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及地质研究

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及地质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长江中下游3 800余千米干堤已全部完成达标建设。

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及地质研究

1.4 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防洪建设,长江中下游已初步形成以堤防工程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1.堤防工程

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设计水位必须统筹考虑。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工程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位见表1-3。

表1-3 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设计洪水位(冻结吴淞高程,m)

img4

注:带“*”者为主要控制站水位。

长江中下游主要堤防工程的级别,荆江大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汉江遥堤以及沿江重点防洪城市堤防为1级堤防。松滋江堤、荆南长江干堤、洪湖监利江堤、岳阳长江干堤、四邑公堤、汉南长江干堤、粑铺大堤、黄广大堤、同马大堤、广济圩江堤、枞阳江堤、和县江堤、江苏长江干堤等为2级堤防。洞庭湖区、鄱阳湖区重点垸堤防为2级,蓄洪垸堤防为3级堤防。汉江下游干流堤防工程,除汉江遥堤为1级堤防外,其余为2级。

长江中下游干流1级堤防堤顶超高一般为2.0m,2级及3级堤防堤顶超高一般为1.5m,其他堤防堤顶超高一般为1.0m。城陵矶附近长江干堤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了0.5m;洞庭湖及鄱阳湖临湖堤风浪大、吹程远,重点垸堤防临湖堤超高2.0m,临河堤超高1.5m,蓄滞洪区堤防临湖堤超高1.5m,临河堤超高1.0m。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规划为指导,大力开展堤防工程整修加固建设,进行了联圩并垸,缩短堤线,加培、加固、新建堤防。1954年前,以修复加固为主;1954年长江大洪水后,以该年洪水位为设计防御标准全线加培堤防;1998年大洪水后,中央及地方加大了堤防工程建设的投入,全面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重点对29项长江干堤(含长江干流的蓄滞洪区围堤)进行加固建设,加固堤线长3 576km。除堤防工程达标外,同时对堤身质量和堤基隐患进行了处理,并对穿堤建筑物进行了加固。目前,长江中下游3 800余千米干堤已全部完成达标建设。

2.蓄滞洪区

长江中下游目前安排了40处蓄滞洪区,总面积约为1.20万km2,耕地711.8万亩、人口约632.5万人,有效蓄洪容积约590亿m3

重点蓄滞洪区为荆江分洪区。重要蓄滞洪区共12处,分别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13处,分别为洪湖中分块、屈原、九垸、江南陆城、建新、西凉湖、武湖、涨渡湖、白潭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保留蓄滞洪区有17处,分别为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分洪区、虎西备蓄区、君山、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洪湖西分块、东西湖蓄滞洪区。

3.重点大型水库

长江流域在干支流上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57万座,总库容1 745亿m3,但水库多是综合利用工程,大部分水库的主要任务是发电或灌溉,兼顾防洪,对所在支流的中下游有一定的防洪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作用不大。目前已建成的、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水库有三峡、丹江口、江垭、皂市等,已建成的具有较大防洪作用的水库有紫坪铺、五强溪、柘林、柘溪、隔河岩、水布垭、万安、漳河等。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控制流域面积达100万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56%;年平均径流量4 510亿m3。坝址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河段,河谷开阔,坝基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越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工程由拦河大坝及泄水建筑物、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等组成,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实施方案。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泄洪坝段居中,两侧为电站厂房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坝轴线全长2 309.47m,坝顶高程185m,最大坝高181m。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m,总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为中国最大的水库。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投入初期运行,2009年全面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特别是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使江汉平原1 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1公顷=104m2)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在遭遇特大洪水时可避免发生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在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将洪峰流量由70 000m3/s削减至40 000m3/s,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www.xing528.com)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与丹江汇合口下游1.50km处,是综合开发汉江的大型水利工程,由混凝土坝、两岸土石坝、电站厂房、升船机和引水渠首等建筑物组成。初期工程正常蓄水位155m,于1973年建成,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河床混凝土坝水下部分已按后期最终规模兴建,两岸混凝土坝及土石坝按初期工程规模兴建。后期大坝加高工程正常蓄水位170m,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其任务是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

4.河道整治

长江中下游干流以控制河势和防洪保安为主要目标,开展较大规模的河道治理,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势得到初步控制。

5.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干堤之间严重阻碍行洪的洲滩民垸、洞庭湖及鄱阳湖区除重点垸、蓄洪垸以外的部分在常遇洪水时即遭受洪灾的湖滩及民垸进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建设包括既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方式,还包括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已实施单退圩垸293处、面积1 975km2、蓄水量77亿m3

6.防洪非工程措施

目前流域内有报汛站7 000个,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当前防汛需要的水情信息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制订了洪水作业预报方案;通信预警系统正在兴建,各种管理法律法规也正逐步完善。

以上防洪工程正常运行时,长江干、支流主要河段现有防洪能力大致达到:

(1)荆江地区依靠堤防工程可防御10年一遇洪水。通过三峡水库调蓄,遇10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m,不需启用荆江地区蓄滞洪区。遇1 000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可控制枝城泄量不超过80 000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0m,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

(2)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考虑本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防御1954年洪水。遇1931年、1935年、1954年大洪水,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可减少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一般年份基本上可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

(3)武汉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考虑河段上游及本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防御1954年洪水(其最大30天洪量约200年一遇)。由于上游洪水有三峡工程的控制,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对武汉的威胁;因三峡水库的调蓄、城陵矶附近地区洪水调控能力的增强,提高了长江干流洪水调度的灵活性,配合丹江口水库武汉市附近地区的蓄滞洪区运用,可避免武汉水位失控。

(4)湖口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考虑河段上游及本地区蓄滞洪区比较理想的运用,可满足防御1954年洪水的需要。

(5)汉江中下游依靠综合措施可防御1935年同等大洪水,约相当于100年一遇。

(6)赣江可防御20~50年一遇,其他支流大部分可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