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化关联与翻译模式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化关联与翻译模式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联论与顺应论都强调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结合关联顺应翻译论以及译者主体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关联-顺应选择的翻译模式可以描述为“翻译是译者关联-顺应翻译语境的选择活动”。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化关联与翻译模式

3.7.2 文化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

我们可以运用关联论与顺应论结合的互补性与解释力,建立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关联论与顺应论都强调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关联论仅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而相对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忽略了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文化相关的言语行为,但顺应论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角度审视语境。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选择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而顺应论没有很好地告知我们如何从纷繁的表征中找到顺应的目标,对交际中的意识程度没有很好地说明。关联论则可以指导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寻找最佳的动态关联,成为语言顺应过程中的目的和基础。关联-顺应模式认为,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交际双方寻求关联、顺应的过程。它包括八方面的内容:(1)语言使用的动机是交际愿望;(2)话语交际的目的在于寻求最佳的关联;(3)译者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4)关联假设也是译者顺应符合关联论的语境的结果;(5)该模式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语音、语调、重音、词素、词汇、句子、篇章、语体)和交际语境(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6)关联顺应就是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7)关联顺应过程也是语言使用策略选择的过程;(8)交际是在关联顺应的基础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进行的。

关联论与顺应论都有其产生的哲学渊源,经过不断的发展,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使用与选择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翻译观强调: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本质上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即译者期望译语读者在理解原语时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跨语际的阐释过程;翻译方法是相对的和动态的;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使原语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顺应翻译论的哲学渊源为达尔文进化论。维索尔伦(1999)认为,进化认识论已经把生物学理论,尤其是它的自然选择范式扩展到行为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习得和科学。进化论认为,有机体所从事的是连续不断的问题求解活动,并假定行为和社会文化的顺应活动是“认识的”过程产物,同时把一般意义的人类进化解释为一种知识的增长。其实,早在1875年,惠特尼(Whitney)就把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归结于一个顺应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看做对交际必要性逐渐发展成熟的反应。维索尔伦从跨学科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性概念与生物学的“顺应”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到目前为止,已有人对各种各样受到较多限制的语言现象进行过较多局部性的顺应性描写和解释。从翻译思维学的视角分析翻译活动时,胡庚申(2004)提出,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顺应”、“选择”等现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做出“顺应”、“选择”,以达到翻译的目的。翻译是语言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交际的积淀,从属于整个生物界。综观中西译论,阐释“顺应”的学者甚多,例如释道安的“以适今时”;刘宓庆(1990)的“最佳顺应值”;施莱尔玛赫1813年提出的“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去顺应作者”;奈达(2000)的“顺应另一种文化和另一种语言”;戈雷(Gorlee 1994)建立的进化论符号翻译理论等等。顺应翻译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译语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译语选择的顺应性体现在顺应翻译过程的语境成分、语言结构、翻译选择的动态过程,并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译者主体性的渊源在中西方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在西方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翻译家圣杰罗姆,他认为译者有特权将原语的思想内容移植到译语中去。中国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提升了主体的运作的地位,清末马建忠及后来学者的译论对译者主体性的论述更超越了前人。从关联顺应与选择的视角来看,译语是译者关联顺应与选择的产物,没有译者的关联顺应与选择就没有译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处在“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因为译者才具有关联顺应和选择能力。

结合关联顺应翻译论以及译者主体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关联-顺应选择的翻译模式可以描述为“翻译是译者关联-顺应翻译语境的选择活动”。译者的关联-顺应任务是对原语和译语等所出现的“世界”,即对翻译语境的关联顺应。译者的语言使用选择是对翻译环境顺应程度的选择,选择是多维度的关联顺应与顺应性的选择,涉及文本、文化立场、文本意义再现及信息加工等;而且选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特征,受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译文读者的时间环境、审美心理等。关联顺应与选择模式下的翻译活动可以描述为:译者与作者、原语文本相互顺应与选择,最佳关联的意义选择——选择意义的转换,灵活性策略地顺应与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关联顺应的对象或层面——相应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的顺应性选择转换。(www.xing528.com)

要获取最佳的文化关联与顺应性的选择,译者要把跨文化的翻译行为置于动态的翻译语境中,如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语境成分,包括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包括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等因素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这些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原语和译语系统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要素是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语境构成的要素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顺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进行多维关联顺应与顺应选择的前提和依据。译者的文化倾向、文化能力、文化态度等语言外因素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翻译活动,相反译者又会自然受制于这些因素。

至于如何翻译文本中的文化,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巴斯奈特提出“功能等值”,但忽视了翻译语文化之间的动态的关系。丹尼尔肖认为,译者是两种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文化处理方式是“归化”。多元系统论认为,在文化的语境中译者在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遵循译文在译语文化的准则,使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韦努蒂提出用“抵抗”翻译策略,对文化进行异化翻译,以获得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

不管是保持原语的差异还是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寻求相似的文化表达方式,译者会根据原语与译语之间多元的文化关联顺应与选择,以及不同的交际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对原语进行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对文化采用或是归化或是异化等翻译策略。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的策略运用时,我们强调的是:关联顺应的目的是使译文达到原文的效应,顺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是灵活性、策略性的多维选择。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下,译者有充分的酌情权(discretion)去定夺语言意义、语用意义、最佳表达方式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断做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和顺应性优化的选择,其实译者一直都在这样做,而且这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译者行为。关联顺应的优化选择是无止境的过程,对译文的改进也是无止境的,翻译中的策略性优化选择应贯穿于整个动态的翻译过程,译语是译者进行关联顺应与选择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