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口译解释力-顺应理论的实践

如何提高口译解释力-顺应理论的实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指译语要策略地进行选择,且选择要合适,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双方的交际。根据顺应理论,译语要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与意图、口译的时空等现场因素,再现原语的信息。

如何提高口译解释力-顺应理论的实践

5.5.1 顺应理论对口译的解释力

5.5.1.1 顺应语境因素

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是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学研究模式。这是个兼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是社会行为,它和人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因此,顺应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口译的语言使用进行跨学科研究。维索尔伦提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选择可以在任何的语言层面上同时发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等;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发生在话语产生和理解两个层面上。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中介,他必须根据发言人与听者的语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双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使译语再现原语的所有意义。

按照维索尔伦的理论,语言“选择”包含三个重要的内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口译的语言要选择才能合适地表达原语意义。商讨性则要求口译的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转译原语,而是在高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下做出的,使译语合适现场语境、双方的可接受性等。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译语要策略地进行选择,并顺应双方交际的目的。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译语的选择。即译语要顺应语境因素,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分,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一顺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译语顺应的语境成分有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等;社会世界,包括交际双方依存的关系,权利关系和平等关系;心理世界,其涉及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仰、欲望、动机、意向等的心理状态。译语必须顺应语境,使译语得体,体现语境的文体、风格、文化因素等效果。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分,指选择的译语应在语言和语体等方面与原语等效,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内容、篇章、连贯等。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指译语要策略地进行选择,且选择要合适,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双方的交际。动态的双语交际的口译过程受到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等影响,这要求译员根据交际环境、语境、交际者的情况、交际目的、双语文化差异等因素理解原语,用译语合适地转达和再现原语的信息与语用效果。我们可以把顺应性口译模式描述为:理解原语、选择意义——选择意义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传译目的,选择顺应对象或层面的策略,实现相应的顺应。

根据顺应理论,译语要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与意图、口译的时空等现场因素,再现原语的信息。我们知道,口译涉及的内容范围广,口译的场合与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接待国家元首的正式会谈和讲话,也有贵宾游览观光、参观和购物等。按性质和场合具体可分为:会见、会谈、演讲、讲话、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谈判、参观访问、游览、娱乐、购物、日常生活等。如外交口译涉及国家利益和政策立场时,译语要顺应语境,表达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并符合交际语境的严肃性。同时,译语应满足双方的心理世界如信仰、意向等。汉语中“吃过早饭了吗?”的真正含义可能并不是请人吃饭,而只是汉语环境里打招呼问好的一种方式。在口译的再现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选用适合听者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方式,并能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例如:

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译文: 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 and morals.

“精神文明”在这里被译成了“morals”。该词的含义为“standards of behavior,esp. in matters of sex”,这肯定不是原口号设计者的本意。这体现 译者没有真正把握原语的真实意图,没有选用适合于原语环境的译语再现 原信息。此句可译为“For better 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再如, 我们常遇到“宣传”一词的翻译。若把“宣传”译为“conduct propaganda”的 话,则会让外宾感到吃惊,心理难以接受,因“propaganda”往往有“撒谎、欺 骗”等文化涵义,带有贬义。口译时我们可以用publicize,give publicity to 来顺应和再现原语的意义。这样既能满足听者的期待,也能较好地表达原 语的效果。

5.5.1.2 顺应语言结构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体现译语在文体、词汇、语篇、内容等层面获得与原语最切近的效果,并使译语满足听者的期待,使听者易于接受。由于汉英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翻译时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忠实流畅地表达原意并符合双方的期待。如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例如: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译文1: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www.xing528.com)

译文2:To promote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vice versa.

译文1较显累赘,而译文2则较符合英文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较连贯。有时句子需要改变句型,使译语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顺应英语的文体、语篇等语言结构。

口译过程中,译员适当地运用汉英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习语,使听众获得与发言人共同的相关认知图式,无疑使译语增色与更连贯,例如: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Opportunity never knocks twice at any man’s door.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口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层面的差异。选择译语时应选择合适的主语、谓语、安排句子成分与语序、处理好句内关系与句子言内意义、否定转译、词汇转换等,使译语符合交际双方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等,地道、流畅地再现原语。

5.5.1.3顺应动态过程

刘和平认为,口译是一种十分复杂且特殊的动态交际过程。因为口译这样的双语交际活动自始至终处于动态之中:交际环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交际主题不能变化,交际人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及社会因素在交际中发生变化;语言的感知辨识、语言语义、语篇、文体、修辞、文化、社会心理分析、意义判断和综合等均瞬间发生变化,而且都会对口译的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动态地选择语言,且这一选择是有意识的策略选择,最终使所选择的译语得体,连贯流畅地再现原语的真正意图。要使译语准确、通顺、优美地再现原语的意思,译员必须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并考虑到认知、文化、社会、语用等因素进行减词、增词或改变句型与词序。。例如1998 年3 月19 日,朱总理在他担任总理后举行的第一次招待会 上说: “我感到惶恐得很。”译员怎么把握分寸翻译此句? 就字面上,可以译 为: I am horrified. 但这不是总理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译为: I am deeply worried lest I will let my people down. 根据口译的过程,有时需要加词才能 较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根据不同的情况,译员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选择不同的句型结构,采用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等,尽量使译语自然、流畅,贴近英汉交际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应策略地选择语言,使译语体现语言语用等效与语社交语用等效。例如某单位宴请几位外国专家,虽餐桌上是美酒佳肴,但主人起身盛情举杯说:“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一杯。”如是把这番话直译出,会让外国客人大为不解:既然宴请,为何用不好的佳肴?此时译员必须懂得运用语用策略,进行灵活处理,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句不妨译作: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re able to prepare. Please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Now,to everyone,cheers! 这样,译语所获得的效果最贴近于原语 在听者中所引起的效果。

语言使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其中发言人、听话人与译员都是选择者。口译的语言选择涉及语音、词、短语、句、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语码、语体、命题内容(指称关系、述谓结构、语法关系、句法过程、话语类型等)、语用意义、语篇等。译语要顺应语言选择的各层面,尽可能达到原语的效果,并使发言人的意图与听者的期待相吻合。

口译的首要任务是达到传译的效度,使原语讲话者的意图与译语听众的期待相吻合,其次有责任提高译语的信度,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向原语趋同。为此,我们要在合作原则的规约下合理理解原语并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原语的语意。在明示-推理动态翻译过程中译员也要通过认知推理,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选择最佳的意义,同时兼顾两个主要因素:既要尽量保证原语与译语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又要考虑到原语与译语听众在推理过程中达到的关联大小对应。顺应理论从语用综观的视野为口译建构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口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它强调口译的过程要考虑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因素,顺应口译的语境、译语的语言结构、交际双方的接受性及整个口译的动态过程。从合作原则、关联论及顺应理论等语用学思想透视口译活动的语言选择,目的在于强调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我们认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遵循各种语用原则或理论的翻译观及相关的语用学翻译观,提高意识程度,灵活地运用有效的语用策略,使译语反映原语的真实意图。语用学翻译观在口译的应用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建立一个跨文化交际和语际转换的理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