅为6吨。这种廉价的收费制度,既不能为当地提供充足的补偿资金,更不能有效遏制水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引发当地触目惊心的水资源枯竭就成为一种必然结局。截至2007年,神木中鸡镇束鸡河村的三座水库、18口水井干枯,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从2001年开始每年近2/3时间断流,上游20多条支流全部断流,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湖水面积由10.5万亩缩减到不足7万亩,榆林市湖泊由原有的869个,锐减到79个。榆林市地下水监测总站监测数据显示,1992年到2008年,榆林市北部草滩地区的地下水蓄量减少了8.6亿立方米。

3.2.2.2 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加剧

从自然特性来看,陕北由于雨水的长期冲刷,形成了沟、壑、塬、梁、峁等千姿百态的地貌,也成了植被生态最为脆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陕北能源基地大多就处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能源开采必然使当地生态地貌遭受严重破坏,能源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属性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又进一步加剧能源基地地表塌陷和裂缝、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比如榆林市,已经暴露出植被大量枯死,土地风蚀率增加,沙尘暴明显增多等问题。长期以来,陕北能源工业在发展中,重工程轻林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预防监督滞后和法律法规落实不力,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和不合理的种植业采矿业布局,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落后等原因,致使陕北地区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污染倾向问题突出,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榆林市煤炭采空区就达499.41平方千米,已塌陷118.14平方千米,26万亩植被遭到破坏,沙化土地面积为142.774万公顷,占榆林市全市面积的32.76%,每年排入黄河的泥沙增加了3000多万吨。延安市13个县区每年因资源开发大约要破坏近万亩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8.4%,每平方千米输沙量为7028吨,占全省入黄泥沙总量的30%。整个陕北地区,通常每开采1万吨煤要塌陷土地2~3亩,沙化面积以每年2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每年输入黄河泥沙量高达2.58亿吨,草地沙化面积达7213平方千米。而对于延安市,其13个县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8.4%,每年流入黄河泥沙2158亿吨,每平方千米输沙量7028吨,占陕西省入黄泥沙总量的30%。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浪费,有机质和速效肥大量损失,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尽管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投入不足,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黄土区土地沙漠化程度较高,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面积为21713平方千米,而且仍以每年2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草地沙化面积达7213平方千米,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44%。[59](www.xing528.com)

3.2.2.3 地表塌陷问题突出

能源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非常容易产生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而地表一旦塌陷便很难再恢复。尤其是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塌陷、水源破坏、植被损坏、房屋坍塌等生态破坏问题极其突出,并由此导致矿区群众生活条件恶化和生态恢复成本增加。就拿榆林市来说,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已形成煤炭采空区360平方千米,塌陷区65平方千米,损毁的水浇地、旱地、林草地就达4万多亩,仅神华神东煤炭公司大柳塔、活鸡兔、榆家梁三大矿井形成的塌陷区就有55平方千米;而截至2007年,全市因采矿形成的塌陷面积共60.16平方千米,其中神东公司所属煤矿造成52.32平方千米的地面塌陷,损毁房屋2310间、水浇地3112亩、旱地19 678亩、林草地55 290亩、地方道路2000米,且采空区面积仍在以每年约10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59]

3.2.2.4 废水、废气超标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一是煤田矿井涌水、石油钻采废水大量排放,造成土地、河流的严重污染,河水、河床到处都沉积着煤泥、油污。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榆家梁煤矿生产能力成倍增长,现已达到千万吨级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工业化矿井,但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远远跟不上,矿井废水不经处理长期超标直排。长庆集团石油钻采废水未能全部实现管道集输和污水回注地层,一些区块泥浆、污水只作了简易处理,就地掩埋,遇到暴雨山洪,经常造成农田、河流二次污染。二是道路扬尘、矸石自燃等带来的大气污染突出,拉煤车辆、运油车辆造成的道路扬尘污染十分严重。石油企业由于井场建设分散,所有通往油井的道路都是临时开辟的简易公路,没有任何硬化措施,每当油车经过都带来一条条的“黄龙”,道路两侧100米以内的土地不能耕作。[60]煤炭开发企业煤矸石大量外排,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而且煤矸石自燃问题也随处可见,造成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燃煤、炼油、炼焦等环节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在运输过程中又会形成二次扬尘污染。据2004年监测,神木大柳塔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三项指标,分别是能源产业开发前的4倍、17倍和24倍。三是残余物污染对环境危害日益加剧,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能源生产属于高污染产业,能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残余物大多对环境有害,往往造成对局部大气、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对当地人居环境和其他产业形成很强的负外部效应。相关资料显示,榆林市因各类行业污染,石油类超标值高达105倍,挥发酚超标2.78倍,氨氮超标1.3倍,每开采1吨原油造成的生态环境成本达到260元。神木矿区大量工业废水使河水中铅、汞高出背景值的4倍到7倍。此两项就让当地付出高达160多亿元的环境代价。陕西省政府公布的《2009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中显示,榆林市二氧化硫达到119 283吨,延安市达到18 774吨。据相关专家(李国平)测算,2003年因开采煤矿给当地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达到27.80亿元。

3.2.2.5 人居环境恶化

由于能源的开发,也造成了当地人居环境逐步恶化。能源开发虽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生态破坏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当地环境福利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日益突现。截至2008年,榆林市12个县市有7个县城的水质不符合饮水标准。2006年11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称:神木县全县因煤矿塌陷有16个村1800人不同程度受灾。2004年神木县城因水源污染而两次停水,造成10万人断水10多天。2006年2月,米脂县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水污染事故,造成了2000多立方米碱性废水流入无定河,使下游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3月,榆林氮肥厂4个造气废水循环池内储存的近1000立方米造气废水直接进入榆溪河,影响下游居民生活用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