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江钟祥以下堤防至明代已基本建成,到民国时期汉江干堤已达600余千米。民国七年始名荆江大堤,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列为国家确保堤段,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先后数次批准采取重大措施对其进行培修加固。表1-2长江中下游部分重要堤防工程形成时间表

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1.3 长江中下游历史上的堤防工程

据考证,建于公元前约1 500年的湖北黄陂境内的商代盘龙城(城堤)就具有防御洪水的作用,是堤防工程的雏形。

梁书·曹景宗传》记载,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郢州(今武昌)即筑有长堤。武汉市堤防从明代开始得到较大规模的建设汉口堤防在明崇祯初建沿江堤长堤街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张公堤;汉阳堤防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代续修,长52km;武昌堤防在明代由武昌城外沿江长江一带民垸联并而成,明清时期修筑了驳岸。

耙铺大堤始修于明代中叶(1500年前后),完善于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光绪二年(1876年)冬,武昌(今鄂州)籍人郭瑞麟首筑樊口坝,切断了梁子湖与长江的通水河道,使得滨湖农民免受江水危害。光绪四年春,胡炳卢、汪国源领头在此二度筑坝。民国十一年(1922年),肖耀南督理湖北,委任吴兆麟建樊口闸(即“民信闸”)。

汉水襄阳大堤始建于汉,曹魏时(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曾因堤决,重加修筑。汉江钟祥以下堤防至明代已基本建成,到民国时期汉江干堤已达600余千米。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自江陵灵溪沿城修筑江堤,称“金堤”。天监六年(公元508年)荆州江水泛溢曾冲决堤防。自五代至宋、明时期,沿江分段修筑了寸金堤、沙市堤、黄潭堤、文村堤、新开堤、周公堤、黄师堤以及李家埠堤等,基本形成荆江大堤之雏形。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堵塞郝穴、清顺治七年(1650年)堵筑庞公渡口,全线连成整体,即为现今的荆江大堤。荆江大堤曾称为“万城堤”、“荆州万城堤”、“江陵万城大堤”,明末清初时,尚属民堤。民国七年始名荆江大堤,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列为国家确保堤段,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先后数次批准采取重大措施对其进行培修加固。

南齐时武陵(今常德市)曾修治城南沅江占堤。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已大量兴建堤防,至20世纪30年代,湖区有大小圩垸1 500余座。(www.xing528.com)

安徽省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蠹,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期则洲汊分歧,茫茫九派,为禹贡所称之“九江”。后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历经80年,自上而下依此建成同仁堤、马华堤等小堤,曾多次溃口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圩、并圩形成同马大堤雏形,但防洪标准低,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多处发生漫溢性溃口,后经多次建设,堤线延伸至怀宁县官坝头,1963年正式命名为同马大堤。

史载,西汉末年、三国和东晋时期,分别在浙江钱塘、金山卫(今属上海市)、沪渎(上海)3处开始修建海塘,吴淞口以南之海塘在唐代已初步形成。

长江中下游其他一些堤防工程修筑情况见表1-2。

表1-2 长江中下游部分重要堤防工程形成时间表

img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