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关联论的翻译研究
关联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交际的受体要理解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就要寻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的成功。人类认知过程追求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可能的认知效应。人类认知往往以最大关联为取向,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期待产生一个最佳的关联,最佳关联指的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尽可能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人类交际为取向。要取得最佳关联,必须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语境是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所以关联论的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格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关联论与翻译的结合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语内或语际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的研究。我国林克难先生于1994年介绍了关联论翻译观,此后,关联论与翻译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深入(何自然1997;赵彦春2004;孟建钢2000;曾文雄2000;唐拥军2003等)。学者们在已有的关联论与关联翻译观的基础上,充分肯定认知语境、互明、推理、关联性给翻译带来了的新启示,并不断拓展关联论翻译观,建立了相关的关联论的翻译模式。
国内影响最大的关联论翻译模式为赵彦春建构的关联论动态翻译模式,即一价元-推理模式与二价元-推理模式。赵博士在其《翻译学归结论》中进一步论述了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评述了“文化转向”的不足,认为关联论翻译观是对翻译研究的归结。李演、罗选民(2004)对赵彦春的关联翻译模式作了补充。他们用R来统称译文中关联度的大小以及关联性的体现层次,认为理想状态的翻译为为R原文= R译文,但译者只能尽量 使R原文≈R译文。R原文为译者对原文意图的推理与理解,R译文为译文读者对 译文的推理与理解。在此模式下的翻译既要尽量保证原文与译文关联性的 体现层次的对应,又要考虑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推理过程中达到的关联度大小的对应。译文读者可以不必花费较多的努力就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www.xing528.com)
学者芮敏(2000)、莫爱屏(2003)、黑玉琴(2003)等运用明示-推理交际的关联论,从关联性、语境假设、社交语境、语言语境分析关联论与口译的关系,分析口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他们提出,在动态的口译过程中译员要进行认知推理,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并做出最佳的意义选择。另外,关联论广泛应用于翻译各领域,如跨文化翻译(苏艳2002;唐心清2003),幽默话语的翻译(徐庆利2002),广告翻译(潘莉2003),商标的翻译(彭林2003),关联论在文学中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翻译(张春伯2003)。学者文军、邓春(2003)开拓性地进行了“关联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关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适应性。关联论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力主要表现为:可译性、信度与效度以及翻译的重构。尽管关联论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王建国2003)。王斌(2000)也认为,关联论无法解决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而且关联翻译观中的效度第一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也力不从心,但赵彦春(2003)对此做了回应,随后在《翻译学归结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关联论对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关联论把翻译看做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不同语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交际活动。关联论通过明示-推理提供译文最佳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根据关联论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语言或交际层面中推断出原文的意图,并根据读者对象的认知语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判断,以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盼吻合。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应如此。可以说,文化与意义互相依存的关系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翻译实际上受文化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翻译的过程是文化转换的过程。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是由于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等因素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对原语信息的获得,原因是作者和译者或读者产生认知上的差异,缺少一个共有的语言与文化前提。那么,关联论的最佳关联性注意到原文中的文化语境。为了避免这种意图的错位,译者努力对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认知语境进行暗含推理,找出原文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以获取语境效果。中国文化有“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的说法。首先,要求译者通过认知推理获得它的真正含义。同时应该明白,按照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其词汇信息的形象与语用含义没有多大的关系,在译文中直接传达这两个形象可能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文应该省去原文的形象,把“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的内涵“越来越糟”用英文“frombadtoworse”传达出来。
正如格特在其《关联与翻译》中所言,我们应将那些译文读者因语境差异而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让交际者发出的信息意图能被读者识别。关联论也关注社会因素,其认知环境的信息包括百科信息,其认知环境以社会维度为先导。依据关联论,交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互动,说话人希望传递信息,而听话人则需要识别说话人传递该信息的意图,也就是识别该信息的交际意图。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形式,肩负起交际双方成功交际的中介,通过这一中介,使交际双方获得同样的认知心理图,翻译中译者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所有可能的意义,保证交际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