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认知语用学对翻译的解释力
认知语用学翻译观对翻译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效果。翻译的体验性具有多重含义。首先,作者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体验活动,其创作灵感和要素主要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其次,译者和读者的认知和理解也是来自体验,而且也只有对文本作体验的理解才能获得其创作意图。它对翻译学研究的贡献表现在:认知语用学首行把翻译看做交际的一部分,强调交际的互动性,包括现实与主体(作者、读者、译者),主体与原语、主体与译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这些互动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论,注意各互动层面的最佳关联性。第二,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既然是一种认知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主观性”的烙印,必然具有创造性。在强调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理解的体验性之时,也强调人在这些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但人的主观性是基于对互动各层面的“明示”和“推理”的互动关联性。第三,认知语用学翻译观强调翻译的整体和谐的语篇性。翻译主要是以语篇为基本层面,主要传译语篇所反映的整体意义、主旨和风格,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意义,兼顾作者、文本、读者等多方交际因素,选择和表达语言使用的意义。第四,强调文化语境效果。翻译中语言的文化因素也直接决定着翻译的质量。不同的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由操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不同等因素所导致的。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原语信息的理解,原因是译者和原作者受各自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同的文化前提。根据认知语用学的翻译模式,要准确理解原文就必须重视原文的语境,包括文化语境,译者通过对原文文化语境的分析找出译文与原文文化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语境的效果。这样,译者除了要重视原文的文化语境外,还要重视原文的语用用法,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要重视原文在语境中的暗含含义。翻译时,语境对识别原文中的暗含含义非常重要,因为原文的暗含含义往往是原作的真实意思表达。
译者作为在原语语境与译文语境中来往穿梭的使者,要获得成功的译作,必须对原作所使用的语言和其存在所依托的社会文化环境,即原作的文化语境有足够的关联知识,这样对原作的理解才能做到尽量的全面和深入。认知语用学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的结构,具体场合及经常出现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那么,具体语境可以通过语用者的经验被内在化,结构化为认知语境,形成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在具体场合不明的情况下,语用者可以借助认知语境,运用语用知识对语义进行推理。认知语境包括语用者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以及社会团体的集体意识。在语用推理过程中,这些范畴共同发挥作用。
例1:三月里刘熏宇君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朱自清《哀互生》)
译文:In March I heard for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 . . . 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等日子”是汉语中特有的委婉语,即“不久于人世”之意,英语中并无同样的习语,把它直译为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虽说是照字面直译,但在这个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却是不难领会其含义的,而且还和后面的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相呼应,译文读者可从中获得很好的语境效果,并且还极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委婉的语气。
例2:He wasn’t fit to lick my shoe.(GreatGatsby)(www.xing528.com)
译文:他连舔我的鞋都不配。(巫宁坤译)
在这里,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存在着相类似的意象图式,在相似的认知基础上可以建立相似的认知结构和具体意象。因为这种情况下双语的意象是互相通约的,这里都能用“舔鞋子”表示“屈尊”、“屈就”或“受辱”等含义。译文把原语概念“lickmyshoe”直译出来对应于译语的“屈尊”,保持与原文一致,没有进行改动。结果,原语的文化概念被直接而完整地移植到了译文中。
例3:Emk’s mind is a me adow in winter.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隐喻。说话人认为Emk的“头脑”是“冬天里的草地”,但这个字面意义不是他要传递的语用含意。因此,译者要理解它就必须弄懂这个语用含意,也就是说要找到Emk的“头脑”与“冬天里的草地”之间的相似性。毫无疑问,寻找这个相似性也是受关联论支配的,因为在翻译的交际中,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明确原语所传递的语用含意是与关联效果一致的,否则原语就得不到准确的理解。译者要去发现与关联效果一致的解释,否则他就会歧解甚至完全误解说话人的语境含意。很明显,Emk的头脑处于贫瘠或休眠状态,正盼望着周围环境复苏它,使它成长、开花与结果。这个解释与关联效果是一致的,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应,这样才能传译原语的真实意义。
翻译实践离不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参与。因此,译者既要深入了解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系统,又必须广泛地掌握两种语言所映射的文化知识。这涉及高级的认知运算,而认知运算的发展和激活与译者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经验有关。译者必须获得文化能力且学会两种语言的文化表达,才能有效地识别语篇中的文化嵌入。此外,译者还要掌握表达的“推理策略”,即转译前弄清对文化差异极其进行调和的可行方法,以免发生翻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原语作者的认知环境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译者和原作者之间不可能达到完全的默契;而译者和译语读者尽管同享一个文化图式,其认知心理状态、认知能力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实际上,任何一个交际双方对话语的解读总是因人而异的。语篇的预设和解读无论是在原作者和译者之间,还是在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都不可能完全契合。基于这一事实,原文与译文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翻译能够达到的只是尽量使译作向原著趋同,使译语读者尽可能地获得原文的语境效果、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选择最适合具体语境的语用意义来阐释对方的意图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无论是交际人在语用层面上对意图的传递,还是交际对象对意图的阐释和实现,都离不开认知层面的信息加工。交际意图作为原认知域中大脑信息加工的产物,是一个动态交际系统的始发机制,能通过调整交际双方的互有认知环境来得以传递和认知,从而促进交际的实现。意义是意图在交际中作用于目的认知域的一种映射。由于思维的假设功能和假设的最佳关联性,交际人在传递其交际意图时总是先产生预设意义来预示意图交际的可能性;交际对象在阐释意图时总是通过产生假设意图来揣度和推导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获取意义。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把翻译看做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一方面以认知为出发点,基于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翻译的过程、译语的获得、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语言现象,研究语言概念形成过程以及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向,从而明确和再现原语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语言在反映人的认知心理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共性和异性,寻找认知和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与转换中存在的语言层、文化层、心理层等方面的差异,试图阐释语言的本质与语言转换的可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