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是一项受时间限制的高度复杂的双语活动,译员在接受原语输入的同时要进行译入语的输出,这种过程给译者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高度的认知处理能力。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的勒代雷(1992)把整个传译过程归纳为三个连续的过程:感知,概念化和陈述表达。同时吉尔(Gile1999)建立了口译任务处理模式(EffortModel)来解释口译中出现的困难和译员的对策。吉尔把完成口译的模式归纳为:同声传译=L+P+M+C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 即听力与分析
P(Speech production)即翻译
M(Short-term memory)即短期记忆
C(Coordination)意为协调。
Gile把口译理解为“C=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
根据这一公式及上述对译员的基本要求,林郁如等认为口译的公式为: I=S+C+P。I=Interpreting,S=Interpretingskills,C=Comprehension,P= Professionalstandard;即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的运用。无论是吉尔还是林郁如都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是对一个译员的核心要求。好的译员应是个通才,仲伟合教授认为,一个好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个板块组成: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 ;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双语知识板块) ;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板块也包括译员必须掌握的专题知识;S(P+AP)= ProfessionalInterpretingSkillsandArtistic。PresentationSkills,即技能板块=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及表达应对技能等,表达应对技能强调用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完成口译过程,如口译的应对策略。仲伟合将译员的知识结构划为“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技能板块”。这三个板块为口译的教学提供一个课程设置框架,使译员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能胜任传译的工作。译员的要求非常高,译员的思维、分析、综合、联想、预测、加工、表达等能力要发挥到极限。他们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也包括更为广泛的文化和知识背景,要牢记大量与翻译内容有关的术语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语法等。译员在知识方面是个“通才”,掌握百科知识如文化、科技、外贸、经济、政治、人权、人口、环境、卫生、战争、宗教等知识以应对会议千变万化的主题。传译对译员的综合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期记忆要求极高,译员要快速记忆讲话人的讲演内容,并要注意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译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拥有熟练的口译技巧;有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传译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合理分工,形成和谐高效的整体。(www.xing528.com)
安德逊(Anderson)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模式(ACT理论)认为,任何认知知识的习得都要经历一个从陈述性知识过渡到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我们认为,传译的能力发展过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传译的技能的获得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转变需要练习或训练。在这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译员的精力分配、口译的速度和效果、口译的运作过程都受到影响。随着译员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完全自动化,其口译的技能得到迅速提高,传译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口译的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由基础的技能训练到高层次的训练,系统地科学地训练译员的传译的技能,随着训练的不断的深入提高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学员将最终建立意义单位,迅速流畅地进行代码的转换,传达意义。为提高译员的综合能力,我们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传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在向译员传授能使他们成为好译员的方法与原则的教学原则下,传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体现传译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课、百科知识课及口译技能核心课。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课的目的是提高译员的语言能力,使译员掌握若干语言,强化译员的交际能力与语篇能力的培养。在基础阶段应对学员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即听说读写能力与识别文化、语篇体裁和语篇类型的能力。百科知识课主要针对传译的要求培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且知识面广宽的人才。一名优秀的同传译员需要在平时积累各个学科的大量知识,关注周围的新闻和新鲜事物,掌握如外交、经贸、营销、法律、旅游、金融、新闻、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会计、保险、营销、信息技术等知识。在进行百科知识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授: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外语+汉语操作的相关专业等。口译的技能课是核心课程,主要以专题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学可以通过技能的介绍并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循序渐进,使学员掌握口译的技能。
口译教学模式避免将笔译课、精读课或语言等课照搬过来。我们可以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传译的各项训练活动中去。任务活动可以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任务的内容与题材要广泛,如涉及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经贸、旅游、政法等。教师应对任务做有针对性的传译示范或讲解,起到引导学员的作用,并根据情况对学员进行常见的传译套语的练习。老师应适时地为学员提供传译的实践机会,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如安排学员实习,组织学员参加某个会议或大型活动担任传译的服务工作。我们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布置课后传译任务,让学员得到延续性的训练,逐步训练和提高他们自身处理任务的能力。
学习传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接受正规的训练后译员还要不断努力,坚持自身的训练,扩大知识面,如多留心报刊出现的新词与新的表达法;改善心理素质等。学员应利用任何机会如在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时自己默默地训练传译,积极参加口译实践,善于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分析成败的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模拟训练能让译员能在临场实践的气氛中训练口译的整个过程,让学员掌握传译的设备,在真实的场景中得到更好的训练;译员可以与原语发出者处在同一环境,感受现场的气氛,体会原语发出者的语速、口音、语态、表情,信息传递辅助设备的音响效果并可能经历离题甚至出错等状况。学员可以自己组织会议、轮流发言、轮流翻译,以提高学员的传译的技巧并掌握各种公众演讲技巧。可以采用时效性较强的电视新闻、辩论、演讲、记者招待会等节目或录像练习学生的传译。也可以创造国际会议、谈判、演示会、研讨会、学术讲座、即席演讲翻译、记者招待会等的传译环境,让学员针对各类任务内容进行模拟演练,在实战中有效提高学员的能力。
译员要完全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并使译语能让听众接受的话,提高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极为必要。跨文化意识主要指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性是译员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翻译的前提。传译中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主要是语言手段如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等,还包括诸如手势、身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及社会关系、社交准则及价值观念等。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员的跨文化意识,利用录像、光盘软件等获得听觉输入及文字与场景画面的视觉输入,让学员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说话的思维风格等。利用一些含有文化、思维差异或容易出错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进行口译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为了达到目的,译员要掌握简单化、概括化、略译、综述、解释等应对策略,强调译员在不影响原语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采用简化的语言形式,进行解释、概括、略译。为此,我们可选用现场讲话的录音或口译录音或有代表性、内容形式都合适的讲话或播音,让学员置身于真实的环境,熟悉讲话者不同的口音、语速及语体风格;并让学员跟听、跟读原语发音者的发音与内容,感受语气、语体,把握节奏。
传译作为翻译方式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规律。传译的基本原则有(1)顺句驱动:译员按照原语的顺序,不停地把整句切成个别意群或概念单位并把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原意。(2)合理调整:译员要根据听到的内容信息随时地进行调整、重组、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等,并灵活运用传译技巧,如概括、解释、归纳等,以使译员迅速流畅地表达出原语的意思。(3)适度预测:指在译员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语言能力、临场经验等超前预测讲话人将要讲的内容并提前翻译。(4)信息对等:指译员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努力把原语的词、句及整个语篇的主要信息迅速地传译,使译语传达的意思与原语整体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掌握其他一些同声传译技巧,如张维为曾列出9种英汉同声传译的常用技巧,其中包括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及语气等;另外还有如顺译、预测、分流、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语义衔接等翻译技巧。在教学的训练过程中要以理论为指导,结合学员的实际,强化口技能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员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注重同步发展学员的智慧与技能,为学员提供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中西文化知识,提供理论与实践知识,使学员经过训练能很好地为将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同时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员的传译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