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活动特点: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地震活动特点: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5个地震区共包括了我国的25条地震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震带上。此外,这一带还发生了12次Ms=5.0~5.9级地震。图2-2长江中下游中强地震震中分布图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及其相邻地区共发生Ms≥4.0级以上的地震94次。总体来看,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地震活动特点: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2.1.4 地震活动特点

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挤压,我国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我国西南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该地区地面不断抬升,而且还形成沿碰撞带展布的欧亚地震带;在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带,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侧大陆下俯冲,不仅形成日本台湾—菲律宾的火山岛弧带,而且沿该火山岛弧带展布着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段。

我国处在世界上这两个最大的地震带之间,发生的地震多且强烈,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km以内。根据这些地震的分布特点,将我国的地震活动划分为5个地震区,即: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这5个地震区共包括了我国的25条地震带。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两个地震区之间,仅有华北地区的郯城营口地震带的西南延入。

华北地区的郯城-营口地震带呈北北东走向,主体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北的辽河中下游、黄河下游及淮河下游,包括从铁岭至宿迁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资料表明,自公元1400年以来,本带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km范围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Ms=8.5级地震1次,Ms=7.0~7.9级地震6次,Ms=6.0~6.9级地震11次。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震带上。

郯城-营口地震带西南端跨过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到达合肥以南的庐江县附近。据记载,在合肥及其附近的六安、霍山及庐江一带,共发生两次Ms=6.0级及以上的地震:一次是1652年3月23日发生于霍山县东北的6.0级地震,影响很大,26个县志有记载;另一次是1917年1月24日发生于霍山的6.4级地震,其破坏力更大,101个县志都有记载。此外,这一带还发生了12次Ms=5.0~5.9级地震。(www.xing528.com)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及现今中强地震分布见图2-2。

img10

图2-2 长江中下游中强地震震中分布图

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及其相邻地区共发生Ms≥4.0级以上的地震94次。在这些地震中,没有Ms=7.0级及以上的地震发生;Ms在6.0~6.9级之间的地震为5次,占5.3%,Ms在5.0~5.9级之间的地震为32次,占34.0%,Ms在4.0~4.9级之间的地震为57次,占60.6%。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中震为主,有限的几次强震主要位于湖南常德、安徽潥阳、霍山(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边界附近)等地。区内中强地震的分布与区域主要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如1661年常德img11级地震可能受控于北北东向的太阳山断裂,而复发性较高的钟祥地震,则可能为北北西向的胡集-沙洋断裂所控制。总体来看,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