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

陕北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4.1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陕北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

2.2.4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区域经济学也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陕北能源资源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陕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这自然也需要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进行指导。在区域经济学理论方面,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回波与扩散效应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效应理论等。

2.2.4.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46]陕北的能源资源丰富,应当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选择增长点,以带动整个陕北区域的全面发展。

按照佩鲁的研究,他认为产业、城市以及潜在的经济增长是选择增长点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主张经济空间是以抽象的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的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创新集中于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推进型产业中,而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这种推进型产业就起着增长极的作用,对其他产业(或地区)具有推进作用。最后,他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进型企业对被推进型企业的支配效应。可见,发展好产业、搞好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对于作为能源化工基地的陕北来说,亦是如此。

2.2.4.2 回波与扩散效应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提出的,且被诸多国家、地区所应用。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而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扩张中心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缪尔达尔的研究,可谓是对增长极运行机制的补充。其在《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论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他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产出与收入、生产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因素“起始的变化”会引致其他因素相应变化,并促成初始因素的“第二级强化运动”。如此循环往复的累积,导致经济过程沿初始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另一种是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即“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从而产生一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这一地区就获得了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他还认为,政府应采取积极地的干预政策(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以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陕北能源资源产业如果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就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和拉动效应,继而使整个区域得到发展。(www.xing528.com)

2.2.4.3 极化效应理论

极化效应理论是赫希曼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又一贡献。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就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对于极化效应,他认为,随着北方(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发展,南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且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对于涓流效应,他指出,北方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且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思想,在对陕北能源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亦应当注意该区域内的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如陕北的榆林和神府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榆神煤电化、府谷火电及材料、榆横煤化工及材料、榆米绥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工和吴堡煤焦化等六个工业集中区,绥德、清涧、佳县、靖边和定边等五个农牧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都可以作为增长极,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模范作用。

2.2.4.4 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是科学认识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其中要素禀赋理论是核心理论。对于陕北能源产业而言,应当注重其能源资源的优势,通过对其优势的把握,来提升其产业的竞争力。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由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来的。它是指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即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低,即具有绝对劣势(AbsOLute Disadvantage),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两国的资源就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增加总产出,并且通过贸易使它们分享这种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来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而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赫克歇尔—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和贸易结构的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应出口的产品,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来生产的产品;一国的比较劣势产品,也就是应进口的产品,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来生产的产品。所以,应当充分理解和掌握资源区的能源资源禀赋状况,结合当地的现实,选择产业,繁荣地方经济。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于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应当重视这些理论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此来有效地推动整个陕北能源资源区的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