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4 旅游语用文化翻译研究
4.12.4.1 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
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现代旅游呈现多元文化格局、旅游方式呈现多元化、需求呈现多元化、旅游信息的传播及旅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它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广义的特殊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文化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旅游则是实现文化教化与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与途径,是对优秀文化的挖掘、提炼与弘扬。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普及的新兴旅游形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当今世界更为重视知识文化更为强调人文素质提高的表现。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旅游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涉及旅游与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涵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4.12.4.2旅游文化传播与翻译
陈刚教授(2002)认为,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信、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否则,译文就可能不准确,甚至闹出笑话来。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等等。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得好,会适当唤起国外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就旅游对外宣传的现状而言,要跟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恐怕还有待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为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对中国旅游业和旅游资源有更清楚的了解,把中国旅游品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把发展旅游作为入世后的经济增长点,显然,跨文化的旅游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化翻译为一种大众读物,其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内外有别。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该深究原文,分析它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选择合适的译语,使译语兼顾文化传递的重任,又能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起到招揽游客,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勃勃发展。
旅游文化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文化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涵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例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做西子”。Poet Su Dongpo of the Northen Song Dynasty compared the West Lake to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ancient China. ”中国人都知道“西子”即“西施”,是中国 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并且能马上联想到其无与伦比之美。但是若直译成 “Xizi”,译文读者是不能理解的,用加注解释来代替,就好多了。“三月三 节”若翻译成San Yue San Festival 是不够的,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可译成 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www.xing528.com)
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应清楚明了、准确传达旅游信息和文化底蕴。旅游翻译是以感召为主的实用性翻译,有其功利性和商业性,译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迎合译文读者或听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贾文波2004)。各种与旅游有关的文字资料被称为“旅游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的翻译既是语言交际手段,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因此,旅游景点简介的译者不仅需要传递原语文本所含的旅游信息,还要把与景点相关的旅游文化传递给目标读者。要处理好旅游翻译中大量的文化信息,译者要“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即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理解度为原则。译者既要顺应译语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又应考虑读者或听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充分考虑旅游文体的特点和功能,有效发挥译文优势,以增强感染力。旅游文化翻译追求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的同时,也不能回避两种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空缺”。这需要译者根据原语与译文所涉及文化、社会、历史等特点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张宁2000)。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不顾文化因素逐字逐句的翻译而造成的望文 生义的错误。例如,把“红茶”翻译为“red tea”,把“红糖”翻译为“red sugar”。其实,在英语里“红茶”是“black tea”,而“红糖”为“brown sugar”, “回锅肉”应为“back-pot pork”,而不是按其制作工序翻译为“twice cooked pork /double cooked pork”。在跨文化交际中各有不尽相同的标记,有不同 的语用文化意义,不同民族借用它们表达相异甚至相左的思想、感情和文化 意境。例如“怡红院”的英语译文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为在 英语里“green”的语用文化意义才是汉语的“红”的话语含义: 轻浮与浅薄。 很多城市都设了商业步行街,如果把它译成“walking street”,那可能贻笑大 方。因为“street walker”不是“在大街上步行的人”或“逛大街的人”,而是 “在街头拉客的妓女”; 因此“walking street”的语用文化意义不言而喻,显然 译文没有很好体现出原语的文化,我们应用“pedestrian mall”来传译,以突 显其语用信息,正确传递旅游文化信息。我们应注意语境与意义的动态生 成互动,例如,“禁止摘花”可以译成“Don’t pick the flowers”,但其语气生 硬。若改译为“Take care of the flowers”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译者取得原 语使用语境的关联,把原语所处的动态语境中的意义完好的表现出来。这 不仅符合语用文化的特征,也更好地体现其语言使用的语用价值。
旅游翻译中的语用文化再现还应注意运用一些已固定的表达法; 也有 一些传统译法已广为人知,被人接受的可以沿用,不可随意翻译,以确保翻 译的信度。例如,国家卫生城市( National Hygiene City; National SanitaryCity)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China’s Outstanding Tourism City) ,联合国迪拜人 居奖( UN Dubai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Best Practices in Improving Environment) ,全国园林城市( National Garden City) ,等等。
总之,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者不仅要求欣赏美丽景色,同时也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作为译者,要认真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将我国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海外旅游者,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中国旅游,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怎样做到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地研究中外文化内涵的异同,准确系统地把握中英的文体差别和旅游资料的特殊性,不应死译、硬译,生搬硬套和望文生义,而应灵活处理。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旅游翻译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