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方向

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方向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而言,它对文学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为翻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因此,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还属于新开垦的研究领域,有待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和创造性的研究。

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方向

4.7.6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发展方向

自从霍姆斯提出的翻译学体系以来,译学体系建构在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关于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论述,杨自俭在其《译学新探》(2002:16~18)中指出,现有的成果大都集中在工程技术层次,描写层次的成果也不多,理论研究更少。王东风在《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2002:57)指出,翻译理论建构上应注意规定性和描写性并重、翻译的动态性研究、各相关学科理论例如符号学、语用学、语篇、认知心理学等都可以建构一个宏大的翻译理论体系。刘宓庆(1989)提出,任何翻译体系都必须能够提出语际转换的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描写,包括机制、模式、形式和功能、程序和对策(方法论规范),从低级到高级的递增层次为:意义、结构形式、交际功能、文化转换、风格翻译、总体模式(基本模式)。每一个层次表示理论的拓宽及深化,同时包容和引进下一个层面。就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而言,它对文学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它改变传统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描写的弱势即倾向于撇开意义以及功能来探讨翻译中的形式结构机制,尤其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交际功能问题、文学风格问题的理论描写。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理论的不断系统化,各语言学理论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为翻译研究注入强大的活力,尤其是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给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与解释注入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显示出语用学跨学科研究宽广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语用学研究实际中的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干涉的各内外因素,它已跨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着重对语言进行动态的、更强调语言使用价值的研究。因而,语用学翻译理论比较注重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等层面的动态关系及其文化背景的探讨,即注意到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的语内研究之翻译本体,也注意到语外文化等因素的干涉,体现出极大的兼容性。语用学与文学解读与翻译的结合,一方面体现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即从规约性到描述性再到解释性的发展(王铭玉2003),另一方面体现翻译学体系建构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建立在交往上的跨学科语用研究。从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看,语文学派阶段的翻译研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强调译者的灵性与感悟。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的翻译研究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忽视了差异性,突出了内容,忽视语言的多层面性,突出语言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交际者的主体性,没有考虑言语活动的社会性和规范性。结构主义后期的解构主义与文化学派阶段的翻译研究是一种怀疑主义的思潮,过分张扬了个人的意志,给译学的建构带来了混乱,没有明确形成合理解释力的新的理性观念。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既可以避免语言决定论,又可以克服主体意志过分张扬而无限制的弊端。它引入了理性的交往论,视翻译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人际交往活动,把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从中寻找交际中的合理性,即取得一种共识性。同时探究语言与交际者之间干涉的动态关系,研究在主体间的交往中如何取得相互理解的内在规律,重视对语境条件和有能力言语主题构造合适语境的语篇,以及达成共识的有效语境认知效果和有效条件的关系,把语言同交际主体、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的相互关系做全面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透视语言选择本身的语义-语法规则及其背后的语言使用的本质及其语用价值,使翻译研究走向真正的开放,保证翻译学建构的理性回归。作为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之一的文学语用学翻译观,主张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在动态的交往过程中传递意义和文化,这些意义与文化呈现在文学语篇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中,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审美信息、文体信息、修辞信息等信息的字面意义、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等多维意义的传递,以完成交际,使译文符合原文的意图性、反映原文的感知范围、心理状况、意识形态,从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多维层上全面再现原文的风貌。今后的研究更应关注语用学新理论结合文学翻译理论诸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接受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文学翻译语用语言的对比研究,既要注意原著隐含的语用意义,又要注意如何表达原著的语用意向和意图,进一步拓宽文学语用学视野的翻译研究与翻译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框架建构。(www.xing528.com)

LP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文学语言纳入研究视野,将原本用于自然语言分析的语用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又为文学研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LP是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是一种多向思维和多学科参与的研究,涉及普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认知心理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为翻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但从我国的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的翻译侧重于“实践经验”上的技巧和具体个案的处理方法,对语用理论基本上是引进而直接套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欠缺从学科发展的高度系统地从理论讨论语用学和文学研究。这无疑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妨碍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全面建立。我们发现,不少学者主要从微观层探讨文学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研究者们运用语境、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预设、模糊、礼貌、关联、指示语等理论去描述和分析各种文学体裁,如小说戏剧诗歌等。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文学语用学对文学文本的描述、理解、诠释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将语用理论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某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相结合,探讨文学交际的本质和美学价值,或从语用和认知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任务、原则、标准和表达手段以及文学翻译的语用策略和心理语言过程。可是,从现有的研究看,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与原则结合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理论,诸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接受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因此,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还属于新开垦的研究领域,有待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和创造性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