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软土成因与分布研究

长江中下游软土成因与分布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地区软土分布见表4-7。从中游至下游,河流沉积软土的岩性特征具有规律性的变化,中游地区的软土间常夹有极薄层的粉细砂或砂壤土,而下游地区的软土夹粉细砂或砂壤土薄层较多,有的与粉细砂或砂壤土呈互层状分布。不同湖区,软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长江中下游软土成因与分布研究

4.3.1 长江中下游地区软土的成因类型与分布范围

据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软土可分为3类,即滨海沉积软土、湖沼沉积软土和河流沉积软土。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分布和成层特征各不相同。各地区软土分布见表4-7。

1.河流沉积软土

河流沉积软土以河漫滩相为主,部分为长江改道所遗牛轭湖相、沼泽相沉积物,分布于长江两岸一定宽度范围内。河流沉积软土主要为淤泥质粉质壤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由于沉积环境变化较大,软土的分布较为复杂,多呈透镜状、串珠状或条带状分布,厚度变化大,成分不均一。

从中游至下游,河流沉积软土的岩性特征具有规律性的变化,中游地区的软土间常夹有极薄层的粉细砂或砂壤土,而下游地区的软土夹粉细砂或砂壤土薄层较多,有的与粉细砂或砂壤土呈互层状分布。

2.湖沼沉积软土

湖沼相沉积的软土主要分布于洪湖洞庭湖、潘阳湖等大型湖泊及其周边地区,软土中常夹有粉砂颗粒,具有明显的层理,有机质含量较高,见蚌壳、螺壳化石富集层。

湖沼相沉积的软土主要为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壤土。不同湖区,软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洪湖地区分布两层软土——淤泥质粘土与淤泥质粉质壤土。淤泥质粘土呈青灰、灰黑色,局部夹粉细砂薄层,呈软塑—流塑状,见腐殖质和蚌壳、螺壳化石富集层,厚2~8m。淤泥质粉质壤土为灰、灰黑色,呈软塑状,水平层理发育,与粉细砂、砂壤土互层,呈千层饼状分布,单层厚0.1~0.5cm,层厚2.5~10.0m。淤泥质土一般上覆1.0~8.0m的粘性土。(www.xing528.com)

表4-7 长江中下游地区软土分布特征表

img106

洞庭湖区,东洞庭湖一带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5~7m,分布于全新统上部;其他地区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含螺蚌壳及腐殖质,有腐臭味,厚度一般大于5m,上覆1~3m的粉质粘土、粉土。

3.滨海沉积软土

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且以全新世中期最发育。按成因类型可进一步分为泻湖相、河漫滩相和三角洲相。泻湖相软土具明显的水平层理,局部夹薄层腐殖质,由于湖水的波动影响,往往具粗细韵律,一般埋深20m左右,厚度5~20m;河漫滩相软土多与粉砂构成互层,局部见砂团泥砾,由于长江水进退的影响,成层极不稳定,夹较多透镜体,一般埋深5~10m,厚度3~10m;由于河海相互作用,三角洲相软土岩性变化大,夹透镜体及粉砂夹层,埋深1~2m,厚度0~7m。泻湖相软土形成于全新世早期,为海进沉积系列;河漫滩相软土形成于全新世中期;三角洲相软土形成于全新世后期,为海退沉积系列。

滨海沉积软土以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其发育主要受长江三角洲及太湖平原环境演变的控制。全新世,本区始终处于滨岸浅海相—海湾泻湖相—长江河口相交替的沉积环境中,自西向东软土由单层逐渐过渡到双层,再到多层,厚度、埋深逐渐增加,软土分布的剖面形态多呈碟状、梭状,且西部分散东部密集。

三角洲相软土之上常分布有硬壳层,其厚度、性质与地面高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地面越高,则硬壳层厚度越大,工程地质性质越好。这与地表土体失水、风吹日晒、氧化等作用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