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学翻译研究

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学翻译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的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并随着全球人类交际的日益频繁而愈显重要。1983年托马斯出版的《跨文化语用学》提出了“语用失误”概念。国内80~90年代开始对跨文化语用学予以关注。

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学翻译研究

4.9.1 跨文化语用学的理据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是建立在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翻译学和语用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英国语用学家尤尔(Yule 1996)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并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这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等。何自然教授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问题。何兆熊教授的观点是: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虽有不同的表述重心,但强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种种语用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问题。这里“跨文化语用学”中的“跨文化”只限于不同国别、语言交际者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跨文化语用研究包括三个层面:(1)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即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研究等;(2)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即研究不同文化对各种语用参数的不同解释、不同文化在遵循的会话原则上的差异、不同文化在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上的差异等;(3)语际语语用学,如对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语用行为以及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何兆熊 2000:249)。跨文化语用学的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并随着全球人类交际的日益频繁而愈显重要。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但研究的意义是深远的,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在翻译方面,只有一些零星的探讨,没有形成相应的翻译理论,有待我们去探索。

跨文化语用学的产生是语用学理论本身发展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学术根源和社会背景。首先是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语用学理论的提出及分析对西方语言是有相当解释力的。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基于语用学理论的提出与探讨,非西方文化国家的语用学专家学者开始结合本国的情况研究语用理论,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也就因此而产生了。人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的语用分析时,人们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语用有否相异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其次,社会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它的发展。第三,语言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可能。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的综合体。其表层的形态、结构、意义等是显性文化的反映,而在表层的背后所蕴含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则承载着其隐性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的动态过程中,语言这种显性形态和隐性内涵的差异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文化与不同语言的差异性,给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使之成为一门很有价值、很有潜力的语用学分支学科。(www.xing528.com)

跨文化语用学的形成到现在大约二十年左右,但其渊源学科——对比语言学的历史是比较长的。20世纪50年代,对比语言学发展达到了新阶段。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拉多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是重要的标志。他认为,对比语言学应着重研究语言之间的差异,并要对所学语言、文化与本族语言、文化进行系统比较,并指出可以通过形式、意义和分布等关系展开比较。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尔的著作《无声的语言》出版意味着一门新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建立。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有关的文化类问题。利奇1983年分析了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1983年托马斯出版的《跨文化语用学》提出了“语用失误”概念。卡斯伯和布兰库卡也写了同名的《跨文化语用学》,从语际语用学角度探讨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国内80~90年代开始对跨文化语用学予以关注。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出版了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如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王建华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1989),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1992),王得杏的《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1998),胡文仲(1988)、林大津(1996)、贾玉新(1997)各自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而戴炜华(1998)在其关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论著中提出了“跨文化语用学”。沈家煊(1996)、邓炎昌、刘润清(1995)、高一虹(1986)、何自然(1986)、戴炜华(1998)、王得杏(1990)、洪岗(2005)等对跨文化语用学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探讨学生在跨文化称呼、问候、介绍、寒暄、询问、提议和道歉等方面的语用行为与社交语用失误。整体而言,跨文化语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其研究内容涉及跨文化语用对比、跨文化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规约等,但还没有跨文化语用学的专门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