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主要与第四系地层密切相关。因此,堤防工程涉及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部分分布有灰岩的堤段发育有岩溶水和岩溶裂隙水。
1.孔隙潜水
除地表为中更新统(Q2)和上更新统(Q3)粘性土分布的地区表现不明显外,其他各处均有孔隙潜水分布,主要是在全新统壤土、砂性土之中,含水层厚度各处不均一,一般在1~5m之间。由于含水层土的类型及组合关系很复杂,因而其含水性及透水性也很不均一,但水量并不丰富,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m3/天。
地下水埋深依地形而异,一般在0.5~2.0m之间。受气候、灌溉状况及地表水的影响,水位最大变幅在0.5~2m之间。(www.xing528.com)
孔隙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表水体、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也是重要的补给来源,并且还有与地表水互补的特点,尤其在局部为砂性土的堤防段,表现较为突出,洪水期堤外地表水补给潜水,枯水期潜水也向堤外排泄,向河、湖等低洼地区的径流排泄处于次要的地位。
2.孔隙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大体可分为两个承压的含水、隔水层组:一是在孔隙潜水含水层之下,由全新统粉质壤土、淤泥质壤土等构成的相对隔水层和下伏的粉细砂层(砂砾石层),构成上层承压含水层组;二是由中更新统或上更新统老粘性土组成的隔水层和下伏的砂、砂砾石层构成下层承压含水层组。这两个承压含水层组在一些地段由于老粘性土的缺失或表露,以及上层承压含水岩组的缺失而构成统一的承压含水层组。这一承压含水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泛,且比较稳定,含水层厚度大多在40~100m,其分布特征是上游厚度小,粒径大,以砾石为主,砾石层向下游倾伏;下游厚度大,粒径小,以砂性土为主。承压含水层组一般都被长江等主要河道或堤内溃口冲刷坑等揭露而与地表水体相联系。
总体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孔隙承压水补给来源有3种:其一为外围岗地及山前地下水的补给;其二为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在汛期时的补给;其三为上覆潜水的越流补给。长期观测资料表明,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河道是承压水排泄基准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