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对比语用学的思想渊源
对比语用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的研究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对比语言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大大加强了语言对比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学中的对比分析通常是指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上的比较,但不同的语言在使用层面上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种研究语言之间使用差异的对比分析就叫做对比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交际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并如何通过语言使用体现意义。如果说交际因素具有特殊性的话,那么语言的使用规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从第一语言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去。对比语用学实际上是对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的丰富和发展,超出了传统语言学的对比研究,超出了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基本概念来研究语言应用的话语层面,而且列文森(1971),萨加巴阿拉(1980),詹姆斯(1980),和莱理(1981)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豪斯、卡斯伯等对英语、德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语用对比分析,对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如话语层面、会话策略和开场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豪斯(1982)对英语、德语言日常对话中的开场白和结束语的不同结构成分、成分的序列及相互作用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对英、德语言中的会话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还有在跨文化语用学中进行不同语言的“同意”、“感谢”、“赞扬”、“抱怨”等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强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在不同变化中的语言单位,包括语义的、功能的、语用的或其他的层面研究。
对比语用学有其哲学基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在承认思维反映现实、语言反映思维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其要点是“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所述的:语言决定思想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潘文国先生其《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一文中提出,这个关系具体表现在: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并认为要从哲学上思考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具体建议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有几方面的意义:给语言以本体论地位,是开展语言研究的强大动力;是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基础;决定了语言对比必须联系文化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1996年,他发表了《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学科体系》,提出要继续从哲学的层次,思维方式与语言表现的角度,深入分析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异同,并对其如何对汉英语言结构产生影响及其表现出的特征做出深度描写和解释,而且还要从认知、审美和语言与宇宙全息等方面对汉英语言结构特征作进一步形而上的描述和解读。认为若只从思维方式探索,很难深入研究语言的微观层面,要加大从语言内部系统、语言的衍变、语言间的互动以及翻译的影响等方面对汉英语言结构做出形而下的描写和解释;要深入研究汉英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如语音、词汇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各自语言结构的;要从历史的视角考察汉英语言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发掘语言使用的语用意义。(www.xing528.com)
葛林(2005)调查了我国1995~2003年间语言对比研究的情况。通过对比中外文核心中的微观及宏观理论对比研究与应用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语界与外语界对于语体、语义、语篇等层面的对比研究、以对比研究为核心的语言学流派的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同侧重;对于语言理论方法与文化因素相关性的对比研究、语言各层面与文化因素相关性的对比研究以及宏观应用对比研究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语言与文化相关性的对比研究皆存在侧重于语言认知研究的倾向;而外语核心中语言哲学的研究初露端倪。其调查也对微观对比研究与宏观对比研究、理论对比研究与应用对比研究进行了对照分析。以语言层面的理论对比研究及应用对比研究为视角,通过对比微观领域的对比研究与宏观领域的对比研究,发现除翻译领域以外,微观应用对比研究的数量多于宏观应用对比研究的数量;以语言层面的对比研究为视角,通过比照理论对比研究与应用对比研究,发现理论对比研究的数量多于应用对比研究的数量。整体而言,对比研究发生在语法、语用、修辞、语篇、语音、词汇层面和语言整体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