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研究:词汇语用学理据

语用学研究:词汇语用学理据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汇语用学是国外语言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词汇语用学可以处理一些语义学无法解决的词汇问题。)运用词汇语用理论剖析汉语词汇语义的语用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汉语的词汇意义本质。

语用学研究:词汇语用学理据

4.3.1 词汇语用学理据

Blunter(1998)等人的系列著述标志着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开始成为语用学领域的一门分支学科。陈新仁(2005)、曾衍桃(2005)、冉永平(2005)等学者首先引进和评价了这个领域的理论。词汇语用学把词汇意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词汇层面为基点,结合语用机制、语境知识和百科知识,对词汇意义进行动态研究;对词义在使用中的演变及变化过程、运作机制、变化规律进行描写和理论阐释(曾衍桃,2005)。词汇语用学是国外语言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它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面研究,包括形容词的语用属性、语用变形、词汇休克、词义调整、词缀的语用特性、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语用与词汇内部意义之间的关系、一词多义现象、词汇及具有能产性的使役词的分布特征、复合词的解释以及当前认知语义学领域的许多现象。陈新仁、曾衍桃、冉永平、威尔逊指出,在一些语境中,原本明确的词义会因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被调整或修饰,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特别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关注影响语用处理的社交语用制约和认知语用制约因素与选择方向,以及如何通过话语中某一特定词语或结构去触发语用推理、确定语用待选信息等。威尔逊(2003;2004)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词汇语用学应涉及的主题,比如词汇语义观、交际概念及其作用、词义习得、概念习得及其内在性、词义处理、词汇语用能力的发展等。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句法学、语义学等存在一定的局限,使人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使用中的语言选择与理解,包括词语或结构的语境化处理。人们在研究词汇意义的过程中发现词汇不仅有本身的词汇意义,还有许多语用条件因素,这些因素赋予词汇以特定的篇章语用功能,构成特定的语用意义。词汇隐含的语用意义虽不独立,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意义,只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才激活了这些用法。词汇语用学可以处理一些语义学无法解决的词汇问题。曾衍桃认为,传统词汇学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语义关系,而忽略某些异常词语、结构在语境条件中的交际意义,不能解决动态因素造成的词义变化,这是词汇语义学的弱点。而词汇语用学则强调词汇意义的动态性、灵活性和语境依赖性,把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从语用语言、社交语用、认知语用等角度探讨交际中的词语使用与理解,属于词汇的多维研究。(词汇语用学所关注的重点是交际行进中的词汇语义的变化;词语的使用受制于特定的语境,表现为词语的语境语用化现象。)运用词汇语用理论剖析汉语词汇语义的语用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汉语的词汇意义本质。(www.xing528.com)

冉永平(2005)认为,很多词语或结构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在交际的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其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也有别于其原型意义。在语言选择与使用中,人们创造新词、合成新词,或直接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语与用法;使用中的词语、结构可能出现近似用法、略约用法、喻式用法。在这种情况下的话语理解须充分利用语境因素去推理,以获取某一词语或结构在交际中的语境信息。例如英语单词operation本义是“劳作”的意思,其词义在工业机械的语境下可以转化为“运转”,在军队活动的语境下可以转化为“作战、战役”,在医学语境下可以转化为“手术”,在商业语境下可以转化为“经营、管理”……词汇语用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释话语理解中如何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融合。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词语一般具有多义性、指向的不确定性等,因而出现歧义、模糊等现象,这要求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进行以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意义选择与调整。对语用信息的加工有语用充实和语用收缩两种过程。语言的变异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阐释的,以理解词义的语用收缩与扩充。词义的缩小与收缩、延伸与近似用法、喻式用法等可以看成是不同的语用认知推理的结果,是人们会在特定语境下对使用中的词义进行收缩、扩充等语用加工,以明确词汇的真实意义。这对词汇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冉永平(2005)、张今(1987)等学者对词汇语义的扩展与收缩进行了论述。语用语义的收缩指交际中某一词语所编码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所指,是其意义在语境中所指范围或含义的缩小。根据词典释义,某一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多义的,且有的词语所承载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含糊性,但在使用中该词语的选择及其意义的理解具有语境顺应性,要通过语用加工才能获取其所指意义。意义的缩小受制于特定的语境条件,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语用加工。因而话语理解等信息处理并不是一个寻找原型意义的过程,而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对话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进行收缩,最终获得的交际信息的过程。冉永平认为,可将词语的词典释义、编码意义和它们在语境条件下经过语用收缩之后所表达的交际信息或语境意义分为以下词义变化过程:词典释义、编码意义、原型意义、语境意义、交际信息、收缩意义。语用扩充就是原型意义或常规意义的语用弱化和延伸。交际中某一词语传递的信息通常不是其词典意义,也不仅是结构的组合意义,存在原型意义的语用弱化与扩散。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词典释义、编码意义属于非语境意义,扩充后的交际意义则是一种语境信息,也可能是原型意义的延伸与扩充,它们可能含有:编码意义、词典释义、原型意义、语境意义、交际信息延伸或扩充意义。词汇当中普遍存在语义的扩张或收缩。我们看到,英语外来词也存在这些语言现象,它使汉语词语拥有更多的同义、近义词,引起汉语词语的修辞分化,从而丰富了汉词的词义,增加原有词义的感情色彩,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周详、准确,促使汉语词语吐故纳新、新旧更替。汉语“酷”字,原意为“残酷”,如“酷刑”、“酷吏”;或指“程度深的;极”之意,如“酷热,酷似”。但英语外来词“酷”(cool)增加了汉语原词的语义,当今的流行词“酷”,音译于英语cool,本意为冷淡、冷漠,后引申出与传统崇尚热情相反的“冷派”意义,虽为“冷派”,但却被人们认为是满意的,绝顶的,顶刮刮的,意为“棒、帅、潇洒、深沉、冷静、有风度”,是个褒义词。此语义移植到汉语后,修辞色彩有所转移,虽用来形容人的冷峻严肃,常指男性,但更多被用成一个贬义词,如“扮酷”,表示“故作深沉”或“装出冷漠高深的样子”,其具体表现就是以冷漠的表情、冷艳的装束,树立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吸引别人注意,多在青少年中使用。人们使用语言除了要求表达语用意义以外,还要求展现更多样、更丰富的姿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