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用意义与认知推理

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用意义与认知推理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视野的交流的实现是文本意义尤其是文学语用意义的传递。范蒂克指出,策略涉及有意识的、受人的思维控制的行为,在语篇理解上是某种认知的体现。关联论被认为是认知语用学基本理论框架之一。

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用意义与认知推理

4.7.3 语用意义阐释与认知推理

语用学翻译是指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的表达式传达原语的语用意义,研究符号、语境和认知相关的各干涉因素下对语言使用意义的处理。文学语用学翻译视文学作品作为交际的一种形式,这种交流表现在文本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译者与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整个交际语境中各种因素之间所进行的宏观交流。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视野的交流的实现是文本意义尤其是文学语用意义的传递。温特司与沃顿(Watts&Verdonk)、舍鲁(1991)的研究分别发现文学交流具有人际性和相互作用性。文学翻译的语际意义转换可以有6个方面:主题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刘宓庆 1999:42)。从翻译的实质和对翻译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语篇信息可以分为概念信息、实用信息、形象信息、文化信息、风格信息和形式信息。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递意义以及语言使用的本质信息,这些意义呈现在文学语篇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中,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审美信息、文体信息等信息的字面意义、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等多维意义的传递,以完成交际。我们把文学翻译观看做一种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与其他类型的语言交际一样都强调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生成的意义,并在理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完成交际。利奇(1983:210)指出:“理解文学交际原理的最佳方法是将辖制文学各要素的基本原则与运用于日常语言的原则视为一体。”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在语义、句法、语用、语篇等层面相一致,但隐含着一定的语用意义,这要求译者通过语境对原语的解剖才能获得。舍鲁认为,文学文本的理解与所有其他的语言加工一样,都意味着句法的可理解性、语义的能理解性和语用的可阐释性。语义的理解是容易解决的,但语用的可阐释性则要求交际者包括译者、读者要建立一定的认知语境假设而建立一个理解文本意义的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并运用认知语境假设取得最佳关联与顺应、最佳的意义选择、语言选择。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视为前场与背景间的关系,表现为互换与交替,属于“同质过渡”。解读文学的交际目的和意义得靠译者和读者在动态的语境中寻求文本的真正意义,以达到意义传递的交际目的,这也体现翻译过程的多样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体现文学语用语篇结构的多层次、多维度。范蒂克(1997)总结了文学语言语用特征:(1)文学交际至少存在两个体系,即自然语言体系和文学规则体系。后者描述诸如诗歌戏剧文本中系统的半语法性结构和系列超结构,即在词法、句法和语义结构的额外限制规则中存在一般性、普遍性的,或是某一文学体裁或某一特定时期所独有的结构;(2)作者知道或相信读者知道这种特定的文学体系,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文学交际;(3)作者和读者所了解的语法,即语言规则是相同的。其实第3点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文学语用学翻译应强调文学的语用语言对比,注意原著的语用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注意原著隐含在各类语音、词句、段落、语篇中语用用意;注意选择合适的译文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向和语用用意。基于这些特征,在文学语用学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在文学语言共性的前提下挖掘其语言特性,透视文学中的语言使用了解语言所含的语用意义,例如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政治、赞助者、诗学等。对语用意义的解读与翻译,我们还应注意翻译过程的认知运用,如贝尔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和“综合”两大阶段,每阶段又包含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在翻译语用意识的监控下译者更能把握和翻译文学的语用意义与语用价值,解释文化学派和语言学派提出的翻译中的语言使用的实质。文学语用学翻译中的文本涉及微观和宏观交流因素,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和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深入地阐释作品的意义,只有把语用学、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抓住文学交流的实质,在多维方面达成统一性,传递文学中的语用信息。

文学理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文学理解的认知研究从微观上注重具体的体裁,如金特史(Kintgen 1983)对诗歌的认知接受研究和范皮尔(Van Peer 1980;1986)从文体学角度对诗歌中前景化现象(for egrounding)的实证性研究。对散文的认知理解研究虽然比较早,如格莱塞(Graesser 1981)从语篇分析角度研究语篇层次上的散文理解,但是用认知方法对小说作品或叙事语篇理解的研究相对较晚。范皮尔的博士论文(1980)和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对前景化的进一步研究,直接把文体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可谓认知文体学的开端。洛斯洛(László 1999)通过讨论文学中的认知及其体现,直接提出了“文学叙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van Peer & Chatman 2001)。范蒂克(1977)指出,策略涉及有意识的、受人的思维控制的行为,在语篇理解上是某种认知的体现。霍布斯(Hobbs 1990)更直接地把文学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由于文学研究注重文化研究,史莱佛(Schleifer 1992)等学者从文化与认知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文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界限。佐安(Zwaan 1993)从认知角度对文学理解的诸问题进行假设和实证性研究。关联论被认为是认知语用学基本理论框架之一。依据关联论,交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互动,说话人希望传递信息,而听话人则需要识别说话人传递该信息的意图,即识别该信息的交际意图。这对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来说,他们具有的共同的认知心理图式能够保证交际的成功。(www.xing528.com)

关联翻译论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而翻译的本质是语用的、交际的。交际效果是翻译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活动,它包含了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原作者与译者交际的效度取决于原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文与译文读者交际的效度。总而言之,译者要在原作者明示意图基础上把自己从原作者那里获得的语境效果传递给读者,即译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原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其交际的基础在于原作者对译者认知语境的假设以及译者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准确度。交际的效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这三者的重合。文学语用学要求文学翻译视角从语篇中的语用宏观结构出发,从文学的宏观言语行为目的、进展、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透视文学语篇的语用意义,反映说话人的意图;建构文学语用表达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和计划、推理的过程。贝尔(1991)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需要经过“分析”和“综合”两大阶段,每阶段又必须经过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与推理。翻译的心理语言学方法有可能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必须对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语篇加工进行解释。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篇理解、推理和表达仍然基于认知语境,即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和词汇知识。文学翻译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从宏观上讲,我可以把它视为一场文化的交际。在这个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要获得交际的成功,必须具备充分的前期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外国的文化与读者的文化要有相应的认知。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取得与原作和读者的最佳认知关联,在这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顺应性的翻译。

语境这一语言学概念首先由波兰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并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之后人们不断对语境的含义与构成的因素进行研究与拓宽。文学翻译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为文学语言内部的各层面的系统,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情绪语境;外部语境指原作存在的时空语境。熊学亮(1997)提出了“认知语境”,他认为认知语境是内在化和系统化的语用知识,认知因素在交际者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感知、语言解码等决定性作用。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或意识形态结构)构成了认知语境,而它操作时以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为单位。知识草案是交际者对真实世界的状态、事件或行为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心理图式指交际者根据知识草案对具体事实和信息做出一系列的假设、选择、提取和推理过程。上述的这些语境是相互交叉、重叠、密不可分的语境网络,干涉着文学翻译。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认为,文学翻译必须考虑语言交际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译语是在这些语境以及其包含的成分相互干涉下不断进行关联顺应与策略性选择的结果。解读与表达文本要联系这些语境以及语境构成的因素:交流、与人际关系、语言结构、社交世界、心理过程,读者感受、思维等诸多因素,只有这样,译语才能忠实的再现原语的语用意义。文学语用学翻译观强调文学交际及其交际语境,例如社会的文化环境等,否则任何形式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文学文本不仅被看成是一种语言世界的文学观,而且文学文本与三个世界即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相联系,使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规则的转换和语符转换的活动,而且是文化和语用的转换活动、是交往理性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中介。文学语言虽然是一种诗学话语,但它也是可理解、可翻译的,它是从个体主体间的交往而走向公共领域的交往。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认为,交往环境下的语境有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通过语境关联顺应而对文本进行解读和传递原语信息和理解译文的信息。翻译时要考虑语境中的意义以及语境干涉的各要素。语境与文本意义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文学话语的理解必将涉及言语行为的语境化,即把文本作为言语行为置于即时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认知。文学语言的交际意义和交际行为是不断语境化的意义和语境化的行为,因为文本输出和输入决定和证实了某种交际语境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有自身独特的交际规约,本身就是一种语境。在创作时语境影响到文本的篇章结构和语言选择;在解读文本时,当读者在当前文本的表征范围内整合概念信息和语言信息结构时语境影响到其加工策略。此外,由于语境总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文学交际行为总是被置于它赖以实现的情景和语言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某种意义上,文学文本解读过程就是对语用语境的分析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