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35°20′~35°95′N,107°15′~110°15′E),位于晋陕峡谷的黄河西侧,毛乌素沙地以南,子午岭以东,渭北旱塬以北(包括洛川塬),整个区域在地貌上是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在气候类型上是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的过度,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暴雨较多,冬季干冷漫长的特点。在经济活动方面是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带,随着煤炭、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又成为农牧与工矿区的过渡带。多种界质的叠加,致使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多样性和脆弱性。
从整体上来说,陕北处于陕西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对此,可参考表3-3。[48]从自然区域讲,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北风沙区、榆林南至延安北的半干旱草原区及延安以南6县的半干旱阔叶林区三个区域。同时,陕北整个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变率大,黄土广布,土质松散,地形破碎,大量植被遭到破坏,90%以上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榆林北部地区处于农牧结合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长期以来,垦荒和过度放牧带来的后果是大面积的草原植被遭受破坏,土地沙化和沙漠化对农牧业影响极大。脆弱的自然条件加上不便的交通条件,再加上能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水平长期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表3-3 陕西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按分级归类
资料来源:武永峰,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2)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以下特点。
3.1.2.1 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陕北基本是以风沙区、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阔叶林区为主,而这几种类型的区域均属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不仅如此,陕北近几年大量进行煤、气、油的开发,人口数量猛增,加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大量修建,更是增加了陕北环境的压力,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得到了“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相比于省内其他区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陕北的延安和榆林虽然这两年空气质量已有所改善,但比起安康、商洛等地,仍有差距,尤其是延安的空气质量应当引起重视。具体情况,可参考表3-4。
3.1.2.2 生产条件差且类型多
生产条件差不仅表现在技术方面,还表现在自然条件方面。具体来说,一是绝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壤瘠薄,生产力低下;二是地块破碎,难以耕作,更是无法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三是山地村农户居住分散,耕作十分不便,协调性差;四是农民收入低,缺乏对农业的投入,在生产方式和手段方面不能更新,使得生产条件难以改变,效率低下。生产类型多是指地形复杂、多样,包括有川地、台地、梯田、坝地、坡地等。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不但生产不易进行,治理起来难度大且复杂。
表3-4 城市环境空气达到优良以上天数单位:天(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2007—2009年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告
由于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不文明现象。污染物的排放,直接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陕北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多数是家庭形式的,场区多建于村民居住区或村庄附近,有的尚在人口居住密集区,沿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方法,粪尿露天堆放,当受到雨水冲刷,就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粪便臭气污染大气环境,且易滋生蚊蝇,诱发疾病。据调查,陕北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年粪尿产生总量达23.81万吨,污染面积约1000公顷。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也是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目前,陕西省化肥用量在520万吨左右,施用面积占陕西省耕地面积的89.4%,平均262千克/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已对人们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要重视各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3.1.2.4 农业生态脆弱,耕地面积骤减
陕北地区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很低;灾害频繁,耕地产量低,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地人口承载量较低,在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前,当地粮食不能自给,农牧民生活贫困;能源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土地,采矿区的塌陷等也破坏了大量的耕地,使耕地面积骤减,同时由于建设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使基地人口大幅度增加,生态脆弱和耕地面积骤减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有限耕地的负荷还在进一步加大。
3.1.2.5 林草保存率低,配套措施缺乏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农牧业产出率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根据史念海(2001)[49]、桑广书(2005)[50]的研究,这一地区在人类历史时期的前期,生态环境并非像如今这么恶劣。历史上陕北沃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丰美,是群羊塞道的农牧交错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东汉以后农牧交错,川道务农,人畜两旺;唐宋以后,人丁继增,滥垦滥伐,以农为主;明清毁草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民国以后愈演愈烈,林草被破坏,沙漠南移,沙化加深,水土流失加剧(见表3-5);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市水土流失面积3.69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68%。此后,受耕作制度的影响,垦殖指数居高不下,林草覆盖率一度下降到1.89%,水土流失更加剧烈[51]。而植被(草)覆盖不足是陕北地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陕西省森林覆盖率虽达到28.8%,但南多北少,汉中、安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42%以上,而渭北及延安一带不足10%,陕北榆林地区仅有2.61%。同时,陕西省的草原退化率为58.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79%,仅次于宁夏,是全国草场退化第二严重的省区。
表3-5 陕北历代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森林覆盖、自然景观对照表
资料来源: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