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要以语用学理论作为背景,着眼于不同语言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它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要与社交语境达到和谐融洽,取决于语用者对社交语境的认知,取决于语用者是否能将具体的语境因素内化成语境关联,能否就某一具体社交场合自然地选用适合该场合的语言,提到某种语言表达也会自然地想到与该表达相关联的具体社交场合。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语境认知、文化语境认知和社交语境的认知,交际双方敏锐的语境认知意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交际对方的话语含义,协调交际环境,最终完成交际目的。无论是在静态或动态的跨文化语用交际的文化解读与传递过程中,读者的理解、文化缺省的弥补以及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对异文化的阐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际中的认知心理状态方面的差距使交际双方可能无法进行默契磋商和协调,使得交际双方难以达到语用互动,导致认知模式、文化图式不同的读者难以正确地感知、接收双方的语用信息。因此,就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文化传递而言,译语读者可能由于文化图式的缺省、相关经验的缺乏,其认知环境信息量的不足可能导致语篇连贯出现空位、语篇解读失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递的方式之一,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执行文化的转换与传递。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元的互动过程。翻译效果能够达到的只是尽量使译作向原著趋同,使译语读者尽可能地获得原文的语境效果、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跨文化语用学翻译要注意文化语用误读,避免翻译走向极端。而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价值观念等层面的差异是错译和语用传达失误的主要原因。例如:
例1:There was nothing mass produced about the school,but if it was individualistic,it also had discipline. ( A. Christie: Cat Among the Pigeons)
这所学校并不是大量出人才的。但如果说这所学校强调个性,可是它也注意纪律。
这里的指mass produced“批量生产”,在西方注重个性的情况下是贬义,译者把它翻译为褒义了。其中的文化价值影响到语用效果。
再如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中的一句,她忽略了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的差异,改变了原语的文化语用含义:
例2: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译文: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
俗语“放个屁”被直译为pass his wind。这似乎令英文读者大为费解,而且伤大雅。但学者马红军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上下译者对“放屁”一致性的翻译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另一位汉学家Jackson把它译为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here to insult me.
例3:袭人笑道:“……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宝玉笑道:“你在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红楼梦》第19回)(www.xing528.com)
译文:‘But if you will really keep your promise about those three things I’ve mentioned,I will promise never to leave you ——even if they send a bridal chair and eight strong bearers to carry me away!’
‘Oh,come now! Isn’t that stretching a bit? Said Bao-yu with a laugh.‘For eight bearers and a handsome husband I bet you’d go!’
这本是袭人试探宝玉对她的感情的深浅,向宝玉提出三个条件,宝玉答应她后二人的对话。结婚坐“八人轿”,是娶“嫡妻”。袭人的话表示:即使别人要她做嫡妻,她也不愿离开贾府,而宁愿做宝玉的侍妾。宝玉的回答等于承诺娶她为嫡妻。但从译文来看,宝玉的话却近乎调侃,成了“我才不信你的话呢,有相貌出众的公子用八人轿来娶你,你不去坐才怪呢”,明显违背了原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赖斯(Reiss)、弗米尔(Vermeer)、斯奈尔-霍恩比(Shell-Hornby)等学者把“跨文化交际”的观点引入翻译研究,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在他们看来,翻译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际转换与重组行为,而是被视为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在一种文化语境中恰当的语用意义,到另一种文化中有时却成了不得体的,由此而引起语用的障碍或语用意义的缺失。如何消除障碍、补充缺失的语用意义关键就是要分析蕴涵在话语表层背后的深层的语用意义是如何产生、如何理解的。作为交际主体的交际者,其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对其语用策略的确定和实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语用行为和语用效果更有直接的影响。在跨文化语用学领域,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译者应注意语言的差异性、异质性,文化共生和多元文化互补,并注意文化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诗学等,顺应跨文化交际过程的认知、认同的过程,进行语用移情,有效传递跨文化语用意义。
例4: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的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红楼梦)。
译文:…in the romances which Bayou smuggled in to here and of which she was nowadays an avid consumer it was always some trinket or small object of clothing or jewelry——pair of lovebird,a male and female phoenix … that brought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together. ( Hawkes)
在译“鸳鸯”一词时并没有用mandarinduck,因为mandarin duck在西方并无爱侣的意思,而用了lovebirds弥补了直译带来的语义损失。文化特征的保留以及如何处理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语用学翻译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缺省的弥补是扫除跨文化语篇解读中最大的障碍。跨越文化障碍的表现法包括:借词或借译、归化、加注、释义或定义、淡化、重构等策略,对文化信息进行增减、重组、转换。
随着文化转向的到来,跨文化语用学翻译更应透视语言深层的文化。孙艺风(2003:9)指出,“跨文化研究主要任务是认清并逾越因差异而产生的交互文化理解与交流的鸿沟”。跨文化翻译研究不应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在既能保持文化个性又能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使不同的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互补,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翻译的消极政治色彩与政治倾向,尽量协调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双重关系,在平等交往与对话的融合视界里实施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主要呈现了以下趋势:(1)从对单个的话语的研究转向对会话整体、语篇的研究;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研究,探索语境中所干涉的各因素,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各种言语行为。(2)从语义、语用、文化、交际等跨文化语用层面进行实证性研究,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二语习得、语用能力,还体现在口笔译等研究范围。随着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其将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等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更为宽阔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为丰富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互补,使文化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