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下更新统(Q1)
长江中下游地区内,早更新世包括龙川冰期和龙川—鄱阳间冰期两个时期。
1.江汉平原区
在江汉平原区,下更新统称为云池组(Q1y),分布较局限,埋藏于地下,构成埋藏型阶地;江汉平原周缘则主要裸露江河两岸Ⅲ级及以上的高阶地之上。岩性具有下列特点:一般色浅,粗碎屑中砾石多具深浅不同的风化圈,沉积物多含钙质成分,胶结较紧密,呈半成岩状;有冲积、洪积和湖积3种成因。
1)河湖相
主要分布在湖北钟祥罗汉寺至天门皂市一带及武汉地区中部、江陵县城、公安县罗家渡至洪湖县曹家咀一带。其中:
(1)钟祥罗汉寺至天门皂市一带,云池组(Q1y)埋藏于地表之下58m,为厚10余米的灰绿色、灰白色、蓝灰色粘土,具水平微层理。皂市附近粘土中夹角砾,顶部有2~3cm的坚硬铁质层。
(2)武昌洪山、汉阳墨水湖琴断口以及南湖等处为厚14~77m的浅灰色粘性土。
(3)江陵县秦家场往北至潜江县张金河一带,云池组(Q1y)全为一套砾石层及砂砾石层,厚27m。
2)洪积相
分布于孝感熊家山、武昌县土地堂等地,为一套厚1~20m不等的砾石层。砾石成分较复杂,分选较差,砾径一般为5~30cm,以10~15cm居多,磨圆度中等,含泥量较高。
3)冲积相
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的东部和西部,其中:
(1)江汉平原西部,在宜昌—董市一带分布比较普遍,一般裸露于标高50~70m至100m左右的高阶地之上,具二元结构。下部为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石英质砾石为主,伴以其他成分砾石,砾石具风化圈,磨圆度较好,砾径为0.7~0.8cm,局部地段夹一层砾径大小悬殊的、无一定排列方向的砾石层,均为钙质胶结,呈半成岩状砂及粉砂;上部为粉砂及细砂互层,具交错层理。云池组(Q1y)厚一般2~10m,靠近江汉平原处厚度达20m以上。
(2)江汉平原东部,分布在黄陂横店—新州阳逻一带,赤壁亦有出露,构成40~60m的Ⅲ~Ⅳ级阶地。主要为砾石层,砾石成分有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及少量片麻岩等,砾径多为1~3cm,少数5cm,砾石磨圆度和分选性均较好,且具有一定排列方向,为砂质、泥质胶结。其中夹扁豆状、透镜状砂层,具斜层理。厚一般2~20m不等,局部地区砾石层具有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厚的灰绿色粘土层。(www.xing528.com)
2.洞庭湖平原区
在洞庭湖平原区,下更新统划分为下部的湖仙山组(Q1h)和上部的汨罗组(Q1m)。
湖仙山组(Q1h)仅出露在湖南岳阳湖仙山一带的人工露头上,岩性为砂砾石层夹粘土层,厚6m左右。主要为冰川泥砾、冰湖相纹泥及冰水相砂砾堆积。
汨罗组(Q1m)主要出露在洞庭湖东部湖南岳阳荣家湾至长沙铜官一带,构成基座阶地或半埋藏型阶地;在湖盆中则形成埋藏型阶地,顶界往往埋藏于海平面以下。
(1)东部湖南岳阳荣家湾、汨罗、湘阴及长沙铜官一带,汨罗组下段粒度较细,粘粒含量较高,顶部为杂色粘土,厚5~90m;上段粒度较粗,以砂、砂砾层为主,夹砂质粘土和泥质粉砂土,厚5~137m。
(2)西部湖南安乡—沅江一带,汨罗组(Q1m)分布较广,但地面未见出露。据钻孔资料,其下段粒度细,主要为悬浮物质堆积的粘土、粉砂层,间夹砂、砾,其上部的杂色粘土较东部地区发育,厚8~169m;上段粒度较粗,砂层、含砾砂层增加,粘土、粉砂层相对减少,厚15~110m。
3.鄱阳湖平原区
鄱阳湖平原区下更新统赣县组(Q1g)未见出露,可能埋藏于地下,构成埋藏型阶地。
4.苏皖沿江平原区
在安徽省境内,下更新统称为朱冲组(Q1z),零星分布于安徽安庆市马山、霍山县金家冲、宁国县歪山岭等地,其下部以砾石、砂砾石为主;上部为粉细砂,局部含砾石。厚2~5m。本组具二元结构,为冲积成因。
江苏省境内缺失下更新统地层。
5.长江三角洲平原区
在长江三角洲平原区,下更新统地层广泛埋藏于新地层以下,为钻孔所揭露,其下部主要为灰绿、黄褐夹灰白、青灰等色亚粘土、粘土;上部主要为灰、灰黄、灰白色中粗砂、含砾中粗砂、中细砂、砂砾,间夹薄层亚粘土,为一套河湖相砂泥质沉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