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形态特征研究成果

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形态特征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1800余千米的干流河道中,主要有顺直微弯型、弯曲型、河曲型和“藕节”型河道4种平面形态。

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形态特征研究成果

7.1.1 河道平面形态特征

长江出南津关后,从宜昌向东南至岳阳,然后折向东北至武汉,过武汉后再折向东南达九江,自九江始向东北流向南京,此后以略偏东南向注入东海,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一个1 800余

img139

图7-1 城陵矶赤壁顺直河道及其节点(矶头)

千米的“W”形干流河道。岳阳和九江位于“W”的底端,分别有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汇入。武汉则位于“W”顶端的中央,有汉江汇入。

在这1800余千米的干流河道中,主要有顺直微弯型、弯曲型、河曲型和“藕节”型河道4种平面形态。

1.顺直微弯型河道

长江中下游比较典型的顺直河道有:宜昌—宜都、城陵矶—赤壁、金口—武汉、马鞍山—南京等河段;其余顺直河道一般较短。从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较长的顺直河道多沿大断裂或活动断裂发育,如城陵矶—赤壁河段可能沿洪湖嘉鱼断裂发育、马鞍山—南京河段则沿破碎带发育等。上述顺直河道河岸主要为基岩和抗冲刷能力较强的老粘土组成(如宜昌—宜都河段),且在一定距离内,河道两岸有成对的出现组成“矶头”。如城陵矶—赤壁、金口—武汉、马鞍山—南京的河段。这些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道中洲滩较少,仅在耐冲“节点”前后偶有洲滩分布;河流地质作用以纵向侵蚀为主,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较弱,河道演变缓慢(图7-1)。根据观测和模拟试验,当两对节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河宽的6倍时,河道一般不易分叉而保持顺直河道。

img140

图7-2 团风县附近典型“鹅头型”弯曲河道示意图

2.弯曲型河道

据弯曲型河道形态,可将其分为“鹅头型”弯曲和自然弯曲两类,其中前者由河流的侧向侵蚀堆积作用形成,后者是以单侧向侵蚀堆积作用所致。

1)“鹅头型”弯曲河道

“鹅头型”弯曲河道以其形象似“鹅头”而得名(图7-2、图7-3),以武汉—南京河段较为常见。最典型的有湖北团风,江西九江—湖口、彭泽—华阳,安徽安庆、枞阳、铜陵—无为河段。(www.xing528.com)

img141

图7-3 安庆—芜湖河段“鹅头型”弯曲河道

“鹅头型”弯曲河道典型的地质结构特点是:一岸为耐冲刷的基岩或老粘土形成的“矶头”;另一岸为较宽阔的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并无一例外地由耐冲岸向易冲岸发展成弯曲的“鹅头”。“鹅头”的大小取决于易冲岸松散堆积层的厚度、宽度和向下游延伸的长度。由于洪、枯水期河道主流线的变化,“鹅头型”弯曲河道一般具有分汊的特征。有些典型“鹅头型”弯曲河道已被围垦和护岸工程所破坏。

2)自然弯曲型河道

自然弯曲型河道的河谷地质结构,一般是两岸均为较易冲刷的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由河流的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其中有些是因为护岸、围垦或局部耐冲刷岸坡的限制而发育不完全“鹅头型”弯曲河道。自然弯曲型多与局部顺直河道相间分布。

3.河曲型河道

河曲型河道主要分布在下荆江河段。河流地质作用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河岸河床地质结构为较大范围内分布抗冲刷性差的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岩性以粉细砂、粉质壤土、粉质粘土为主,分布宽阔且厚度较大,致使河流有较大的侧向侵蚀空间,形成迂回曲折的河曲型河道。这些河段由于河流侧向侵蚀作用较强,河岸抗冲性差,崩岸常见,在自然条件下河道演变较快,河曲自然裁弯可形成牛轭湖(图7-4)。

img142

图7-4 下荆江河曲型河道

4.“藕节”型河道

“藕节”型河道主要分布在两岸有近乎对称且抗冲性能较好的岩土层(节点)、而其上下游均为抗冲性差的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的河段。河道在“节点”附近变窄、流速加大,河床深切。“节点”上下游河道较宽,流速较缓,常有心滩分布,形成如“藕节”状河道。典型的有彭郎矶和小孤山、东梁山和西梁山河段(图7-5)。

img143

图7-5 藕节型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